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健康守护者、管理先行者——为全民健康护航!
钟思思、孙婉怡毕业于广医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
钟思思
钟思思,曾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银奖,多次获国家级奖学金、校级特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主持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SSCI、SCI、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 4 篇。现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读研。
孙婉怡
孙婉怡,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国家级大创项目各 1 项,主持省级大创项目 1 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 篇。现推免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读研。
问: 你们为什么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钟思思: 广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医学特色。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医药企业、政府部门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孙婉怡: 我对医疗行业及相关学科非常感兴趣,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广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医学和管理学,和我的兴趣相契合,因此就成了我的第一志愿。
问: 你们在本科期间有哪些科研项目?
钟思思: 我主持了省级大创项目“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下地方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穗岁康’为例”。团队对广州市“穗岁康”投保及保障情况等进行横纵向研究,总结有代表性的地方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及相关问题,并探讨问题成因和解决思路,最终形成优化对策。
作为科研小助手,我参与了陈爱云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家庭医生签约背景下慢性病服务质量及影响机制研究”,负责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我还参与了罗桢妮老师的“健康中国背景下广东省中小学校卫生室现状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负责查找资料、制作问卷等工作;我也是肖瑶老师的“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基层病种目录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课题的小组负责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安排任务、实地调研、访谈及录入数据。
孙婉怡: 大一时,我加入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协同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和社会参与:以广州市公众AED除颤计划为例”,并在后期成为主要负责人,参与论文写作。该项目有三点独特之处:一是以广州市公众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计划为例,分析社会急救体系构建和城市健康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二是对公众AED除颤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主体责任和参与途径进行分析;三是提出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急救中的院外心搏骤停事件施救服务影响因素的框架。
从大二开始,我作为第一负责人,和团队一起申请校级项目“有爱无碍:广州市无障碍建设公众认知及政策实施研究”,主要负责搭建研究框架、协调组员、撰写申报书、总结研究成果等工作。
问: 你们在本科期间发表了哪些文章?
钟思思: 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广州市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章分析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孙婉怡: 我作为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医学与社会》发表了《日本无障碍人文环境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文章从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无障碍政策、鼓励多主体协同参与、增强公民无障碍意识等方面为我国无障碍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孙婉怡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五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决赛现场
问: 你们在科研路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钟思思: 以我将要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病耻感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为例,老师让我们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量化分析,但是小组所有人都不会用这个软件。我们一起研究和学习了 20 天,终于明白了CiteSpace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献出现了问题,一切都要推倒重来。但我也因此吸取了教训,了解了文献初筛的重要性。遇到问题时,我会及时和组员、老师交流。这次经历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CI论文投稿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我被拒稿三次,最后一次终于成功。第一次被拒时,打击很大,但我马上调整心情,查找原因,修改后再次投稿。
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沉下心来,保持热爱,才能行稳致远。
孙婉怡: 2022 年暑假期间,我参与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我们队伍用 45 天走访了上百个家庭。
紧凑密集的行程安排、狭小简朴的旅店环境、复杂多样的物资材料、炎热的天气与笨重的行囊,都给我们的调研带来了挑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太多:城市与农村、富有与贫穷、健康与疾病……这让我相信,学术是有温度的,社会访谈永远不是一次性的索取,一个个样本、一段段数据并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大千世界中真实的人和事。
问: 境外的交流经历为你带来怎样的收获?
孙婉怡: 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交流课程开放申请时,我就铆足了劲去申请。一是希望借此拓宽国际视野,二是希望提高英语水平。课程结束后,我认为这两个目标都达成了。
给我带来较大影响的是卫生经济学这门课程。课上,教授告诉我们:“我上课的目的不是希望你们能够马上掌握格罗斯曼模型(Grossman Model),你无法马上记住这个模型也没关系,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希望你们能够用新的视角去思考。”
我认为本次交流课程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狭隘的视角,想走得更远,需要先看得更远。
问: 你们认为大学生涯的学生工作、比赛、研究这几个方面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钟思思: 时间和精力只能放在有限的事情上,想达到学生工作、比赛、研究的相互促进,需要明确不同事情的重要程度,协调好三者的时间分配。每天我都会规划当日任务,优先安排课程学习,其次是科研工作。
例如大二时,我一边担任学生互助协会导师、学习委员,一边申请课题立项、参与“互联网+”大赛。我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统筹安排各类事务。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再去完成科研和竞赛。疲劳的时候,就会看书放松,做到劳逸结合,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钟思思与“互联网+”团队负责人赵永朝合影
另外,拥有高效的执行力也十分重要。在制订工作计划时,我会严格要求自己高效快速完成。高效完成计划,就能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减少不同工作事务间的冲突。
通过合理的安排,我做到了三者相互促进:学生工作提升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我在竞赛、科研中更好地和团队成员协商合作。参与竞赛不仅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
孙婉怡: 我在学生工作中习得人际交往,在比赛中学习社会调研方法,在研究中沉淀所有学过的知识点,这三者相辅相成。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这些经历中获得成长,就要有强大的目标感,并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问: 在广医学习的 4 年,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良师益友?
钟思思: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爱云老师。从第一篇论文撰写、第一次投稿、第一次课题申报……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开题报告的撰写,再到毕业论文成文,陈老师都给予我很多指导。陈老师一直以身作则,教导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其次,我想感谢许多老师的倾囊相授!很幸运得到罗桢妮老师、周梅芳老师、范阳东老师、冯珊珊老师、胡杨木老师、李璐老师等对我学术、科研的启蒙和指导。钱锡红老师、马金香老师、阮红莲老师等在统计学上的耐心答疑让我豁然开朗。感谢李锦新老师等在医学领域上对我的鼓励和帮助。
再次,感谢辅导员杨丽琴老师和邓佳倩老师在我情绪低落时的开导与安慰,以及刘甲玉老师给我的许多锻炼机会。感谢在广医二院实习时遇到的科室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感谢徐伟宏师兄、王晨曦师姐、赵永朝师兄对我生活和学习上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在我继续深造的路上,陈小燕师姐、孔露诗师姐、朱璇师姐、李文翠师姐给予我许多指点和帮助。感谢陪我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同窗好友,是你们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与鼓励,让我在求学路上从不感到孤单无助。
孙婉怡: 我非常感谢每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钱锡红老师带领我打开了定量研究的大门,引导我树立新的科研思维;陈爱云老师、冯珊珊老师、罗桢妮老师将枯燥的课本内容讲解得十分有趣,对我深入了解学科体系起到很大的帮助。正是因为有这些老师,我才更好地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价值。
科研探索中,我的本科生导师周梅芳老师给予了我非常耐心的指导,有时会跟我们讨论到凌晨。当我遇到学业压力时,周老师还会提供许多建议,为我排忧解难。
孙婉怡(右一)参加周梅芳老师(左三)本科生导师组讨论
新生入学时期,我的代班(“代理班主任”的简称)陈知禾师姐和周清平师兄为我解答了许多疑惑,帮助我快速适应大学环境。陈知禾师姐更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带我参与了第一个科研项目,为我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提供了莫大助力。
本科期间所有比赛与科研的完成,都要感谢我的合作伙伴们:王梓丞、郑思榆、李佳、钟思思。我们在合作中竞争,也在竞争中合作。正因为遇见了优秀的“竞争&合作”伙伴,我才能积极地向上攀登。
问: 在未来的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中,你们将如何继续践行南山精神?
钟思思: 南山精神是广医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疫情中,广医人践行南山精神,积极参与防疫志愿服务。
未来,我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科研,同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奋勇争先。在学有余力时,参与学生工作,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孙婉怡: 作为 2020 年入学的学生,我们对南山精神深有体会。未来,我会在学习中继续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问: 对于未来的研究与职业,你们有什么展望?
钟思思: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卫生政策与管理,理想职业是大学教师。
未来,我希望不断突破自我,争取硕博连读。在卫生政策与管理领域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
孙婉怡: 我希望继续在卫生系统奋斗,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守护人民健康。
(文/钟思思 孙婉怡 林以彤 吴桐 朱娅婷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