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汉乐曾称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民间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西以及海外华裔客家人居住的地区。1962年3月,广东省在广州市举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为广东汉乐的定名提供了一个契机。在音乐会上,罗九香、范思湘、罗琏、管石銮、余敦昌等汉乐名家演奏了中军班音乐和丝弦音乐等曲目。吕骥、赵!、李焕之、李劫夫、贺绿汀和广东省音乐界人士观看了表演,肯定了汉乐典雅大方的艺术韵味、悠久历史,并建议使用“广东汉乐”为名。
音乐家赵沨在羊城音乐花会上听完广东汉乐演奏后评论:“在广东‘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流传着一种音乐,过去,人们称之为汉调、中军班、丝弦,现在被称为广东汉乐。”同时他认为“广东汉乐源于宋代音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首先,汉乐老艺人演奏的古筝曲和目前流行于河南一带的古筝乐曲,在风格上明显类似。其次,中州汉乐传统曲目有《崖山哀》一曲,据说内容是抒写对中原的怀念之情的。最后,汉乐用的锣仍称为‘宫锣’,他们用的谱至今仍称为‘中州古调’”。赵沨《听广东汉乐》(载《人民音乐》1962年第9期)的发表,为广东汉乐的定名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1-1 赵沨《听广东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