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涉及如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在阅读卷帙浩繁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理解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思想,并对现阶段金融科技赋能形成的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述评,力求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第二,逻辑推理法。本研究具体运用归纳推理法和演绎推理法。前者着眼于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后者着眼于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本书在描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和中国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加速器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在微观层面如何弱化信贷抵押路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路径,在宏观层面如何减缓经济波动的机理,得出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地,在得到一般性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到个别结论,从而对所研究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指数构建法。一是借鉴Jurado等(2015)用于测度经济不确定性的方法,并选取中国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一个衡量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程度的指数;二是使用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数据库中的银行网点分布数据,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与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进行匹配;三是通过手工整理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中2010年至2021年的上市公司贷款数据库获得96301条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记录,将这些贷款记录统一整理为“年份—企业—银行”格式的数据集并生成银企匹配变量,基于此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与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匹配。
第四,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包括模型的建立与估计,本书在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选择样本、设计变量和构建模型,使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抑制信贷市场放大不确定冲击,平抑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并在微观层面上检验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弱化银行信贷抵押路径与企业资产负债表路径对不确定冲击的放大作用。
本书论证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可以发挥“减震器”效应的基本逻辑,如图1-1所示。信贷市场金融摩擦的存在是不确定冲击的影响被放大、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效果被阻塞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在于通过增加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银行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提升银行的信息甄别水平,减少信贷市场金融摩擦,降低信用关系构建过程中对抵押物资产的依赖,从而减弱抵押物资产价值因不确定冲击的影响变化对银行信贷投放和企业投资的影响。传统信贷模式使用抵押物或资产负债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衍生的金融摩擦,但以抵押担保为核心的信贷模式的一个弊端在于不确定冲击会对抵押物价值或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产生影响,由于银行投放信贷需要依赖抵押品或企业资产负债表以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会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和企业的信贷获取,不确定冲击因为信贷市场金融摩擦的存在将沿着银行信贷抵押路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路径传递并加剧,导致企业投资减少,产出下降,最终作用于宏观经济,加剧经济波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银行信息甄别水平,减缓信贷市场中的金融摩擦,降低信用关系构建过程中对抵押品和资产负债表状况的依赖,因此可以弱化资产价值与借款人信用之间的关联,不确定冲击对抵押物资产价值的影响改变借款人信用资质的可能性下降,因此对企业信贷获取和企业投资的干扰减弱,故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可以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减震器”作用,并内生出新的机制拓展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空间。
图 1-1 逻辑框架图
本书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考察商业银行数字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纵观本项研究的内容,是沿着“微观层面的资金供给端→微观层面的资金需求端→宏观层面经济波动”的视角演进展开的。具体而言,首先,基于“不确定冲击—银行信贷配置—企业信贷获取—企业投资与产出—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路径进行考察,并就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银行信息甄别能力,降低金融摩擦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银行这一微观层面的资金供给端和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资金需求端的角度检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弱化不确定冲击传导至宏观经济的信贷抵押路径与资产负债表路径。然后,基于宏观层面的中国城市数据检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弱化不确定冲击导致的抵押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为优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平抑经济波动提供政策建议。整体而言,本书的逻辑是遵循由微观至宏观的路线执行的,尽可能地实现章节之间的逻辑递进和互嵌。技术路线图详见图1-2。
图 1-2 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