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卫人”,太硬核啦!

解锁健康密码,预防先行!

刘颖、廖颍欣毕业于广医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预防医学。

刘 颖

刘颖,曾获中国毒理学会校园科普大赛优秀奖、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国家级奖学金、南山医学奖学金、校级特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参与省级大创项目 1 项。现推免至厦门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读研。

廖颍欣

廖颍欣,曾获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022 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多次获国家级奖学金、校级特等和一等奖学金、十佳学生干部等荣誉。参与省级大创项目 2 项,发表论文 2 篇。现推免至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读研。

问: 你们为什么选择预防医学专业?

刘颖: 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了解到,相较于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不仅关注个体的治疗,还关注人群的健康;此外我喜欢与人们交流,于是选择了预防医学专业。我的目标职业是成为一名疫苗研究领域的公卫医师。

廖颍欣: 我认为把关口前移、做好预防,使群众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能够提高全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当前,我国把“以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希望我也能够参与到维护全人群健康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当中。

问: 你们在本科期间有怎样的科研经历?

刘颖: 我曾参与省级大创项目“长链非编码RNA LINC_01722 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在项目中,我学会了设计和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NA序列进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调控机制。这些经验不仅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还开拓了我的科研视野。

大二的“病原微生物”课上,邓自豪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并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我立刻写了一封自荐信。后来,我如愿正式加入邓老师的课题组。

因为我对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所以我参与了临床罕见遗传病意义未明基因变异的果蝇模型鉴定及功能的相关研究。团队旨在通过果蝇模型,研究未明基因变异对临床罕见遗传病的潜在影响,这对于了解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首先,我学会了设计和进行果蝇实验,包括果蝇饲养、基因突变体筛选、表型观察、果蝇的杂交和解剖等。其次,我学到了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克隆、转染和表达分析,从而揭示基因变异的功能影响。

其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保证果蝇大脑解剖的完整性、进行样本染色及体积计算等。每一次对样本染色和拍照,效果都不一样,这为我们计算果蝇大脑体积带来很大的困扰。但通过团队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不断改进实验方案,优化数据分析方法,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加深了我对遗传学和科研工作的理解。其次,通过参与实验室的项目,我学会了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为我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廖颍欣: 我参加了省级大创项目“广州市内高校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主要负责检索文献、协助撰写论文前言和结论等。项目中,我学习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及调查流程、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论文撰写步骤等。

当时我才上大二,还未学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专业课程,难以理解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操作等。对此,陈开举师兄给我们耐心讲解,让我们清晰地了解研究的整个过程。项目组成员氛围融洽,我们最终顺利完成项目。此前,我曾认为科研离我很远,但这个项目让我对科研产生了兴趣,是我后续主持项目的铺路石。

我主持了省级大创项目“医科类院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分析——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并作为成员参加了省级大创项目“不同食品加热电器烹饪过程产生致癌物苯并[a]芘含量比较及使用建议”。在项目中,我发现预防医学维护的是人群健康,从人群切身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曾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上发表论文《广州市内高校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我们通过调查广州市内大学生对新冠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广州市内高校大学生对于新冠疫苗的接种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帮助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大范围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问: 你们有哪些学术竞赛的经历?

刘颖: 我曾参加中国毒理学会校园科普大赛并获得优秀奖,我们的科普作品是《染发千万条,适度第一条》。在课堂中,我了解到染发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并且我的家人也有染发,这促使我深入了解染发的潜在危害,并决定以此作为科普作品的主题。

准备比赛时,我和队员在杨巧媛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包括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数据调研、制作视频等。杨老师给予了我们非常细致的指导。

此次比赛不仅加深了我对毒理学知识的理解,还让我学会将专业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提高了我的科普能力和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毒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传播的价值。

出于对预防医学领域的热爱,以及对自己专业技能的信心,我参加了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参赛过程中,我学习了预防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预防医学“三大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和SPSS软件实践操作技能等。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下,我作为小队长,带领我们名为“从容应队”的队伍,密切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参赛经历给我很多启发。首先,我意识到预防医学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能力。其次,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每个人的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颖(后排左四)在第八届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决赛现场

廖颍欣: 我曾参加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备赛过程中,学院针对临床技能、个体防护、卫生处理、样品采集、现场检测等几个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邀请了临床、专业课、疾控三个领域的老师,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培训过程中,我们对这些实操技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还了解了疾控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这对我们未来就业有一定的帮助。此外,备赛经历培养了我们的团结意识,每项操作都有很多小细节,更加考验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

问: 你们有哪些专业实践经历?

刘颖: 广州市疫情严峻时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始终牢记党员的使命任务,希望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我们班级是卫生应急特色班,身为应急班的一员,我认为参加疫情防控支援活动是一次良好的实践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卫人”的实际工作。

我主要参与广州市海珠区社会面传播情况的风险研判,包括撰写风险评估情况、制作疫情传播链条图、分析数据等工作。

工作期间,有一项任务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团队需要制作一个分地区、时间的计数图,并在此基础上再分 3 类进行分析,且任务紧急。之前我们都没有做过类似的图,经过综合思考并寻求帮助后,我们确定了需要做的是多系列堆积柱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终及时完成任务,我感到高兴和自豪。在这项工作中,我还学会了新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的技术方法。

廖颍欣: 预防医学卫生应急特色班由我校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培养。疫情防控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我们发出紧急召集令,开展疫情流调溯源工作。

作为一名“公卫人”,能够参与专业相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一名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是应有的担当,我希望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党员英勇奋斗、担当作为的精神面貌,因此我坚定地参加了这项工作。

我被分配到广州市卫健委的 120 指挥中心数据组,主要参与收集患者的 120 转运需求。我曾参与过多项工作:一是需要对新发病例特点进行汇总、梳理疫情传播链条并绘制成图,我为此学习了图示软件的使用技巧;二是需要呈现出全市、各区新发病例的基本概况,我为此学习了Power BI软件的使用。同时,我也学会了以大局观来思考链条的影响范围,抓住链条的主要矛盾。

问: 你们在本科期间参与了学生社团工作、比赛和研究等,你们认为这几个方面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刘颖: 比赛和科研都是展示才华与能力的舞台。科研项目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学术领域的机会,让我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实践能力。参加比赛则可以让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曾参加“万方杯”中南七省(区)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比赛考查学生对各个数据库网站的熟悉程度和快速检索能力,而文献检索能力是科研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比赛和科研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廖颍欣: 我认为这三者是相通的。第一,在学生工作中,我们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比赛和科研也要求团队完成各阶段任务,重视领导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应用。第二,开展学生工作或参加比赛、科研拓宽了我的人际交往范围,能很好地向他人展现自己,让我获得更多经验和科研机会。

问: 在广医学习的时光,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良师益友?

刘颖: 我的辅导员许华剑老师,学生党支部的路成浩老师,实验指导邓自豪老师,以及多次指导我参加比赛的杨巧媛副院长、杨萍老师和练玉银老师等,都在我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时,给予我及时的帮助。

在准备广东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期间,杨萍老师作为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总是非常耐心地指出我们小组的问题,帮助我们改正提升。在准备 2023 年首届全省大学生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竞赛的情景剧表演时,老师从理论答题、知识抢答和剧本打磨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最后,在老师的带领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在两个比赛中分别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和优秀奖。

刘颖(右一)与“动物疾病模型”小组成员向邓自豪老师(左二)赠送教师节礼物

此外,感谢陪伴了我近五年的舍友们——梁润萍、蒋雯雯和李梓彦。在学习上,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生活上,我们相互照顾,互相关心。我们共同获得了校“优秀文明宿舍”、“最佳志愿时”宿舍二等奖等荣誉。同时,我们宿舍全员上岸心仪的学校,将继续攻读研究生。

廖颍欣: 2017 级的钟佳材师兄对我影响很大。他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期间,每个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大二时,我担任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校运会中的本学院的入场方阵由我跟进。由于未能很好适应角色转变,加上经验不足,我在工作上出现了疏漏。当时,方阵彩排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需临时修改方案,一瞬间的压力差点将我压垮。这时,已退任的钟佳材师兄找到我,给予我很多鼓励和建议,让我重拾参与竞选时的决心和勇气,最终顺利完成这项任务。

我还要感谢路成浩老师。从大一的小干事到现在的支部委员,五年来,路老师总能在工作上及时指出我的不足并给予建议。有一次,我接收到对某位学生干部不作为的投诉,就此情况,我与路老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冷静分析,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并提出下一步解决办法。很多时候,路老师并不会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而是提出问题,让我独立思考应该怎么做。他常常给我启发,让我在思想、工作上成长了许多。

问: 在未来的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中,你们将如何继续践行南山精神?

刘颖: 在广医人的心中,南山精神已经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前进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以钟南山院士等优秀广医人为榜样,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前进,真正为守护公众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廖颍欣: 我认为南山精神诠释了卓越医学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素质,也是引领广大医学生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要将南山精神内化为实际行动,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医学人才。

问: 对于未来的研究与职业,你们有什么展望?

刘颖: 研究生阶段,我希望深入学习和实践,参与疫苗研究项目,深入了解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过程,学习最新的疫苗技术和方法,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未来,我渴望在疫苗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保护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参与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增强公众对疫苗的认识,促进疫苗接种率的提升,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希望能读博深造,毕业后成为一名“疫苗研究型公卫医师”。

廖颍欣: 研究生阶段,我希望能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尝试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积极参加专业学术论坛和比赛,提升科研能力。业余时间,我还想培养一些新兴趣和技能,如摄影、跑马拉松等。

未来,我即将开展慢性病的研究,我计划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将成果融入健康宣教中,让更多人受益。毕业后,我希望在疾控领域工作。

(文/刘颖 廖颍欣 刘芷莹 陈放新 吴桐 丁惜洁 图/受访者提供) /E2Ro2VH/03PsAs8YHU11d9PAe2bSLRhM5XpmpO9XsSKeDez+9S+H4XffXaFZs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