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由各种各样的体验组成的,它影响着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和情绪,可以引起他们行为方面的变化。音乐能渗透到潜意识,可以显示隐藏在人们身心内层的东西。陶笛演奏同样可以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的发展,将这些统合起来,能够提高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能力。音乐能帮助孤独症儿童意识到自身内部的创造性,帮助他们表现自我,帮助他们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
建立以陶笛为载体的孤独症儿童音乐康复或治疗阶段模型,主要受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在音乐治疗中,以聆听陶笛音乐和演奏陶笛音乐为主要形式,并将其贯穿在整个陶笛音乐治疗的所有阶段。这一阶段模型的建立是以主动法为基础,以长期治疗目标划分阶段。
孤独症儿童陶笛音乐治疗阶段模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音乐超越认知过程而触及情绪和性格障碍。孤独症儿童按照自己喜好展示在陶笛旋律和节奏的操作方面发展音乐的能力。这一阶段不要求孤独症儿童掌握演奏乐器、歌唱等音乐技能,而是以过程为取向(process orientation),我们需要在意的是孤独症儿童在陶笛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反应。
第二个阶段:增强孤独症儿童在人与陶笛音乐互动中人际沟通的体验。这一阶段主要尝试逐步让孤独症儿童从与陶笛的交往过渡到对其他人和事物的注意和接受,帮助他们获得初步的人际交往体验。
第三个阶段:孤独症儿童通过与陶笛音乐的交流以及人际交流找到满意和成功的自我表达方法,发展自我概念并合理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总体上,就是从人与陶笛之间的体验过渡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陶笛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作为适当的媒介,让孤独症儿童在动作协调性、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