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3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港科大(广州)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市以及广州大学三方共建的研究型大学,是《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项目,翻开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也为全市乃至大湾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激活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新机遇。围绕研究型大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内外早有先例,国外如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城市如合肥围绕中科大打造创新区,孵化 33 家上市公司,培育智能语音、合成生物、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过去十年带动GDP增长 155.8%。我们认为,港科大(广州)具有“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特色优势,围绕其配套人才、资金、政策、载体等创新资源,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形成以“1+ N ”科技园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能够释放港科大(广州)重大创新平台牵引作用,打造大湾区科创“硅谷”。
一是“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框架下的创新基因。港科大(广州)以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研及科技创新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基础,保持两校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一致,同时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港科大(广州)目前设有 15 个中央实验室,与港科大的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 个中央研究设施、51 个研究中心共享共用科研资源,全方位培育复制清水湾校区创新环境,致力于为大湾区再现一批如第四范式、希迪智驾、大疆创新、固高科技、云洲无人船等港科大校友企业。二是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的科研力量。港科大(广州)已有长聘制学术人员超 200 位,共有 34 位教授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 29 位教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4 位教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在强大科研力量的支撑下,港科大(广州)迅速完成 5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 项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的申报,实现科研立项质量和数量的双突破。此外,港科大(广州)专业优势非常突出,本硕博生源优质,首年本科招生分数稳超中山大学,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三是创新的学术架构、教育模式和知识转化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港科大(广州)通过设置“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打破了传统大学以学院和系为基础的学科壁垒,促进了融合学科教育、研究及知识转移的发展,以此鼓励学生开展涉及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并通过项目式学习进行团队合作,用融合学科知识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硕士在读期间,学生需要与不同学域的同学组队完成一项创新项目,其中 10%~ 20%的项目团队最终会转化为创业团队,这一教学模式为港科大(广州)创新创业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一是创新创业项目市场成熟度不高,孵化企业偏少。港科大(广州)虽然拥有庞大的科研人才团队,但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运营管理能力尚未形成,迄今累计孵化校内创业项目仅 57 个,其中还包括 31 个处于概念期的项目,能够快速产业化的成熟期项目仅 6 个。同时,港科大(广州)周边缺乏中试场所、孵化基地、配套设施等,一些技术成熟、应用市场广阔的项目并未在校内孵化,反而流入佛山、深圳等地区。
数十个创业项目中也仅有 4 成转化成市场主体,注册成立了 23 家公司(有 12 家公司落户南沙)。其中,大部分公司都是由教职人员创办,仅有不足 3 成为学生创业项目(有 2 个创业项目有计划转为公司),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有待提升。二是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足,创新发展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港科大(广州)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常态化对接机制缺乏、合作平台规格不高等问题,港科大(广州)校企技术合作项目偏少,专利授权数量不多,迄今虽与超过 1 000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但立项的横向科研项目仅 66 个,校企技术合作项目仅 67 个。此外,港科大(广州)作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如嘉检医学、百盛生物等区内企业对于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需求较大,但由于港科大(广州)采购价格较高,对外使用收费为一般设备仪器价格的 2~ 3 倍,企业往往望而却步。
因此,有必要围绕港科大(广州)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加快人才、资金、政策、载体配套,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形成创新联系,打造以港科大(广州)为核心,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为节点的创新圈层,发挥港科大(广州)重大创新平台牵引作用。
合肥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于发挥中科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引作用,从以往争取省部支持、专项资助、载体建设等创新资源,到如今围绕中科大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为合肥提供源源不断的研发资源、高端人才以及产业升级动力。一是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针对中科大专项设立“安徽省资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安徽省各市与中科大联合设立“鲲鹏计划”,中科大配套设立雏鹰基金、雄鹰基金,针对科研项目、初创项目等科技成果不同转化阶段提供 10 万~ 500 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积极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二是省部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中国声谷”。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科大讯飞等研发的全球领先的语音、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等智能交互技术,合肥市积极争取安徽省及工信部支持,成立部省共建“中国声谷”项目领导小组,全国首创省政府出台以产业基地命名的专项政策《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先后落实两批百亿级“中国声谷”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截至 2022 年年底,“中国声谷”已实现入园企业超 2 000 家、营业收入达 2 050 亿元的“双两千”目标,连续五年产值增长率和企业数量增长率超 30%,直接推动了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形成。三是举全省之力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为进一步以中科大为核心,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合肥市积极争取安徽省出台《“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科大硅谷”建设领导小组,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功能承载区。合肥市同步配套出台《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致力于到 2025 年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 1 万家,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超 10 万名,使“科大硅谷”成为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
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要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配套资金、政策、载体等创新资源,加强市级领导组织保障,强化“一园一院”空间布局,加快专项资金政策赋能,将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成具有广州特色、国际一流的“湾区硅谷”。
一是争取广州市支持,成立广州市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建议借鉴中科大发展经验,争取市层面支持,推动广州市与港科大(广州)联合成立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区顶层设计、政策规划、要素保障等,建立对口服务的绿色通道和特事特办机制,落地重大产业链、创新链项目,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政策环境优化。二是争取让广州市出台“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专项方案及扶持政策。在空间布局、管理运营架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研究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套科创、金融、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同时,发挥南沙自贸区庆盛枢纽区块、《南沙方案》庆盛枢纽先行启动区等多重国家战略优势,支持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内先行先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对外合作等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尤其是对接香港科创资源,探索创新区内企业便利科研资金跨境流动机制,建设公用型保税仓库便利科研设备用品通关使用等,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营造高度衔接香港地区乃至国际的创新环境。
一是高水平布局建设港科大(广州)科技园。目前,港科大(广州)省级大学科技园由霍英东研究院负责运营,但规模小、距离远、创新资源不足。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市校共建港科大(广州)科技园,依托港科大(广州)优势学科和智力资源,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提供多元增值服务,重点建设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众创空间、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全链条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同时,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概念验证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概念验证、工程试验、公共服务等,实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二是设立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南沙集聚了 400 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等领域,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人工智能是港科大(广州)的优势学域,拥有以熊辉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力量和AI融合智算中心、AI前沿交叉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但高校与市场之间还需要支撑平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链。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推动港科大(广州)、云从科技、佳都科技等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组建集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集聚、创业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研究院,打造全链条垂直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链接全市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和服务全市产业主体的支撑平台。三是规划建设以“1+ N ”科技园为核心的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议先期规划以《南沙方案》8 平方千米庆盛枢纽先行启动区为主要功能承载区,布局建设以港科大(广州)科技园为核心,粤港智谷/云谷和湾区创新港等 N 个产业园协同发展的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尤其要注重各产业园协同错位发展(目前规划建设的产业园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居多),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微电子、能源环保等多个产业园IP集群。远期推动南沙北部三大制造业强镇东涌、大岗、榄核纳入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规划范围,以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主要功能承载区辐射带动北部三镇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前智后厂”创新发展模式,建成具有广州特色、国际一流的“湾区硅谷”。
一是做大做强INNOTECH创科嘉年华品牌。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是享誉全球的创赛品牌,每年平均吸引超过一千支创业团队参赛,发掘并培养了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一批知名独角兽企业。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理念下,INNOTECH创科嘉年华具有成长为国际性科创活动品牌的潜力。建议争取广东省支持,推动省校共办INNOTECH创科嘉年华,强化优质科创项目、行业头部企业、高水平创投机构对接,通过INNOTECH创科嘉年华将学界、产业界、创投界串联起来,搭建“产学研创投”一体化交流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市属国企为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转化对应用场景需求强烈,广州市属国企 30多家,资产总额超 6 万亿元,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推动越秀集团、广汽集团、广州产投等市属国企定期对接港科大(广州),加强应用场景需求对接,加快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争取将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专题常态化纳入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通过设立面向市内粤港澳合办高校、科研机构的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专题项目,鼓励港科大(广州)利用自身的学科和创新资源优势,与本地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科研技术攻关和交叉学科建设的联合创新体系,共同申报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等。同时,市科学技术局可设立粤港澳研发创新服务专门平台,在科研立项、共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提供便利,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一是争取市级专项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港科大(广州)硕博入读期间需要组成一个涉及材料、传感、网络、制造等不同方向的项目团队,攻克一个综合性系统问题。这种以探索为导向、学科融合的学习培养模式极容易将团队项目转化为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针对港科大(广州)专项设立“广州市支持港科大(广州)师生创新创业计划”,为应用型科研项目、初创型团队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推动师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二是设立港科大(广州)科研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推动市区两级国资共同设立首期 1 亿元的港科大(广州)科研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对内投资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项目,对外支持香港科技大学(清水湾校区)及其校友项目;远期撬动社会资本设立 100 亿元的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母基金,对内投资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内企业,对外承接香港电子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建立港科大(广州)科研成果转化投贷联动机制。建议争取广州市支持,推动广州银行、广州农商银行与港科大(广州)科研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受托管理机构深度合作,为被投企业优先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融资等一系列配套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