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冬日的书桌上,摆放着30余万字的《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书稿,作者是岭南师范学院的林兴先生。一年前,他嘱托我为该书作序。承蒙他信任,却迟迟难以落笔,因怕轻慢了当年建库开河的30余万建设者。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含鹤地水库)从1958年开工到1964年竣工,动员人数达30多万,地域横跨两省三市十县区(市)。至今这个水利工程仍在发挥防汛抗旱、灌溉农田的效用。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总长173公里,数十万人花了整整10年时间建成。总长81公里的巴拿马运河先后花了近40年才建成,而湛江人民仅用3年时间,依靠人力和手工建成了时为中国十大水库之一的鹤地水库和规模巨大的雷州青年运河主干渠。这是湛江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创造的人间奇迹。只是随着岁月流逝,雷州青年运河的修建历史渐被时光湮没。2015年,林兴指导学生做了“雷州青年运河历史认知”专题调查,发现湛江当地的新生代及新移民对当年建库开河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甚或以为雷州青年运河作为湛江400多万居民的“母亲河”纯属大自然的杰作。进入新时代,红色精神谱系的发掘与研究日渐受到重视,河南林州的红旗渠作为自力更生时代的典范水利工程已经备受推崇,相较而言,雷州青年运河的建库开河历史却鲜为人知。

我首次知晓鹤地水库与雷州青年运河是因阅读林兴所撰的口述史论文。林兴从事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历史的研究受其母亲的影响颇巨,其母亲沈玉英女士是建库开河的亲历者。林兴回忆说:“2011年,我带母亲到鹤地水库游玩。在鹤地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旧址门前,母亲上前抚摸大石碾,笑着说:‘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来到鹤地!’在展览室里,她踱着步,盯着一幅幅旧照片,自言自语地讲起偷岩取土、锁江截流、突击抢险、筑坝修库等情景,听得我目瞪口呆。因为母亲无论是爬丹霞、游漓江,还是登天安门城楼,都是只观不语。她的主动讲述使我突然想到:古稀之年的母亲务农一辈子,鹤地经历发生在五十多年前,且只有一年多,占其人生七十五分之一,却能触发她内心记忆。”母亲异乎寻常的反应诱发了林兴的好奇心,他的这本书中已收录了他对母亲的访谈记录。他还想知道,与母亲同时代的人对建库开河有没有同样的感慨呢?

2015年,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在鹤地水库着手筹建建库开河纪念馆,征集到1.3万多名亲历者的亲笔签名,准备把他们的名字烙印在纪念馆外的群英万寿墙上。林兴当时刚看完《我的抗战》,这本书是由以抗战老兵口述为底色的同名纪录片解说词编辑而成。我为这部纪录片做过历史顾问,也为《我的抗战》写过序。后来到北京参加《我的抗战》新书发布会,听到崔永元对口述历史的阐述,颇受启发。巧的是,《我的抗战》也让林兴对口述史产生浓厚兴趣并心生顿悟,他意识到寻访建库开河亲历者就是研究建库开河史最好的切入点,因为这些亲历者是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的“活历史”,可以通过访谈他们,形成口述史料,用来研究建库开河史。

从2015年起,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林兴开始寻找建库开河亲历者进行访谈。最初只是他个人的自发行为,没有经验,没有经费,没有助手,遭遇重重困难,包括可供采访的亲历者也难以寻觅。最初他只能借助《雷州青年运河·鹤地水库建库开河签名录》所记载的数十位建库开河亲历者联系方式按图索骥,但收效甚微。

和抗战老兵口述史、抗美援朝口述史等口述项目一样,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口述史属于极有价值但却错过访谈黄金期的口述项目,作为采访人只能只争朝夕,和时间赛跑,进行着近乎终极性的记忆抢救。正如大英图书馆口述史馆馆长罗伯特·珀克斯(Robert Perks)所言,一个睿智老人的死亡带走的是一部历史。建库开河始于1958年,距项目开始的2015年已近一个甲子。书中访谈的最年轻的亲历者是当年只有15岁的鹤地水库工地民工杨炎,而年龄最大的已有95岁高龄。林兴深知自己单枪匹马难以奏效,便于2015年着手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团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辗转于遂溪、廉江、雷州等地的乡村角落进行寻访和口述访谈,一直延续至今。

口述史的特点之一就是入门容易,然而想要做出专业水准的口述成果却相当困难。考虑到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群体已到了古稀、耄耋之年,口述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难在70岁以上的老人记忆力严重衰退,大量细节已遗忘,采访人不主动提示,老人可能根本想不起来;难在事件发生的年代过于久远,采访人若不事先踏实做好功课,访谈时不得要领,就很可能深入宝山却所获甚微;难在采访人若不懂得与受访人沟通情感,受访人就会怀有各种顾虑,难以畅所欲言;难在访谈工具造成的障碍,比如访谈时使用摄像机就容易诱发受访人心理紧张,讲述稍涉敏感性的话题就会自我过滤;当然也难在受访人的心境容易随时代的情境而变化,致使讲述的侧重点有所改变,甚至投采访人所好而重新建构,导致回忆失去历史的本真。

在口述访谈工作开展之初,林兴就遭遇过“电话打通没人接、来到村口家难寻、进门老人不愿讲、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他化解上述困难的方法之一,就是尝试通过朋辈、同学和学生,寻找相识的亲历者。这个做法受《黄河边的中国》的影响,作者曹锦清称进入田野调查最有效的办法是“沿着私人的亲情朋友关系网络进入现场”。通过亲友、学生寻觅到的亲历者因彼此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访谈时能够敞开心扉,讲述其建库开河期间的劳动与生活、心理与感受等。这个操作方法把握住了中国是熟人社会的特性,和西方口述访谈注重双方权利、义务的契约差异明显,但不失为因地制宜的变通之法,且收效显著。

真实是史学的第一生命。口述史自诞生以来,记忆的真实性就引发了各种质疑并被广泛讨论。做好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项目更非易事,需要采访人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如果对中国水利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缺乏起码的知识,对口述文本、文献档案的处理缺少方法,不知道口述史的操作规范,未掌握口述访谈资料整理方法与基于口述史料的调研报告写作方法,那口述访谈的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整理过的口述文本应该尽量保持口述回忆的原貌,尽量保留一切有价值的资料,尽量保持受访人叙述的个人语言风格。

作为大学思政课教师,林兴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他深切体认到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项目的政治与学术双重价值,作为亲历者的后人又对这个项目怀有特殊的情感。他主持的口述访谈工作质与量俱佳。因为访谈时双方情感融洽,采访人发问合宜,能切中要害,所以亲历者讲述时才能没有心理隔阂,而且他们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临终前曾在《多余的话》中写道:“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对那些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亲历者来说,这样的口述访谈既得到社会对他人生价值的某种肯定,也是耄耋老人走出心理孤寂的良机。这些亲历者以前觉得自己在数十万建设者队伍中只是低到尘埃里的无名小卒,而在接受口述访谈时,许多长者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当年的付出被社会认可的自豪。

佛经中有个熟悉的词——众生平等。口述史则强调“众声平等”。只不过这个“声”是声音的“声”而不是生命的“生”。新时代强调“人民至上”。人民既是抽象的概念,也是个人化的存在,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妥的,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同样偏颇。书稿中亲历者是以第一人称的“我”来叙事。他们讲述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喜怒哀乐,话语质朴而鲜活,既对创业历史、人生轨迹进行梳理与回顾,也静下心来反思人生意义、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价值。大量的细节呈现着过往真实的面貌,就是讲同一个事件,也不会讲出一模一样的故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口述访谈有助于他们直接发声,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从精神上找到主人的尊严。由一斑可窥全豹。新中国水利建设的精华就浓缩在他们口述的鲜活故事里,阅读这本书能让我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感受那火热建设年代里谱写出的人民史诗。

透过这本书,前辈们当年建库、开河、挑土、挖山、推车等情景一幕幕呈现。建库开河的工程能够映射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规模建设时代的特有图景。如数十万建设者队伍的军事化管理,好几位受访人均提及听军号以定行止的场景,火热的工地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农村办公共食堂直接影响到建库开河建设者的营养状况。民以食为天,食物的重要性对重体力的建设者更是自不待言。亲历者回忆挑土方与推车最为消耗体力,时时挑战身体的极限,也会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当时,党和政府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列为优先级,工地建设者的食品供应得到了当时最大程度的保障。

通过建库开河亲历者的口述,我们得以窥见水利工程建设的本真历史。若没有择善固守的气质,雷州青年运河口述项目实在难以为继。林兴最初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记录与传承的重任,其后和他的团队近十年来行程万里,寻访了数以百计的建库开河亲历者,潜心收集与雷州青年运河相关的档案、日记、书信,乃至工地上的宣传小报等,精确复原出雷州青年运河开挖的缘起、过程与结果。其志其行,何其壮也!我知晓这个口述项目后不禁为之动容,邀请林兴出席在南京召开的新中国记忆与口述史学术研讨会,2019年12月5日,在江苏警官学院的会场首次见到林兴,感受到他的质朴、坚毅。此后,他多次来江苏,向同仁分享他的口述访谈经验,讲述雷州青年运河的故事。

口述历史的本质是当代人治当代史,采访人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雷州青年运河亲历者口述历史就是典型的例证。2015年,当林兴开始对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进行访谈时,他还是口述历史方面的新军,经费严重匮乏,最初采访时只能使用录音机,用现今规范化的标准来衡量,难免留有一些遗憾,但口述记忆以内容为王,比起固化的形式与程序,最后呈现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列宁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句话运用在口述历史上可谓至理名言。现代口述历史源自美国,但单就利用口述访谈来修史,中国古已有之。《史记》之所以千古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因颇多。其中司马迁长途跋涉,四处寻访亲历、亲见、亲闻者实为关键因素之一。做好口述历史需具有人文情怀、学术底蕴、力行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访千百人。口述访谈期间的收获,身体力行者最为清楚,正所谓冬日饮寒冰,冷暖自知。林兴和他的团队跟踪访谈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已历9年,访谈人数已过百。本书精选收录的亲历者口述内容达34篇,所有的口述史研究成果被编撰成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在诸多方面为口述史同仁提供了一个范本。

作为林兴编撰的首本口述历史著作,《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已经数易其稿,林兴和他的团队至今还在继续访谈亲历者,补充最新的口述史料。口述历史自有其特有的功能,如弥补文本资料不足,纠正文献史料偏见;让弱势者发声,增进其主体意识;让各种历史的当事人发声,弥补历史记忆的断层;复兴历史固有的叙事功能,增强其对大众的吸引力;让普通人书写自己的历史,塑造社会共同记忆,等等。

林兴的这本书是一部原创性的著作,已在不同程度上达成了口述历史作品的功能,实现了其记录前辈建库开河记忆与弘扬创业者奋斗精神的初心。是金子就会发光。本书的出版恰恰证明,只要心理纯正、目标合理、操作规范、敬业精进,就能够诞生优秀的口述史作品。而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项目的社会影响已远超当时的预计,可谓功德无量。

如今,网络、芯片储存和录音摄影器材的价廉物美,更让口述历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展现出强劲的渗透性,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口述史学的一大特点是多学科的结合与多元化的运用。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项目从初心的发起、项目的进行到成果的运用都凸显了这一特点。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启动有着当时特殊的战略性考量,更有驯服水患、灌溉农田、改善居民饮水的直接动机。这一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大规模兴修水利方略的具体落实,最终成为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民生工程。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无疑有着被打造成红色文化品牌的优秀潜质,但在打造过程中必须尊重文化研究、创作与传播的规律。林兴主持的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项目对“雷州青年运河”这一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具有长久而深远的价值。

这本书对数百位亲历者的记忆做了采集和整理,访谈样本的选择富有代表性,考虑到了受访人的年龄结构、岗位职责、地域分布、性别差异、奖励荣誉等诸多因素,甚至顾及了当年因为建库开河而不得不离开故土的那部分民众。经这样合理的设计后留下的亲历者记忆就不再是碎片化的,而具有某种整体性。

值得称道的是,林兴不只是留下亲历者的记忆,他还结合报刊、档案、书信、日记、回忆录、文件集等诸多文本史料对整个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的历史进行了缜密的梳理和叙述,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对受访人的口述内容进行整理,访谈文稿中添加的许多注释就是在阅读大量文献档案后写出的,弥补了口述的不足。这样一来,亲历者的口述记忆就从原始素材变成可信度高的口述史料。作为口述访谈的成果,能够上升到这样学术化的层次绝非易事。学术化甚至成为一些口述项目难以逾越的瓶颈。具备这样深厚的学术质地,又有大量利于讲好故事的细节,加上亲历者浓郁深厚的情感,这部著作自然成为高校思政课的极好教材,大学生阅读这些普通但不平凡的人的故事,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触动,从而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

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等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日益重视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历史的挖掘与其精神的弘扬,最近,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也在拍摄以雷州青年运河为题的纪录片。我坚信林兴的这本书能为讲好雷州青年运河故事,传承和弘扬建库开河创业者的奋斗精神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是党执政初心的体现,是顺应民心的体现。它将千年历史,包括新中国的历史贯通起来,见证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长足进展。

水利兴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百业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基本靠人工,锹挖肩挑。七八十年代初则是半人工半机械化并举,而到当下,修建跨江、跨海大桥与隧道,都已仰仗现代化的设备。参与20世纪南京秦淮新河开挖工程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去湛江的雷州青年运河考察调研。他感叹,雷州青年运河的开挖几乎都靠人工,而秦淮新河的开挖已经半机械化了。但当时建设者依旧倍尝艰辛,施工时因操作机械不熟练而切断手指者并不鲜见。雷州青年运河动员的人数更多,时代更早,周期更长,施工设备更为简陋,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之大可以想见。当年的建设者早已甘于平淡和寂寞,然而受惠的后人理应饮水思源,怀抱感激、感恩之情,对当年的建设者送上崇高的敬意,记录他们的记忆和身影。尽管这些口述者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人物,但普通人的生命经历同样可以揭示复杂、深刻的人类主题,可以呈现人民大众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力量。

借助口述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壁垒不攻自破。口述史正在与文博、文旅等产业进一步融合,将口述史的成果衍生开发成展览、书籍、视频和戏剧等各种文化产品,激发当代人的共鸣,讲好创业者的故事,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林兴的这本书有助于雷州青年运河建设者当年激情洋溢、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世代流传,有助于将“雷州青年运河”这一优质文化品牌继续擦亮发光。作为同行,我也殷切期待林兴先生未来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奋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

2024年12月 dBCMWNxpR+ZbU3LZ9aQ2as1xTccGVXTRDd3LTqW6A8PZPNOa0LrWO+XxbV60yq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