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汉乐以广东省大埔县为中心,同时也是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群众之中流传的一种重要乐种和民间音乐艺术。从历史角度看,广东汉乐的产生、发展均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五次南迁虽艰苦卓绝,但客家先祖通过百折不挠的劳动、奋斗与创造,使客家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千年,所以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州古调的遗风,一方面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韵味和艺术风格。
广东汉乐的产生、发展与客家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广东汉乐是主要流行于客家人聚居地的音乐,因此,了解广东汉乐更需要了解客家人的历史。罗香林主编的《客家研究导论》指明,客家人的形成来源于历史上中原汉民族的五次大迁徙。他们带来了古老的中州文化,如目前客家人仍流行的“中军班”是古代宫廷里的仪仗性音乐;“儒家音乐”(丝弦乐)是古代贵族中文人雅士所操演的音乐,有史料可考证,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大埔县志》卷七设有祭祀礼乐栏目,介绍琴、瑟、钟、磬、埙、篪、箫、笛、笙等乐器,并附迎神、祭奠、送神用的“钟、吕”文字、古乐谱五首。
图1-2 《大埔县志》相关记载
1984年3月27日,兴宁县新圩镇大村鬼树窝崩岗坡出土了六个完整的春秋战国编钟,这些文物表明中原文化曾在岭南传播。广东汉乐与客家人民的生活密切相连。逢年过节,客家大锣鼓和八音锣鼓是百姓必有的娱乐形式。清乾隆九年(1744)的《大埔县志》卷十《风土志》中记载:“立春先一日,各里社戏剧、鼓吹以迎土牛,农民视牛色辨雨暘。”可见,鼓吹也涵盖了八音锣鼓或中军班音乐。
图1-3 清乾隆九年(1744)的《大埔县志》
中军班音乐是广东汉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客家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至今,婚丧喜庆都会请职业或半职业的中军班师傅奏乐以增添气氛。这种演奏形式具有群众性,无法脱离群众生活。因此,广东汉乐的产生与客家人文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广东汉乐不仅与客家人的生活习俗相关,还与中原音乐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源于唐朝的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汉乐名家何育斋在大埔编写了《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收入60首曲谱;在潮梅音乐社期间,重新编辑《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对原谱的加花和减字作了详细的注明;在逸响社期间,又重新编辑《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没有加花和减字,采用工尺谱和简谱。这种记谱法目前几近失传,在广东汉乐植根之乡梅州,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少数汉乐名家和屈指可数的大埔县汉乐老艺人会读、唱工尺谱。
图1-4 《中州古调》
历史具有客观存在与发展的特点,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发生、发展都有它的源头,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广东汉乐亦是如此。其在历史长河中何时产生?因何产生?经历了怎样的上升、鼎盛、衰微、振兴、发展历程?若想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貌似简单实则不易。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时间久远以及种种历史原因,较难在相关文献资料中查阅。二是各地乐手在演奏方式、技艺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广东汉乐曲目演奏各具特色。三是传承的具体方式不同,为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创造的条件不同,这也是对广东汉乐产生传播的认知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但在已有史实中,广东汉乐的发展是非常繁荣的。
(一)“无埔不成汉”的缘由
研究广东汉乐需要对“无埔不成汉”有正确的认识。张高徊在《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中解释过,“无埔不成汉”这句话并非官方所讲,而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爱好者有感而发的赞誉之词。它大概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意思是说,没有大埔县艺人参加,汉乐、汉剧就没有起色,换言之则指,凡是有汉乐、汉剧的地方,也必定会有大埔艺人。
《广东汉乐曲库》记载:明崇祯末年,大埔枫朗人罗淑予是一位儒学之士,清入主后,他不问世事,避住山间,每日操琴读书自娱。民国三十二年(1943)《大埔县志》卷二十《人物志》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明通进士大埔百侯人杨缵烈在海南琼山书院教书时,登明昌塔,其传记云:“时柳叶徐鸣,月色如霜,回斋援洞箫奏《水龙吟》一弄别去。”
清乾隆十年(1745)《大埔县志》卷十《民风·立春》中记载:“立春先一日,各里社戏剧、鼓吹以迎土牛,农民视牛色辨雨暘。”鼓吹就是中军班音乐和八音锣鼓的泛称和简称。《民风·上元》中记载:“上元,自初十夜放灯至十六夜乃止。凡神祠家庙各结花灯,运机剪彩,备极工巧。诸少年,昼则束装狮猊仙鹤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夜则为鱼龙百戏、竹马、花鼓、采茶诸杂剧,向人家有吉祥者作为戏庆之歌,主人厚赠之乃去。别有行乐、善歌曲者,自侪伍装扮故事,迎神出游街市。灯月交辉,谓之游春。大抵半月之内,游必秉烛继晷,火树银花,在处有之。”
以上是部分《大埔县志》中提及有关儒家清乐和中军班音乐、八音锣鼓的内容。这些记载都表明广东汉乐在大埔的兴盛,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无埔不成汉”。
图1-5 民国三十二年(1943)《大埔县志》
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2006年,广东汉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罗邦龙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乐代表性传承人,之后还陆续评出多位国家、省、市、县级的广东汉乐传承人;2011年,大埔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这些荣誉进一步印证了“无埔不成汉”之说,可以说大埔县被称为汉乐之乡是名副其实的。
图1-6 各级证书
(二)乐社与弦馆林立
辛亥革命使人们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随着各地光复,民间音乐也出现繁荣景象,一时之间各地乐社、弦馆纷纷成立。民国时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汉乐艺人为了生存辗转于梅州及海外,将客家音乐文化进行了传播和发扬。
汕头公益国乐社(简称公益社)成立于清末民初,社址最先设在汕头市区衣锦坊,抗战胜利后新址设在汕头市区安平路华强百货商店二楼。20世纪20年代,先后由张公立、李伯桓任社长,“汉乐八王”(张汉斋、魏松庵、王泽如、李少南、郑南勋、饶淑枢、吴欣孙、郑福利)均为会员,并先后出版《乐剧月刊》共十二期,为香港百代唱片公司灌制近百张汉剧和汉乐唱片。潮梅音乐社是1930年由何育斋在广州设立的客家音乐组织,当时大埔汉乐著名乐师饶托生、饶碧初、饶从举等均有参加,其间何育斋重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以及《弹筝八法》《词曲拾遗》。同艺国乐社于1937年由罗梅波组织成立,何育斋、黄粦传、罗琏等汉乐、汉剧名家为成员,在演出的同时也培养汉乐人才。新加坡客属总会国乐部(后改称“儒乐部”)于1929年成立,以演奏汉乐、演出汉剧为主要活动内容,1934年和1954年曾两次出版纪念刊物,1954年的期刊除了刊登文章还刊登了二百首以工尺谱记谱的汉乐曲目,至今该部仍有活动。除了以上列举,这个时期在讲客家方言的地区还成立了许多汉乐乐社,近些年成立的如大埔汉乐团、梅州广东汉乐协会、深圳龙华汉乐团、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等汉乐团,均致力于向世界传播广东汉乐。
图1-7 《星洲市客属总会国乐部银禧纪念特刊》
(三)私伙局的繁荣
张高徊在《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中说:“客家人过去称私人和弦子的场所为‘弦间’‘弦馆’或者‘笛馆’,‘私伙局’称呼大概来自广东粤乐流行地区,也是对民间小型私人演奏场所的称呼。它不属于集体和官方,没有什么规章制度约束,是很好的自由自主的音乐活动空间。广东客家地区几乎村村处处都有这种私伙局。”茶余饭后汉乐爱好者经常相邀一起“和弦索”,这种私伙局曾在广东客家地区极为常见。这既是普通百姓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汉乐人才的摇篮,更是保护传承汉乐传统曲目的重要渠道。大埔籍的许多汉乐名家、前辈就是在私伙局独奏、合奏汉乐曲目,磨炼演奏技艺。
图1-8 1964年大埔县凤岗围俱乐部演奏汉乐
(四)对外交流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汉乐活动频繁,为宣传广东汉乐做出巨大贡献,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1956年,“客家音乐”三人小组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为全国人民展示广东汉乐风采。1961年,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举行,罗九香先生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代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参会,就古筝演奏与教学进行交流,罗九香的演奏技法得到专家们的肯定。1962年,大埔籍汉乐名家组成“广东汉乐”代表队参加广东省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专家一致认可他们的精湛演技,并在此次会议中为广东汉乐定名。1978年,“广东汉乐”小组参加广东省音乐周,之后在友谊、南方、文化公园等剧场多次演出并灌制唱片。1982年8月,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来大埔录制广东汉乐。1998年10月,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邀请曲大埔县文联牵头组织的一支文艺队伍赴新加坡参加该馆成立140周年华诞庆贺演出。2006年10月21至22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梅州市人民政府、大埔县人民政府主办,由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北京商会、北京“梅联会”大埔分会承办的“振兴广东汉乐系列活动暨纪念何育斋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在北京中协宾馆举行;21日和22日两晚,由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和大埔县联合组成的晋京演出团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中央电视台录制后在《风华国乐》栏目中连续三天向全世界播出。2012年10月,在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统民间器乐组合总决赛上,由广东汉剧院9名乐手(谭晓红、郑韦、赖舒妮、钟经思、苏华伟、饶锦丰、熊长江、张永辉、陈述强)组成的广东汉剧院乐团,以一首广东汉乐《翠子登潭》获得传统民乐组合第一名。2015年10月,第八届世界大埔同乡联谊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理论研讨座谈会在大埔县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所长田青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广东汉乐在新中国成立后活动频繁,为国人乃至世界展现了其独特风采。
图1-9 1982年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来大埔录制广东汉乐合影
图1-10 2006年梅州广东汉乐协会晋京演出团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
图1-11 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统民间器乐组合总决赛结束后部分参赛者合影
(五)乐谱与文字整理
广东汉乐传统乐曲相当丰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种种原因,广东汉乐的许多曲目已经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组织老艺人和知名乐手,对广东汉乐曲目进行较为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以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目前已发掘整理八百首(套)。1958年由箫笃维整理、大埔县文化馆出版的工尺谱、简谱对照的《大埔民间音乐》(第1集),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由李德礼整理、大埔县文化馆编印的简谱《大埔民间音乐》(1、2、3集,共收150首)出版。1982年1月,广东省大埔县文化局广东汉乐研究组编辑出版《广东汉乐三百首》,1986年又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李德礼整理、张高徊审校的《广东汉乐新三百首》于1995年3月由大埔县文联和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编辑出版。居文郁编著的《广东汉乐胡琴古筝曲选》于1995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何松整理、陈潇儿记谱、陈安华校订的《何松演奏客家筝曲》于2008年5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等。这些曲谱的出版为读者了解、研究广东汉乐提供了宝贵资料。
图1-12 《广东汉乐三百首》
图1-13 《何松演奏客家筝曲》
同时,汉乐名家及音乐学界的专家、学者也致力研究广东汉乐,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为广东汉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方面,1990年4月由大埔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合编的《汉乐研究》(创刊号)出版;2006年由梅州广东汉乐协会主办的《梅州广东汉乐协会会刊》(总第1期)出版;2004年8月由杨培柳主编的《广东汉乐研究》(1至15期合订本)出版;2010年由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主办的《广东汉乐学会会刊》出版;2019年由深圳市龙华区广东汉乐协会主办的《汉韵新声》(总第1期)(创刊号)出版,等等。
论文方面,罗九香生前遗著《琴况廿四则》刊登于1990年4月出版的《汉乐研究》创刊号(转自1984年《中国音乐》第1期);史兆元整理的《罗九香筝谱四十首》刊登于《汉乐研究》1990年总第1期(1986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李德礼的文章《广东汉乐——古朴典雅的民族音乐之花》刊登于《汉乐研究》1990年第2期(原载《人民音乐》1962年第9期);丘煌的文章《“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以及《广东汉乐简介》发表于《民族民间音乐》1990年第1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转载);赵沨的文章《听广东汉乐》刊登于《汉乐研究》1990年第2期;钱热储原著、张高徊辑译的文章《乐器常识(1)》刊登于《汉乐研究》1990年第2期,冯光钰的文章《广东汉乐活态传承及发展的现代视野》发表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马达、曾璐莹的文章《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黄燕的文章《明代至今广东汉乐的传承状况考察》发表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郭小刚、黄燕的文章《乐种族乎?乐种也——由“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引发的乐种定位思考》发表于《人民音乐》2019年第6期,等等。
著作方面,丘桓兴主编、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编辑的《振兴广东汉乐文集》于2007年5月由银河出版社出版;张高徊编著的《大埔汉乐》于200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罗伟雄主编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于200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丘定环主编的《广东汉乐曲库》于2013年由广东嘉应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州广东汉乐协会编辑,由丘定环主编,钟礼俊、蓝启兴任副主编,张优浅和陈志坚编著的《头弦演奏法》于2016年出版;张高徊著的《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于201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吴华山主编的《走进广东汉乐》于2020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1-14《汉乐研究》(创刊号)
图1-15 丘煌的文章《“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发表在本期
图1-16《振兴广东汉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