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早已重视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上遥遥领先,新加坡、韩国等后发国家也紧随其后。深究其海洋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的背后,主要与国家充分挖掘、利用其优质湾区海洋资源的行为有关,以下将以美国休斯敦湾区和新加坡的海洋科技产业发展为例,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融合提供启示。

一、美国

(一)发展历程及成果

海洋产业是美国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是美国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其中,海洋科技产业科技含量较高,是海洋经济的关键产业。为维持其在全球海洋经济的霸主地位,美国对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美国领先的海洋科技领域。目前,美国拥有全球50%的海洋石油装备,以及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装备,在海洋工程装备上的成果突出,拥有能够从1 500米以上的深海进行油气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美国海洋工程装备的电子信息化发展程度高,在水下云计算、深海勘探、水下智能感应器、无人船、深潜机器人等高端工程装备制造领域遥遥领先。

(二)美国湾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陆续涌现出诸多沿着优质海岸线和海洋资源而成的湾区,比如美国的休斯敦、波士顿、纽约、夏威夷等。美国的休斯敦湾区有着瞩目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果,是全球海洋装备合作交流的平台。依托湾区优质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海洋石油化工资源,休斯敦天然具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很早便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上布局发展,拥有较强的技术、经验先发优势。当前,休斯敦已经是世界石油化工的中心,拥有强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其良好的产学研环境促进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总结休斯敦湾区发展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挖掘石油资源优势,带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

休斯敦湾区蕴含丰富的石油化工资源,具有天然的油气开发优势,是孕育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温床。美国通过充分挖掘休斯敦湾区附近的石油化工资源,培育或吸引大型石油化工、能源巨头公司,如艾克森美孚、壳牌、康菲、BP、雪佛龙等世界级石油企业,通过让这些巨头公司在休斯敦设立生产或研发基地,引领带动当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在休斯敦湾区建立起完整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链集群。全美近一半的基础石油化工都在休斯敦湾区附近,休斯敦湾区还聚集了石油勘探公司、勘探生产公司、油田服务公司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配套环节,占据了美国四分之一以上的油气勘探岗位。而随着电子信息业的技术突破,休斯敦不断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休斯敦在石油地质勘探、深水浮式海洋平台、光纤和数字化油田、化工科研领域均位于世界前列。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深水领域,目前休斯敦处于全球的技术垄断地位,休斯敦的石油巨头壳牌在深水领域技术雄厚,拥有深水、超深水生产中心,固定平台,海底生产系统以及最大的钻井船队,在深水立柱式平台上的技术也是首屈一指。除此之外,休斯敦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上游的核心业务以及设计上占据全球垄断地位,休斯敦湾区内的石油化工企业Friede & Goldman已有60多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经验,是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先者,已在全球设计超100座海洋设施。

2.重视海事人才培育,持续为智能制造输血

持续的科技创新是保持制造技术先进性的重要基础,休斯敦把海事人才培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为保证科技创新活力,为休斯敦海洋工程装备的智能化发展持续输血,休斯敦把海事人才教育培训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港口海事教育计划,联动了湾区内的海事从业人员、工会、学术界等,成立了港口海事教育计划合作伙伴。该合作伙伴的海事教育计划于2018年获得了美国职业课程的卓越奖项,可见该联盟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总体从业人员起到的教育功能以及为其带来发展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休斯敦港海事教育项目也为职业教育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海湾地区最好的中学和大学联合起来,使其船员得到更好的教育,如休斯敦社区学院和加利纳公园高中可为学员提供职业教育,南得州大学则提供授予学位的教育。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除了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提供进入美国海岸警卫队、边境保护局、海关等实习机会,并设置奖学金,支持湾区内海事人员的职业发展。

3.搭建会展平台,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前沿技术的交流

休斯敦重视搭建会展平台,促进国际海洋前沿技术的交流。休斯敦于1969年搭建海洋技术交流平台OTC,全称为海洋科技大会(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开采和环境保护专业展览会,主要由美国石油工程与技术协会组织举办。该展览会是休斯敦最重要的国际交流会,为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进行合作、贸易、技术交流,最终打入欧美市场提供了最佳契机。

每年休斯敦海洋科技大会的举办都能够汇聚全球超300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科技公司参与,这些公司在展会上展示其最新的技术产品,这是各大公司产品推介、经贸交流、签订订单的绝佳时机。同时,对于参加该交流会的企业,OTC特别设立了“卓越成就奖”,以表彰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有重要技术突破的企业或个人。例如,2018年度OTC卓越成就个人奖由休斯敦大学助理教授布莱恩·斯基尔斯获得,他在开拓新型海底完井作业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开发了新的回接连接技术,该技术树立并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此外,壳牌和SBM Offshore获得了2018年OTC卓越成就机构奖,因其技术的突破创新拓宽了人类油气开采的深水距离,其合作首创的立管系统与最大的可拆卸系泊系统成功开采了全球最深的油气项目。

二、新加坡

(一)发展历程及成果

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其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新加坡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起,新加坡政府启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出一系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促进湾区海洋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新加坡已形成了以海事工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石油和化工、海洋交通运输、海事金融等为主的海洋产业结构,持续增强其在国际上海洋中心城市的地位。新加坡是国际上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心,其海洋工程工业是国内制造业一大支柱,涵盖了修船、造船、近海工程装备制造等。

新加坡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从修船、造船的业务起步的,1859年,新加坡建成第一个干船坞。此后,受益于新加坡港口贸易的繁荣,新加坡修船与造船的业务迅速发展,建立起了如吉宝船厂、裕廊船厂、胜科海事等大型修造船企业。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型船舶修理中心。随着海洋制造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新加坡开始积极拓宽海洋工业制造领域,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发展。1969年,新加坡在钻井平台上取得进展,首次成功交付了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此后新加坡钻井平台的产能迅速扩大,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的装备产能不断扩充,承接欧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转移。到1980年,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大的钻井平台制造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在国际上名列前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加坡海洋电子信息业也配套发展,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供通信、导航、电子、自动化、精密加工等的高端技术,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融合稳步发展。

(二)新加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当前,新加坡作为后发国家迎头赶上,发展处于世界第二梯队。2016年,新加坡政府为20多个工商领域的产业制订转型计划,“海洋工程产业转型蓝图”是其中涉及海洋产业工商领域的重要部分。在转型蓝图中,新加坡提出了实现智能海洋的设想,在海洋工程领域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升级,借助创新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实现在全球的领先地位。随着新加坡临海工业转型蓝图的不断推进,新加坡的国际竞争优势也持续释放。相比于欧美领头羊的地位,新加坡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属于后发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跻身世界第二梯队。总结新加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验,有以下几点:

1.持续追踪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加坡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动向,推动自身海洋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加坡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由修、造船发家,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持续关注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动向,推动自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在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信息化变革和数字化改造的进程中,新加坡积极调整海洋发展战略,提出“海洋工程产业转型蓝图”,重视其电子信息化发展,大力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融合,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往数字化方向发展,促进海洋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2.重视政府的顶层设计,注重政府产业政策的运用

新加坡开放自由,国家层面重视产业政策的扶持指导。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新加坡拥有自由港市场化的基因,历来以自由开放闻名,这为其打造国家海洋经济中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作为后发国家,新加坡十分重视国家层面产业政策的指导,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需求”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促进发展的政策,也积极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并且牵头建立了“官产学研”的融合平台,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力。

政府在产业政策层面注重海洋产业集群的统筹与协调,注重发挥产业群的集聚效应。新加坡借助政府的战略规划,结合市场化的运作,有意识地引导海洋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对临海工业、服务业以及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建设,促进关联性强的海洋产业配套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协作,以及发挥同业的集聚效应,增强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新加坡政府的产业政策注重对前沿科技、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动态的指导,积极引导海洋产业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发展。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电子信息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蓝图规划,推动海洋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积极推进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海洋经济管理集中,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了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激发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活力。

三、国际经验借鉴

总结美国、新加坡发展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集群的经验可知,要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与海洋电子信息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往高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须加强区域集群的统筹与协调,促进内生性创新生态形成;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业的数字化技术成果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深度应用。

(一)加强区域集群的统筹协调能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海洋电子信息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与融合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化发展正是符合其产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由低级向高级转换的方向。两个产业天然的融合需求短期内会在湾区内部形成一定内源性的集聚。然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属性,其技术研发耗时长、产品开发速度慢、成本高,导致其市场化机制的培育较不稳定、不成熟,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长期来看,仍需要重视海洋电子信息业集群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群之间共同生态圈的培育,主动积极地引导其创新文化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以培育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外部催化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化发展,形成激发产业活力的外生动力机制,为其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让海洋电子信息业和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更高效地形成内生性的互惠双赢、共享收益的创新生态,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的积极效益。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需要顶层设计来提供基本的指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生命周期较长,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发展的需求不同,政府应该针对其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做到有效服务。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创新中介组织,对于创新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出台有利的税收政策,扶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在海洋科技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上,区域发展政策应该协助其创造更大的创新空间,支持区域创新网络机制的建立。政策重点还必须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主要企业的创新、转型和并购,鼓励企业参与全球生产分工,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激发产业集群的活力。

(三)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业的数字化技术成果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深度应用

当前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区块链、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推动产业间的技术融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够持续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赋能。此外,电子信息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规模效应的释放,通过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对传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系统机制,能够有效改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动能,实现提质增效,并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迭代、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形成创新要素循环互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群。 qO5FgzgUXAe9wx9v1AtX/p7B+J0YexfkeEi2QaNHqn2ZyENnK4Jp5qB2IZjeyT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