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2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
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始终对广州南沙关怀备至,寄予厚望。2022 年6 月,国务院出台《南沙方案》,赋予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重要使命。广东省、广州市把推动落实《南沙方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举全省、全市之力推进。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南沙坚决扛起使命责任,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落实《南沙方案》实现良好开局。
围绕五大任务、两个阶段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南沙构建近期、中期、远期接续省南沙工委攻坚、压茬推进的工作任务体系,顺利完成省“118+155”项、市 252 项、区 599 项重点任务事项和年度目标。强化体制机制保障。配合省、市调整优化南沙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省推进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省南沙工委及省南沙办,形成省、市、区三级扁平化运作机制,为南沙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政策效应加快释放。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细化实施,为相关企业减免税额近 4.38 亿元,新增结转亏损 5 224 万元,已有 200多名港澳居民享受个税优惠。《南沙方案》出台以来,新签约项目 304 个,投资总额 6 932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 77%,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
南沙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支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印发实施,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交付使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被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内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正式启用,自主设计的国内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实现主船体贯通,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动工建设。深化与港澳科技合作。港科大(广州)建成开学,致力建成全球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推动港科大(广州)牵头建设的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园,共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投产,汽车产业实现年产值达 2 000 亿元。集聚 1 000 多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企业,芯粤能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国家窗口指导的碳化硅芯片项目,实现国内首个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首飞。落户融捷能源、巨湾技研、“液态阳光”等新型储能项目,建成国内首个固态储氢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国家级孵化器广东医谷、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等稳步发展。推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率先开展全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试点,出台“国际化人才特区 9 条”扶持措施,全国首创“1+3”营智环境评价体系,设立移民事务服务分中心,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 2 万余人,人数 3 年翻两番,2022 年国家重大人才项目计划南沙入选人数占全市三分之一。
南沙以服务港澳青年为重要抓手,围绕港澳实际需求,构建最优创新创业生态圈,营造港澳居民熟悉、国际一流、多元融合的环境,打造港澳青年安居乐业新家园。完善政策配套和服务体系。聚焦港澳青年所盼所需,深入实施支持港澳青年发展“五乐”(乐学、乐游、乐业、乐创、乐居)行动计划,出台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为在南沙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全周期精准性支持。优化提升创享湾、创汇谷等 12 个青创基地,吸引近 500 个港澳创业团队。加强创业就业服务保障。建成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大湾区职场导师工作站,构建“住房补贴+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住房保障体系。组织港澳青年参加“百企千人”“优职英才”港澳青年实习计划,累计超 2 000 名港澳青年在南沙实习。率先聘用港澳人才担当公职人员,已有 26 名港澳青年在区机关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国企就业。加强青少年交往交流。落户广东省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会、广东政协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基地,定期举办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大湾区帆船联赛等赛事。
南沙着眼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这个重大使命,深化与港澳互利共赢合作,为港澳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粤港澳合作平台。率先成立分别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梁振英担任顾问的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粤澳发展促进会。已集聚 52 个港澳商协会组织,设立南沙新区香港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精准对接交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航运交易所快速发展,期交所首个品种工业硅期货和期权累计成交额近 4 000 亿元。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交易金额累计约 200 亿美元,启用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落户总规模 2 000 亿元的广州产投,创投2 个母基金。深化民生领域规则衔接。试行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16 名港澳工程人才获得内地职称,全国首创粤港澳团体标准服务模式,在 6 个领域(法律服务、卫生、建筑、规划、税务、旅游)实现对港澳人士专业资格认可,出台涵盖 6 大重点产业领域 146 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港澳药械通”、香港“长者医疗券”落地,港式金牌全科门诊部、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启用。积极落实大湾区“社保通”,让在南沙工作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
南沙着力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累计形成 884 项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其中被国家和省、市复制推广 409 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 3 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构建全球溯源体系标准体系入选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南沙获批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首次国家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三。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建成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近洋码头、海嘉码头以及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建成华南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枢纽港,累计开通 154 条国际班轮航线,开通中欧、中亚班列,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 1 839 万标箱,海铁联运超 10 万标箱。落地 4 张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牌照,共交付超 240 架飞机,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租赁集聚地。拓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深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已建成法律服务业、涉税专业服务业等集聚区。高水平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成南沙“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新型业务全链路跟踪监管,2022 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近 3 000 亿元,同比增长 15%。成功举办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大湾区科学论坛、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拓宽国际交流交往渠道。
南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示范区。优化提升城市设计。蕉门河城市客厅功能提升,深化庆盛枢纽、南沙湾、南沙枢纽 3 个先行启动区城市设计。新一轮南沙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取得重要成果,划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并正式启用,城镇开发边界在现有基础上扩展 1.9 倍。规划建设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开展规划、研究设计国际竞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获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内地首个非营利性港人子弟学校开学,中山一院(南沙)建成使用,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基本建成,正分别申报综合类和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南沙两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在法治广州建设考评中连续 5 年全市第一,获评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第一名。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实施《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 年)》,广州地铁 18 号线(首通段)及广中江高速、明珠湾大桥等建成通车,南珠(中)城际、深茂铁路广州段开工建设,深中通道南沙线、狮子洋通道等项目加快建设,深中通道桥梁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外联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强化。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南沙方案》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南沙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全力做好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这篇大文章,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沙路径,切实在大湾区建设“一点两地”中发挥重大平台作用,为服务“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展现更大担当。一是深化与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出台《南沙条例》,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拓展与港澳科技产业、青年交流等方面合作,打造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二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加快建设临港经济区,增强航运、贸易、金融和国际交往功能,为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力量。三是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国际化人才特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南沙在大湾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地的过程中走在前列。四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高标准编制新一轮南沙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城市设计提升,集中力量建设高品质新城区,深入实施绿美南沙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共治共享,全力打造“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使南沙在大湾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过程中勇当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