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乘客”到“驾驶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受访者:关伟杰

采访者(执笔人):梁凯涛

采访时间:2022 年 11 月

关伟杰教授

关伟杰,出生于 1984 年,中共党员,现担任广州医科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2022 年,他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在求学阶段,关伟杰是广医的“乘客”,从本科到博士一路通关;在开启职业生涯后,他入职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 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成长为优秀的“驾驶员”之一,推动“广医号”朝着“双一流”的目标不断加速前进。

我是关伟杰,一名“老广”和“老广医”。在 2003 年,我看到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故事,深深地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原本计划从事化学或天文研究的我,将本科志愿改为了临床医学,自此与广医结下不解之缘。

见证“广医号”的加速

2003 年,我入读广州医学院(2013 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2008—2014 年,我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2017 年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师从郑劲平教授、钟南山院士;毕业后,我入职广医一院,聚焦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疗和研究上。我一直在广医成长,并见证“广医号”加速前进。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广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这是广医“咬定青山不放松”,长期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结果。此外还有启用番禺新校区、创建南山班、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通过专项科研培育计划等多种举措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飞跃式成果。

从快车的“乘客”到优秀的“驾驶员”

开启职业生涯以后,我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

第一是角色身份转变。从学生到教师、医师和研究者,这是质的转变。在兴奋之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广医国家级平台提供的支持,使我对理想的追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第二是主攻方向转变。我的主攻方向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探索,转到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的研究。

关伟杰教授(中)在“支扩”专病门诊中与课题组成员交流患者的诊疗计划

在 2012 年,做“支扩”研究相当于在呼吸科“吃螃蟹”。在钟南山院士的鼓励下,我决定从零开始探索,克服了场地、人员、知识面因素等困难,对“支扩”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了系统评价。

在这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学校为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比如,学校制订了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育计划,在科研经费、研究生名额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广医一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一系列国家级平台为个人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的一员,我很荣幸参与到多个高质量的研究中,相关工作成为广医快速发展的众多闪光点之一。

我探索了细菌与病毒感染对“支扩”的预后影响,多项研究发现被写入国际诊疗指南及我国的专家诊疗共识;率先发现了妥布霉素雾化吸入溶液对治疗伴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支扩”症患者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成为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上市的重要依据。

在钟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展了新冠肺炎的系列临床研究,率先总结出我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找到了快速判断疾病预后的临床指标,研究发现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诊疗指南。

上述多项成果是团队的重要工作基础之一,成为广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各级奖项的有力支撑。

做出“顶天立地为人民”的应用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我国呼吸病(特别是慢性气道疾病)的诊疗负担很重,临床很多常见的问题迫切需要解答。例如,“支扩”症患者气道反复感染的机制是什么?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临床预后?能否找到抗生素以外的治疗手段来有效遏制“支扩”症的炎症并改善预后?

对此,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重大慢性气道疾病早期防治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探索慢性气道疾病发病的新机制,明确影响病程的预后因素,务求找到价廉、简便、有效且适合推广的治疗干预手段。

关伟杰教授在“支扩联盟”沟通会上发言

此外,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我国呼吸病学发展的大方向——如何针对整体人群实施慢阻肺的早期防治?我要主动承担更多职责,回答临床上重大、迫切的问题,实现临床发现的应用转化,为我国呼吸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广医教师,我将积极投身于培养新一代青年呼吸病学骨干的工作中,着力打造有水平、有作为的青年学术团队。

地道广医人讲好中国医学好故事

从 19 年前踏入广医开始到现在,我是一名地道的广医人。“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这是广医人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真实写照,我时刻以广医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

2022 年,有赖于学校和医院的信任,我走上了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的岗位,同时,我还在国内外担任了多个学术职务。除了做好研究工作,我将通过这些平台,提升广医和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继续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向国外讲述更多来自中国呼吸病学的好故事。

因此,广医人的身份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实干的责任感,以及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荣誉感。在广医人精神、南山精神的指引下,我将做好“驾驶员”,助力“广医号”列车开得更快、驶得更远。 KVl3WTY1Vp9WhzJnWJdq5HdNlf5N4+zX/Gn33d2w9JG48sysowEGktuWuGenhi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