受访者:龙捷
采访者(执笔人):丁惜洁
采访时间:2022 年 11 月
龙捷副教授
20 年前,龙捷来到广州医科大学(时为广州医学院),深入一线教学,不断拓宽视野,为开辟新道路积累经验;20 年后,她成为广医基础医学专业课程的负责人,并和团队成员一路相伴,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两个方向上继续展开新的探索。
我是龙捷,2002 年加入广医,至今已有 20 年了。当时的广医校园面积不大,但人文环境很好,老师非常热情、敬业,教学水平优良,对待学生全心全意,这让我挺感动的。
回顾过去十年,我对广医令人瞩目的发展片段印象深刻。2014 年,广医整体进入一本招生,番禺校区投入使用;2015年,广医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2020 年,番禺校区二期工程奠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医全链条投身抗疫工作,以及 2022 年进入“双一流”建设,让所有的广医人热血沸腾,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在十年发展历程中,学校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对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期间,我获得继续深造和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这些经历为我的自身发展和之后的学生培养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4—2015 年,龙捷副教授在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做访问学者
回国后,我发现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山班开始器官系统教学了,各学科也逐步运用PBL(问题驱动型学习)、CBL(案例驱动型学习)、TBL(团队驱动型学习)方法了,这些都是新名词。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学校组织教师们去香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交流学习,举办大量讲座介绍各种教学方法。后续我也参加了南山班的全英文遴选面试,感觉我们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2020 年 3 月,龙捷副教授参加新冠疫情期间南山班视频面试
我所在的是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病理学除基础医学教育外,还跟临床结合得比较紧密。教学方面,我们教研室积极推进CBL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累计获省市各级教学课题 12 项,发表教学论文 20 余篇,主编参编教材 4 部,2022年“病理学”被评为广东省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科研方面,我们教研室共计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20项,发表SCI论文 50 余篇。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努力,积极进取,为临床医学认证、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新专业建立等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紧跟学校飞速发展的步伐,我们将目光转向专业建设,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挑战。
然而,虽然从事一线教学多年,我们对于招生、专业建设仍缺乏经验。基础医学这一新专业创办之初,我们就在琢磨怎么确立专业特色、怎样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为教学负责人,我全程参与了项目申报、培养方案制订和招生工作,一些多年参与教学且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天天开小会,从申报开始,不断讨论、多方论证,最后终于制订出培养方案,也逐步确立了我们“5+5 本硕博一体化贯通”的教学模式。
为保证教学模式得以实施,我们打通了很多中间环节,比如实行本硕一体化课程学分认定,以给学生提供更充裕的时间做研究;采取一对一导师制,对接广医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及国家实验室等一流的科研平台;提供相应的奖助学金、自主科研创新研究经费及境外学习的机会等。
2022 年,龙捷副教授参加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招生宣传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首届招生,并顺利开展了第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希望利用更好的学习资源,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扎实的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未来能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或医学前沿核心领域做出贡献的医学教育家或科学家,真正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落到实处。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坚定理想信念,在医学教育、医学科研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龙捷副教授在病理学实验课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为广医人,面临着新时代的新任务,我们也期待将广医建设得更为强大。广医临床医学刚刚进入全球前 1‰,另有 9 个学科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排名前 1%。作为新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应该率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第一,应确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的教育模式,注重人文教育,综合利用学校多学科教育资源为医学教育服务。第二,从传统的医学教育向“大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转型,注重多学科交叉,大数据、AI等应用。第三,注重基础医学教育,指导临床诊治。第四,加强科研的力量,做到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一是从临床工作中发现现有的问题;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治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三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在与广医同行的旅途中,我始终以广医为骄傲。
广医人朴实的品质令人感受深刻,老一辈广医人兢兢业业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推崇。入校时,张雅洁教授是我的领导,后来更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她治学严谨、处事公正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和我的同事们从二三十岁起,互相支撑着彼此,走到如今年近半百的年纪,一同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
未来,我还将与广医携手共进,让我们一起创造更多 0 到1,探索无限可能,见证彼此的下一个 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