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国内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发展

国内对于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不断探索其音乐治疗的模式。

通过知网搜索关键词“音乐治疗”“孤独症”,检索时间限定为近十年,共获得相关文献 525篇,其中期刊论文 224篇,学位论文 143篇,会议文章 79篇,报纸文章 2篇,其他文章 77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音乐作为切入点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如陆悦美、陈灵君等人(2016)通过实验证明,将音乐与相关小游戏结合,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刘振寰(2015)认为音乐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呼潇(2014)采用音乐治疗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研究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效果,结果显示:经过三个月的音乐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齐巍(2011)的研究表明良好的音乐治疗能够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高、力度和歌词来发展患儿表达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李伟亚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自闭症儿童即兴音乐治疗的理论模型探索与个案研究》中通过分析孤独症儿童和音乐治疗的关系,引出了两个即兴音乐治疗模型:自由即兴演奏疗法、创造性音乐疗法。他选取了三名孤独症儿童作为实验被试,根据他们的行为、情绪变化和自主意识等方面来判断实验是否具有有效性和恰当性。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通过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康复干预”等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 1988—2022年之间包含相关关键词的文献,将文献来源进行限定后可获得 66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论文 26篇,学位论文32篇,会议文章 2篇,报纸文章 1篇,其他文章 5篇。这些文献主要集中研究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情绪调节和沟通交流问题,提及的康复手段也主要集中在体感游戏、沙盘游戏、绘画干预和同伴介入法等,此外也有以音乐活动形式间接干预的研究。这些研究证明音乐对孤独症儿童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实际案例却并不丰富,以音乐治疗干预的设计学科更是缺乏。关于将陶笛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仅有赵志轩 2016年撰写的关于我校梁子键获全国陶笛大赛金奖的文章《自闭症少年陶笛国赛夺金的启示》刊登在《湖南教育》第 28期,伍俏霞等撰写的文章《以陶笛为载体的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教育实践研究》发表在《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 4期,伍俏霞撰写的关于自闭症学生陶笛音乐治疗的文章《陶笛给予他们一双展飞的翅膀》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2020年第 31期。所以,探索陶笛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可以为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总体上看,音乐治疗都被认为是治疗孤独症儿童有效的方法之一。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的元素以达到治疗的目标,包括重建、维持以及促进孤独症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音乐治疗师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制订音乐治疗计划,利用各种音乐活动,例如唱歌、乐器弹奏、音乐活动、即兴演奏、音乐游戏等,配合其他多种方法来帮助孤独症人士。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的领域:①消除刻板行为;②增加注意力时间;③发展自我概念;④改善精细运动或者粗大运动;⑤发展身体意识;⑥发展社会技巧;⑦发展语言和非语言沟通;⑧减少焦虑和发脾气以及多动;⑨促进学习基本的学科和学前知识;⑩训练感知觉和感觉运动统合。 C8IYOmtUFYpMBmvp4Y9/qoJ+3ZRDWUgfCymNN157MQWYcns/9/JjmsNvuUM1t0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