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2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智能院
为学习借鉴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运营先进经验,高质量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调研组于 2023 年 11 月 8 日前往深圳光明、河套等地调研,先后考察了光明生命科学园、光明区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圳湾实验室、晶泰科技和河套汇客厅,并与光明区分管领导及光明区、福田区有关部门深入交流,了解光明科学城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创新要素、产业发展、基础配套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河套科技特区”在营造深港科技创新生态和构建全链条运营服务体系方面的先进做法。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明科学城建设。市层面,成立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第一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区跨层级、跨部门成立综合协调、政策发展、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人才工作五个专责小组。区层面,光明区落实属地责任,成立光明科学城建设指挥部,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形成工作专班,落实市领导小组决策部署,推进科学城开发建设具体工作。财政投入方面,积极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平台,地方立项 8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投资约 68.23 亿元,项目经费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这启示我们,战略落实、决策落地是科学城建设发展的关键,由市层级主导科学城建设,形成市、区联动统筹推进体系,有利于统筹全市力量参与科学城建设,争取更高层级的科创资源和工作指导,建立从战略定向到具体落地的工作系统。
光明科学城成立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市属国企,以下简称“科学城公司”)和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光明区属国企,以下简称“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其中,科学城公司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平台,主要负责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建设、融资和后期市场化运营,目前已全面介入光明生命科学园管理运营,以及建设自由电子激光、材料科学园等设施。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被定位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主要负责科学城配建、片区统筹开发和运营管理、招商服务、城市更新、社区产业空间开发运营等。河套由市属国企成立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深圳园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资源链接和运营管理的统筹执行主体,以优质的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赋能园区科研机构创造重大创新成果。这启示我们,探索设立科学城投资发展主体,开展“投建运转”一体化综合统筹,有利于促进科学城开发融资、建设进度和后续科研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科学城建设运营效益。
空间集聚方面,光明科学城按“一主两副”空间规划布局,以北部装置集聚区为核心,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促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融通发展。河套深圳园区规划面积 3.02 平方千米,构建“一心两翼”的空间格局,目前通过“租、购、改、建”四策并举充分释放优质科研空间,已建成 10 个专业园区,整备 80 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资源集聚方面,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滚动推进 24 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迅速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河套精准聚焦,致力打造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围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快速形成六大科创板块,平均每平方千米落地 115 家科创企业、38 个高端科研项目。这启示我们,聚焦主攻方向,高密度集聚资源,快速形成创新生态和品牌效应,是高质量推进科学城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在科技资源的空间分布、平台集聚等方面强化统筹,优化创新资源要素分布,并且注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间的创新协同,形成紧密配合的设施集群,构建协同互补的科技创新生态。
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鲜明特色,也是光明区在科学城建设中的主线任务。光明区依托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把握科学城建设机遇,成功打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生金”路径。比如,依托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定制化出台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建设恒泰裕·华南医谷、卫光生命科学园等高质量专业产业园,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 1.0 模式,形成“中心创新、圈层创业”综合体 2.0 模式。近几年,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从无到有,企业总量突破 80 家,总估值超 280 亿元,占全国增量的五成以上。同时,光明区复制推广上述经验,集聚 50 家总估值超 100 亿元脑科学关联企业;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快速成型成势,仅2023 年新增落户传感器企业 26 家,现有传感器企业 82 家,接近全市四分之一。预计到 2024 年,全区智能传感器产业总产值将突破 100 亿元,未来将成为深圳最大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这启示我们,以科学研究带动产业发展,是科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深入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产业趋势,围绕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业态新方向持续发力,贯彻设施建设“沿途下蛋”理念,做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打造独具特色的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科研经济新范式。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内地与香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重大平台,在跨境科技合作方面有诸多新探索。一是加强顶层规划。编制河套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梳理分析香港科技创新资源清单、与河套相关的国内外高端科创资源清单、重大项目清单、科技人才清单、投资机构清单、重大改革政策清单“六个清单”。二是实行分区监管。在福田保税区等海关监管区域建立机构、企业和个人“白名单”制度,对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行“一线”“二线”分线管理,“一线”监管高度开放、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加快筹建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三是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组建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设固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绿色通道,允许香港通信服务商在海关监管区域内提供通信服务。允许港资企业适用香港法律解决合同纠纷以及选择香港为仲裁地,探索知识产权跨境转让交易路径。这启示我们,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是激活科学城发展活力的点火器。要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与香港地区乃至与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人员、物资、信息、技术、数据等科研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动,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参考光明科学城的做法,设立南沙科学城投资发展主体,成立市属或区属公司作为南沙科学城投融资平台,统筹推进开发融资、工程建设、后期运营等工作,加快南沙科学城建设。由该平台统一负责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融资和后期市场化运营,通过开放共享,获得更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强创新资源空间统筹布局,以庆盛产教融合数字创新示范区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作为两核引领,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示范片区。结合南沙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聚焦海洋、空天、信息、生命四大领域,加快科技要素集聚,构建南沙科技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推动“研—学—产—城”四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在大院、大所、大学、大装置的共建合作协议中明确科技成果产出,研究“一院一园”产业机制,即每个高端科研院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都对应谋划一个产业集群基地。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多样化、研发网络化,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力。
对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争取使在深圳园区适用的科创体制机制等适用于南沙,且优先适用于南沙三个先行启动区,特别是“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设立穗港创投基金和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开通国际互联网绿色通道、引入香港通信服务商、对产业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培育科研项目经理、科研资金适用港澳审计准则等方面。建设穗港协同实验室等高端科研机构,灵活适用港方主导和运营或中方主导和运营,开展跨学科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联合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涌现更多从 0 到 1 的创新。
[1]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光明科学城:探索“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科学城发展“深圳路径”[N].人民日报,2023-09-19(8).
[2]邓红丽.光明区经济三季报背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科研经济成势 发展动能澎湃[N].深圳特区报,2023-11-13(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