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可能的研究贡献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技术与银行信贷业务结合如何缓减金融摩擦,以及弱化金融加速器机制。经典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是基于信贷市场不完美的假定构建的,现阶段随着数字技术逐渐融入金融业务的全链条环节,金融机构的信息甄别能力大大提升,金融摩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减。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探讨数字技术赋能缓减信息不对称问题后,信贷市场放大不确定冲击的作用是否被抑制。本书立足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探讨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融合如何发挥“减震器”的作用,进而减缓信贷市场放大不确定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助推效应。
二是在研究视角方面拓展了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分析。现阶段研究金融科技的文献很大部分讨论的是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某些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探讨银行金融科技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文献则主要聚焦于数字技术应用可能在银行内部产生的一些经济效应,部分文献研究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银行系统外部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在宏观层面产生的经济效应。本书基于“银行信贷配置→企业融资与投资→宏观经济”由内而外的线索,全面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产生的经济效应。
三是在数据匹配方面的创新。现阶段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银行内部的微观层面,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种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外部的企业和宏观经济数据匹配的方法。本书尝试在数据匹配方面作出突破,使用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数据库中的银行网点分布数据,将微观层面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转化为宏观城市层面的指数,用以度量城市层面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同时,还通过手工整理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中2010年至2021年的上市公司贷款数据库获得96301条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记录,将这些贷款记录统一整理为“年份—企业—银行”格式的数据集并生成银企匹配变量,基于此完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与企业数据的匹配。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从微观层面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还有拓展的空间。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课题的资料收集工作未能获取商业银行向不同规模企业投放贷款的逐笔记录,因此讨论的企业资产负债表路径依旧局限于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信息。虽然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投融资与实际经营存在影响,但数字技术赋能对商业银行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在服务普惠客群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意义也更为重要,因此数字技术弱化企业资产负债表路径的效果理论上在小微企业样本中可能更为显著。这一部分的研究空白有待后续研究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