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充分结合大湾区两大产业的发展现状、融合现状,认真剖析当前产业发展与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当前推进两大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际湾区的发展思路,从制度、环境、企业、科创的角度探究融合发展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持续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设计,如科技发展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充分注重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在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集聚。从激励自主创新、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一套能够指导、牵引、激励、约束、监督、调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形成能够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手段。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维护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的突破创造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一,各市规划定位雷同,缺乏整个湾区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要建立和完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运用市场的价值取向、供求关系和竞争法则,通过利益导向、市场约束、资源约束等“倒逼”的方式对科技创新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上的主动性,以“政府之手”解决“看不见的手”的“失灵”。构建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搭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换平台,强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评估与协调服务。
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部基地,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并充分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群。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支持打造更多创新能力、技术质量、规模、效益、品牌、形象都达到世界一流的优质企业,探索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向优质企业流动。加快推进核心承载区向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价值再造平台转型。
借助国外优秀的研发力量和已有的专利成果,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发水平快速提升。当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入低潮期,企业市值大幅缩水,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企业收购国外设计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鼓励大湾区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收购国外先进设计企业,以及相关技术和专利,最大限度地保留人才,沿用国外设计品牌,弥补企业在设计研发方面的短板,同时借助收购的企业提升自身国际化程度和市场认可度。借鉴推广中集集团收购新加坡来福士、瑞典Bassoe Technology,中车集团收购英国SMD,以及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福陆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的经验做法,选择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综合服务领先的国际企业,通过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资助粤港澳大湾区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进行精准招商、收购兼并或组建合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