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理解经济波动的起因、传导过程及其影响与后果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信贷市场在宏观经济波动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为学界所重视。近年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硅谷银行破产倒闭等“黑天鹅”“灰犀牛” 事件层出不穷,预示着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极大增加,形式各异的不确定冲击不断涌现,并通过信贷市场金融加速器机制放大,进一步冲击宏观经济稳定性。传统的基于抵押品或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单一化信用辨识机制致使金融机构持有相似的风险头寸,导致以杠杆经营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变得更为脆弱。不确定冲击的出现往往造成抵押品资产减值或企业净值下降,厌恶风险的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下跌的情景下倾向于对实体企业“惜贷”甚至“断贷”,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加,这极易诱发流动性危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被迫削减投资,减少生产甚至停产。随着金融在经济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加凸显,宏观经济运行与抵押物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状态变化的联系愈发紧密,不确定冲击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放大,使实体经济遭受的冲击更为剧烈,形成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反向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推高金融机构坏账率,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在不确定性冲击大量出现的背景下,金融加速器机制对宏观经济的危害更应得到重视,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然是现阶段中国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

鉴于抵押贷款可能存在放大宏观经济波动的劣势,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金融业变革以提高信用贷款的比例。 然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向借款申请人特别是小微企业等普惠客群提供信用贷款可能会面临风险过大导致的“风控难”问题,或是获客渠道过于分散导致成本过高的“获客难”问题,针对小微企业等普惠客群的金融信用产品在推广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始终是一个难题。不仅在中国,其他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的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大部分还是需要依赖抵押品。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得以依托科技手段构建有利于数据沉淀的金融场景,另一方面有助于审核信贷的工作人员从外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收集客户的行为轨迹数据,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可以获取覆盖范围更全面、维度更多元的信息,过去难以获得和利用的非结构化数据因而具有了被挖掘与使用的可能。由此可见,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与处理更全面的借款人信息可以有效缩小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缓减“信贷配给”现象,降低信贷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金融摩擦,因此以新型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具有重构借贷双方信用关系的潜力,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系面临的“两难”问题。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数字技术与信贷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使金融市场的信用辨识机制不再基于单一的抵押品价值和企业净值,不确定冲击经过金融信贷市场的摩擦传导造成的企业外部融资溢价升高的效果将被削弱,由此可以降低投资收缩和经济衰退的程度,金融加速器机制因此被弱化。

面对不确定冲击,政府需要选择合适的财政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基于此提升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此时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渠道的畅通对于政策效果的有效发挥至关重要。中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绝大多数金融资源聚集在银行 ,可见银行信贷路径作为不确定冲击与政策传导的渠道,其畅通程度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而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金融摩擦可能放大不确定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阻塞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实现。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增强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度可以提升自身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更多元维度发掘借款人信用,而非局限于抵押品价值或资产负债表。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可以降低银行与借款人构建信用关系过程中对抵押品资产的依赖,降低信贷市场中的金融摩擦,因此可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类似于“减震器”的作用,提升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如何通过将数字元素注入银行信贷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信贷业务运营全链条,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以增强经济与金融的稳定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现阶段银行业数字元素融合程度的提高对经济运行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重要问题却鲜有学者问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还欠缺理论阐释和经验证据。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金融行业对科技手段的创新性应用,金融的形态将发生迥异于过去的变化,因此传统的金融理论必须得到突破,方能更有效地刻画金融体系运行的规律。 tk0oIaHgJE/7YSiVYzq43XJV57a/OjG70Dr5bagjaXaGggwb3EFx0bw2YosVsc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