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广东汉乐在定名前曾称“国乐”“中州音乐”“中州古韵”“中州元音”“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民间音乐”等,在南迁过程中保留中原音乐特点,长期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广泛流传于揭阳、潮汕、客家等地区,形成同源异流的特色形式。本书主要以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广东汉乐为主要研究对象。

广东汉乐在历史沧桑巨变之中博采众长,传承至今,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经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留传了八百余首广东汉乐作品。这些作品凝结了汉乐前辈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为广东汉乐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命脉和精神特质。

广东汉乐的曲目有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唢呐曲牌音乐、小调音乐等类别,其分类复杂,曲目繁多。本书对广东汉乐曲目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和汇集,取其经典曲目,加以新视角解析,并从曲目的文化内涵出发,深入浅出地发掘广东汉乐经典曲目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与特质。

广东汉乐作为一种地方民间器乐乐种,能够经历史磨砺而独树一帜地存活至今,是与客家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其在与现实的抗争中不断汲取不同音乐文化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音乐体系。本书在编撰前对广东汉乐的历史、音律、曲牌等方面的文献做了调研,归纳梳理如下:

一、著作

1982年,广东省大埔县文化局广东汉乐研究组编辑发行《广东汉乐三百首》(内部资料);1995年,李德礼整理,张高徊审校,大埔县文联、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编辑的《广东汉乐新三百首》(内部资料),于2019年经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重校后,由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整理广东汉乐曲谱600余首。广东汉乐以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成为目前我国众多乐种中保留曲目最丰富的乐种之一,老一辈汉乐艺术家的挖掘整理让广东汉乐这一历史遗音留存于世,以供后人赏析学习,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音乐遗产做出了杰出贡献。2012年,丘定环主编、张优浅收集整理的《新收集整理广东汉乐二百首》又为广东汉乐的曲目增添数量,因此广东汉乐数量“号称八百首”。

何松整理、陈潇儿记谱、陈安华校订的《何松演奏客家筝曲》,张高徊编著的《大埔汉乐》《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罗伟雄主编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丘定环主编的《广东汉乐曲库》,吴华山主编的《走进广东汉乐》等书籍的相继出版,为后人研究广东汉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期刊

1990-2014年,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出版《汉乐研究》共25期;2006-2016年,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出版《梅州广东汉乐协会会刊》共8期;2010-2018年,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出版《广东汉乐学会会刊》共5期,等等。这些纸质期刊的出版,以及后期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很多汉乐协会或组织以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的方式,为广东汉乐的文字、音像、活动做了归纳和整理。

三、论文

丘煌《“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记录:“据著名汉乐师罗琏及已故汉剧老艺人罗恒报等说,汉剧与汉乐互相吸收借用,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李德礼《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音乐关系谈》(载《汉乐研究》1992年第5期)说:“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外江戏’,皮黄剧是很少‘过串’(间奏)的。如《群英会》,唱段不多,却有一系列唢呐牌和锣鼓点;又如《桂枝写状》,有一段二黄慢板唱腔,起曲前的弦引一连反复了三遍才开口,可能未有恰当的‘串调’可以插配才保留原来的面目。”以及冯光钰的《广东汉乐活态传承及发展的现代视野》,马达、曾璐莹的《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黄燕的《明代至今广东汉乐的传承状况考察》,郭小刚、黄燕的《乐种族乎?乐种也——由“首届中国汉乐(十番音乐)大赛”引发的乐种定位思考》等文章,还有其他有关广东汉乐历史、音乐形态的论文,均为广东汉乐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广东汉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客家地区汉乐爱好者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也是培育人民传统音乐文化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在编写时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通过经典曲目的引导和鉴赏,增强读者对广东汉乐的基本认识;二,本书所选经典曲目在历史上流传的时期是不统一的,大多历经沧桑却依旧流传至今,有助于读者对其进行鉴赏、研究和思考;最后,本书在编写时,下编经典曲目选曲数量不一,曲目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希望通过本书,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曲目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增强对广东汉乐的了解和尊重。

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介绍广东汉乐的历史、乐器、名家,下编着重介绍汉乐经典曲目,分别从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唢呐曲牌音乐、小调音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基本涵盖广东汉乐各类别的精华内容,并且对每种曲目从历史、内容、情感、结构(曲牌)、演奏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附上曲谱,力求真实、准确、详尽、权威,并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其中,乐器、汉乐名家、曲目的基本介绍已经达成约定俗成的共识,在《广东汉乐曲库》《广东汉乐基本知识百问》、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与梅州广东汉乐协会的内部资料等相关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因此,对于上编相关内容与下编曲目介绍,尊重并引用前人说法,笔者再对音乐曲目结构加以分析,进而秉承编写本书的初衷,为读者做出全面展示。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经典曲目在选择、分析等方面难免有疏漏、谬误,敬请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丘煌、丘定环、吴华山、钟礼俊、钟礼坤、熊长江、罗启煊、李栩薇等汉乐名家的帮助。在此,对帮助支持本书写作的专家、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24年10月 E+DQ0BrkZrlcFF2EG9SiycM/uJhDUNZZ2aSfL0pGnNljI3HH5L98xqV9ynDDnE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