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争当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生力军

谢伟

本图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供

图2-1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要做强关键链条和提升创新整体效能,要有志气和骨气勇攀科技高峰。报告强调,广州南沙要“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为南沙开发开放提出了更高目标、注入了更强动力。

广州南沙作为从一片滩涂蕉林地上起步建设的国家级新区,科技创新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经过多年努力拼搏,南沙不断强化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科技创新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全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投入强度持续提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近 800 家、人工智能企业超 300 家、生物医药企业超 200 家,构建起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 2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1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集聚各类创新平台 352 个,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14 家,约占广州市五分之一;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4 家,约占广州市三分之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入库 1 619 家,增幅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高层次和骨干人才增长 7.9 倍,累计发放“南沙人才卡”近 1.5 万张,集聚院士 32 名,成为海内外人才就业创业新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州南沙紧扣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扛起科技自立自强责任担当,在科技创新工作上敢打敢拼、有所作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设施,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集聚科技创新各类要素,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将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从“设计图”转换为“施工图”,在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阵地,在产业创新高地中争当尖兵!

一、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下好大湾区创新发展“先手棋”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南沙紧紧抓住平台建设这个“牛鼻子”,积极对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布局,发挥科研教育资源和创新基础设施集聚优势,以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主力军,打造世界前沿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争取国家、省级资源,在海洋经济、空天科技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鼓励科研人员向科技“无人区”挺进,为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

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凝聚产业发展“源动力”

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或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的爆发点。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能带动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共同创新。南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海洋科技、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元宇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遴选一批产业上下游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攻关需求,推动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对接战略资源,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创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科创动力“强引擎”

企业是市场最具活力的细胞,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担负着科技创新主要需求者、积极推动者、要素集成者和重要管理者等多重角色,直接决定科技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南沙着力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稳定、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加快构建科技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重点吸引一批研发水平高、技术优势突出、引领作用强的标杆型科技企业,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孵育孵化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催生更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

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构建聚合高端要素“强磁场”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将有效优化资源的配置,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释放科技人才创造活力,将科技创新推上新高度。南沙聚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领域,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全球模拟排名从 2017 年第 51 位跃升至 2020 年第 21 位,科技创新政策从“16 条”升级到人才生态、原始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和金融支撑全面支持的“10 条”,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逐步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破除创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各类创新主体获得感,激发创新发展强大合力,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创新生态系统。

五、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协同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聚能环”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集中资源锻造战略科技力量,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南沙处于广深港、广珠澳“人字形”科技创新走廊交汇点,将发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效应,协同中新广州知识城,串联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等关键节点,合力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强化粤港科技合作,在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创新成果跨境转化上先行先试,探索离岸创业,以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为载体,推动更多港澳科技成果在南沙转移转化。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六、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优势,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要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对科技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需求。这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更高水准、更高质量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兴爱才敬才之风,引导各级干部满腔热忱做好人才服务。南沙正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等人才发展关键环节,谋划推进一批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新性举措。通过提供全方位、全链条、一站式人才服务保障,南沙面向全球引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促进人才资源要素顺畅融通、深度交流。 5G3y7GwUuahGv6UM79PZwrRVcAayHOBsQTH00uY5YCe9VnT6i/tWL4zAcQVj3J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