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临床医生的另一双眼睛,不只是看图说话,还要有抽丝剥茧的临床思维。去伪存真,推理正确诊断;明察秋毫,异常无处藏身!
林舒彤、何依琳毕业于广医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医学影像学。
林舒彤
林舒彤,曾多次获得校级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参与 3 项省级大创项目。现推免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攻读超声医学专业型硕士。
何依琳
何依琳,曾多次获校级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以第二负责人的身份参与省级大创项目,已完成相关论文 2 篇及病例报道 1 篇。以主要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现考研至复旦大学攻读核医学学术型硕士。
问: 你们为什么选择医学影像学专业?
林舒彤: 在临床上,为了明确疾病,影像学的检查必不可少。优秀的影像诊断医生是临床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影像学的早期筛查及精准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正确治疗、改善预后,因此我觉得影像学的工作很有成就感。
何依琳: 首先,由于妈妈在医院工作,我对医学有种亲切感;其次,医学影像学有专业壁垒,不容易被替代,在就业层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就个人兴趣特长而言,我喜欢画画、擅长图片记忆。
通过在网上查找专业信息,我发现医学影像学很契合我的兴趣,因此我报考了医学影像学。
问: 你们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方向?
林舒彤: 我选择超声医学,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在本科期间,我对超声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产科超声和心脏超声领域。我曾参与超声医学相关科研项目,这使我想在这个方向上深入探索。二是我喜欢超声医学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围,因为在影像学的几个方向(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中,超声医学需要上手操作,与病人的接触更多。经历了本科的实习,我更坚定地选择了超声医学方向。
何依琳: 对我来说,核医学是结合个人兴趣、社会需要和国家政策倾斜三方面做出的最佳选择。
国家层面上,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核医学科建设,比如在《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出到 2025 年实现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到 2035 年实现“一县一科”,因此未来核医学的人才需求会增大。
社会层面上,全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核医学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是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分期、疗效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手段。
个人层面上,选择核医学是兴趣使然。
问: 你们在本科期间有怎样的科研经历?
林舒彤: 刚上大三时,我还是个科研小白,出于对超声医学方向的好奇,我向广医二院妇产科超声医师周星星老师自荐,加入了她的课题组,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超声评估。后来,我成功申报了省级大创项目“超声多参数模型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预测应用”,项目通过构建一个超声多参数模型,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妊娠率。
我还自荐参与了广医二院泌尿外科吴文起教授的课题,课题主要内容是结合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构建预测模型,预测泌尿系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并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尽早的干预及治疗,以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此外,我通过分析数百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检验报告、超声图像,构建出一个可以在早期准确预测卵巢肿块良恶性风险的模型,并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我还应用影像组学的知识进行肾盂尿白细胞水平的预测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像组学在预测尿路感染中的研究价值,并以主要作者的身份完成论文。
每段科研经历,都能让我掌握某项科研技能,给我带来成就感,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这让我更加积极地参与科研,逐步点亮自己的“技能树”。
何依琳: 我参加过省级大创项目“超声多参数模型在人工授精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预测应用”,并撰写论文,研究回顾性分析附件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计算ROMA(卵巢恶性肿瘤风险算法)、RMI(恶性肿瘤风险指数)、IOTA(国际卵巢肿瘤分析)简单评价法的预测结果,比较三者对附件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
问: 你在科研路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林舒彤: 我参加过学院举办的医学影像学专业竞赛,并获得团队特等奖。这项竞赛涉及放射、超声和核医学的成像原理,正常和异常图像表现,疾病的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检验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良机。
参赛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一位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掌握好解剖、病理知识,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在图像中抽丝剥茧、正确推理,才能给予临床医生精准的影像诊断。
另外,担任科研小组组长的经历也使我受益匪浅。组长需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课题内容,这对于我的个人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在湘雅面试时,老师向我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统计分析问题(进行模型构建时,曾有组员给我反馈这个问题)。鉴于科研小组的学习经历,我给出了一个有建设性的答复。那位老师笑着对其他面试官说:“很难得,这是真的自己深入学习过。”
在面试中,老师们会更关注学生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的项目。他们通过提问细节,考察第一负责人到底在项目中学到了多少、参与了多少。
问: 你们在本科期间参与了学生社团工作、比赛和研究等,你们认为这几个方面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林舒彤: 我认为无论是参与科研项目、社团工作还是学科竞赛,都有助于提升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从而平衡好自己的学业和课余活动。
另外,学生工作提升了我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有助于我在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时,妥善安排好每位成员的工作;遇到瓶颈时,高效地向指导老师进行汇报和交流。
个人能力的提升,使我可以挤出更多时间,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每一项任务中。
林舒彤(右)与同学在影像诊断学PBL(问题驱动型学习)中讨论病例
何依琳: 学生工作、比赛和科研锻炼了我的各项能力。在学生会任职期间,我策划和统筹院运会(“学院运动会”的简称)、讲座等活动,这很好地锻炼了我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志愿活动丰富了我的生活,拓宽了我的交际圈,锻炼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竞赛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使我更加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参与学生工作、比赛和科研需要不断迎接挑战、突破自我。大二上学期,我既要忙于校运会,又要负责统筹拍摄红旗学生会的视频,还要准备局部解剖学的考试。那时,我只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学习专注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复习考试内容,最终,我顺利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还收获了大学期间的最高绩点。
因此,我认为学生工作、比赛和研究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问: 你们是朝夕相处的好室友,请问对方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林舒彤: 依琳在我脆弱的时候给了我鼓励和帮助。
大四下学期,我一边实习一边准备考研和推免,空闲时间还要复习英语六级,压力非常大。某天晚上,我核对完考研英语真题答案,看见“一片飘红”后,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感觉时间完全不够用、前途也一片渺茫,这样下去可能最后哪个都抓不住。我向依琳倾诉了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她跟我分享了她学习考研英语和英语六级的经验,安慰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何依琳: 我和舒彤在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互相帮助。
大三时,我们一起组建了科研小组,舒彤是组长,她做事认真负责、十分可靠。在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寻求她的帮助。
准备复试时,舒彤分享了她参加保研夏令营面试的经验,把我们课题的资料整理好之后发给了我,并帮我修改简历。保研夏令营面试前一两天,我们在宿舍进行了许多次模拟面试。能在大学期间遇到共同成长、互帮互助的舍友真的非常幸运!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室友曾莹琳、段轩、龙思羽、吴华英、邓碧雪、米日班·艾尼瓦尔和刘清如。考研期间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学习。我考研顺利上岸,离不开她们的帮助。
问: 在广医学习的时光,你们遇到过什么样的良师益友,他们给过你们什么帮助?
林舒彤: 本科期间,辅导员欧泳怡老师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推免刚开始时,我特别焦虑,觉得自己在绩点、科研和英语方面都有不足,可能拿不了录取通知书。是欧老师鼓励我相信自己、大胆报名,我才勇敢迈出申请的第一步。在“夏 0营”(所投的保研夏令营皆被拒)时,也是欧老师鼓励我再坚持一段时间,后面还有很多机会,于是,我就坚持下来了。
在影像系的学习、见习、实习中,毕肖红老师一直对我关爱有加。保研夏令营期间,毕老师安慰我“成功之前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是这句话支撑着我顺利完成了一场场面试。
何依琳: 在这 5 年,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学院的辅导员,我要感谢罗晓明老师、顾丽婷老师和欧泳怡老师。罗老师和顾老师在我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帮助我推进学院的各项活动,是学生心中的“定海神针”;欧老师会花时间倾听、了解学生的难处,在修订学院综测方案前收集各方意见。
在广医,我还结识了许多可亲可爱的师兄师姐们,学生会主席团的黄炜晴师姐、李容师姐和朱家盾师兄在工作、学习上毫不保留地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何依琳在校园留影
问: 在未来的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中,你们将如何继续践行南山精神?
林舒彤: 南山精神是每一个广医学子前行路上的明灯,激励我们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奉献自己的力量,鼓舞我们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承南山精神,牢记医者仁心,磨炼好自己的技术,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何依琳: 南山精神是广医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未来,我会在南山精神的引领下,急国家之所急,研究肿瘤核医学领域的难点问题,帮助更多被疾病困扰的患者。
问: 对于未来的研究与职业,你们有什么展望?
林舒彤: 我想成为一名让“准爸爸妈妈”和同行信任的产科超声医生。目标任重道远,我会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争取做好这份艰巨且重要的工作。
何依琳: 在科研方面,我希望能学习更多科研技能,深入探索分子核医学、PET影像组学对肿瘤精准诊疗的作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疗方案。
在工作方面,我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核医学医师,为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而勤勉耕耘。
(文/林舒彤 何依琳 刘雨昕 彭攸源 陈锐云 丁惜洁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