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京古道与千年“铁屎岗”

罗坑位于韶关西南青山云水间,南连清远英德石门台,西接乳源县大峡谷,东与樟市宣溪水相连。“物竞天择”,作为韶关、清远两市的山水腹地,罗坑不经意间成为岭南人类最早发祥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古老而多样化的人文风物。

山乡不老的流年

1983年春,当地村民在桂龙岩溶洞发现了古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经考古专家研究认为比“马坝人”时代稍早,证明罗坑早在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居住活动,这是从动物化石推论的结果。而进入新古时期的罗坑是南北走廊一个过渡要塞,其行政归属随曲江、英德(浈阳、含洭)可追溯至秦汉之时。

据《水经注》和《史记》记载,秦末大将任嚣、赵佗进兵攻取岭南地区,曾在溱水(即北江)与洭水(即连江)汇合处设“洭浦关”和“万人城”,辐射领地周边乡邑,罗坑当属其中。到了秦二世时代,由于连年征战加上残暴统治,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大起义,中原陷入战乱。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单于并称“北强南劲”。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迅速实施封关绝道之国策,筑起了三道防线,趁机聚兵自卫自立。

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岭,即江西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市连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赵佗洞悉番禺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洭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四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上述四关、四道是到不了番禺的。而曲江罗坑即处于五岭之一的骑田岭南麓中下段,也是湖南入广东连州、含洭之间四条新道之一的南段。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四年后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五岭之南出现第一个京都。可以说,这是秦末汉初时期罗坑山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据传,六百多年前(即明朝初期),罗坑始有范屋、下罗客属两家,从外地迁徙罗坑,靠烧炭和养鸭为生,兼种花麦、小米等自给自足,逐成初地代有繁衍。至明朝正德年间,又有较大量人口从福建、英德、新丰等地迁入,为罗坑肇发生机。而早于元末明初,逐有赵、邵、傅姓等过山瑶先民,开始到猴寨、榕树角及仙峒三坑居住,以刀耕火种方式维系生活。

除远古时先人活动情况有待考察外,近代的罗坑虽有所发展,但仍属山高林广人稀之地。据载,到民国十九年(1930),罗坑人口仅约3 000人;1950年,为4 539人;2003年,全镇总人口9 226人,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2004年5月,国务院批准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罗坑镇仍属韶关市曲江区。罗坑是粤北一个边远山乡,是居山汉客、瑶客共同开拓耕耘的一片山地,历经磨炼积淀,留下了不少具有特定意义的人文风物。

西京古道出罗坑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说的是当时的含洭、浈阳(均为现在的英德)、曲江三县同归长沙国域桂阳郡。相对郡县管治幅度而言,上述三县“去郡远者,或且千里”,而民居深山溪谷,习其风土,不纳田赋。但有吏事往来或催租传役,往往“徭及数家,百姓苦之”。

为解治理与抚民之需,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见于《后汉书·循吏列传》)。即当时“因政有名迹,升为桂阳太守”的卫飒(?—51年,字子产,河南修武人),在含洭、浈阳、曲江凿山通道,抚民益治,每年五十里,奋战十年始成官道,其路径大致起于今英德石鼓塘,途经坳顶—罗坑街—仙洞(罗布古道),出乳源大布—大桥,入乐昌梅花等地,再转湖南郴州,径至长沙,逐达长安。

罗布古道一段(罗坑至乳源大布)

之前约150年,南越相吕嘉擅权谋反,不断骚扰、侵蚀长沙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韩千秋、樛乐率两千精兵“破数小邑”。后被吕嘉诱歼而败,惹怒汉武帝,并促使他下决心挥师平南。元鼎五年(前112)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其中第一路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长沙国桂阳(今湖南境内),直下湟水。汉军具体从何路出入越地史载不详,但伏波将军走的艰难之路,应当就是后来卫飒拓展途经罗坑的南北干线。

此通道后来逐渐成为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之一,也为唐、宋之后部分客家人从福建、英德等地逐步迁入罗坑繁衍生息提供了通道,沿途至今可觅层级石阶山路和亭驿遗迹,这就是著名的西京古道。其中,罗坑一段长约60里。可以想象当年的罗坑连同邻乡江湾和乳源,虽处地广人稀之地,但扼居于湘粤走廊,近靠英德眺望番禺,于军于民于贾,其地理位置皆十分重要,多少官吏、士人、流民、兵卒甚至强盗土匪,皆由此过关越岭,来往匆匆,留下代代相传的故事。

直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底,仿称太平军的陈金 一部从湖南撤经罗坑峡峒、仙峒、坳顶转往英德大湾、浛洸等地。咸丰九年(1859)农历六月,太平军石达开一部由龙归、白沙、樟树潭经罗坑抵英德横石塘,进迫县城,途经的也是这条南北古道,残径犹存,岁月风烟。

千年遗风“铁屎岗”

罗坑境内蕴藏多种有色金属,如金、银、铜、锡、铅锌、乌矿等,还有蜡石、水晶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有省地质队进驻罗坑勘探复查。当时,曾一度掀起淘金热,大坑(罗坑河)一路,从大枫潭到枫树头,每天有几百人在淘金。可见,罗坑山河遍藏金属,冶金探矿早有名气。而在当地最为有名的则是“铁屎岗”冶炼遗迹。

时光穿越到唐、宋年代,粤北因丰富矿产资源,吸引了全国众多炼丹金山客,也成就一方铜铁官营事业。其中,“韶州铜”在宋代时名驰天下,自北宋初年至宋神宗一百多年间,铜产量一直居全国之首。到宋仁宗时(1023—1063),韶州岑水铜场(即今韶关曲江大宝山矿)就有冶炼工匠一万余人(一说十余万人),其盛况可想而知。除韶州之外,在宋代及宋代以前就已有人远涉罗坑深山,在多处开办矿坑、矿铜,留下了如罗坑街旁一类的冶炼遗迹,罗坑之得名,当与此古矿冶活动有关。

“铁屎岗”位于罗坑街东边,是几个连绵起伏的炼渣小山岗。当地居民称炼渣为“铁屎”。“铁屎岗”炼渣堆积约一万平方米,附近村场如仙峒、沙子角、锡岗墩、大岗岭等地,远至英德亦有炼渣分布,各处炼渣颜色结构相差不大,唯“铁屎岗”炼渣块状大,眼可见硫黄铁矿及石膏。化验结果显示,“铁屎岗”炼渣含铝3%、锌0.7%、钡1%,以及锌铜、锑、铝等元素,远较其他各处为高。据此推测,“铁屎岗”炼渣,是由一种以碳酸盐为围岩的多金属矿石冶炼而来,而其他炼渣由另一种原矿石冶炼而来。

“铁屎岗”炼渣

“铁屎岗”炼渣何时遗留在此?笔者曾走访自称祖上是洪武年间由外地迁来的居民,都说祖上来时已有之。1982年,韶关市博物馆的同志曾于炼渣中采集到莲花碗、高足碗等宋代瓷器碎片。后来,笔者偕同乡表罗俊英亦在瑶山上斜的“老鼠围谷箩”岭地“铁屎”中,觅得唐后五代形制陶瓷“茶盏”和一片带釉瓷碗片。

以此可证明,早在宋代和宋代以前罗坑就有冶炼铜、铁的历史。

“铁屎岗”冶铁遗址提示牌

据史料记载,罗坑所在的曲江(韶州)在宋代就以产铜而驰名全国。宋仁宗时,当地的岑水铜场为全国最大铜场,一度年产达1 280万斤,占全国铜产量的90%,而且所产铜质量最高,历来被用作铸造铜钱。皇祐元年(1049)至熙宁十年(1077),宋代的钱币都在韶州城西河的“永通监”铸币厂制造,其自然是当时全宋最大的钱币制造厂。

岭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黑色金属也很丰富,且主要分布在山区,故矿冶历来为客家地区重要富业。岑水铜场这种景况、风尚,必然影响、激励邻近州县(如英州,今英德市)的采矿热情。据《元丰九域志》载,到元丰八年(1085)左右,作为广南东路的英州已有近10个银场、铁场。有诗云:“江路分韶广,城楼压郡东。伎歌星汉上,客醉水云中。”可见,盛况空前。即使毗邻的罗坑也曾经是一幅“忙时种田,闲时采矿”的农耕图景。

尽管当时大宋财政困难重重,但这两句诗道尽了当时当地和矿山主们的辉煌及纸醉金迷实况,遗风可谓至今千年不变。罗坑恰处于曲江与英德矿脉带之中,其时两地因矿而盛,自然招致矿主们不辞劳苦满山探宝,在深山之处留下处处冶炼遗迹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尚不为人注意的“铁屎岗”等重点遗址规划保护起来,挖掘打造成一个新的观光研学之地,延伸罗坑幽谷魔力和农文旅链条。

自然真性罗坑茶

粤北韶关(古称韶州),山地连绵,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韶州茶自古有名、珍稀。宋、明以后,韶州茶续有世传,但皆为当地士民零星计贾,缺乏成文记载,茶之种属、成性及具体出处不详。及至清代道光二十三年进士、知县黄培 等编修的《英德县志》专述:“茶产罗坑、大埔、乌泥角,香古味醇,如朴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对其特性风味有恰当记载。随后,光绪、宣统年间《曲江县志》和《韶州府志》均把罗坑茶列为“茶属”首位,称其“色红味醇,经宿不变,功专消暑”,进一步概括了罗坑茶的特征和功用。除曲江罗坑外,韶州其他属县如翁源、乳源仁化、乐昌、始兴、南雄等均有茶产,亦为当地所崇,但探名访古皆随其后。可以说,罗坑山茶乃韶州府茶属主要代表,粤北山林特产精髓,至今欲发未发,亦欲掩而露。

罗坑高山茶成名经传,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稍北,南岭山脉南段位于东经113°11′18″~113°25′55″,北纬24°29′24″~24°32′40″之间,全区四面环山,区内山高林密,云缠雾绕,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常年气温比区外低3℃~5℃,年均降水量约2 200毫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同时,区内山地起伏连绵,坡度多在25°以上,局部达60°以上。独特的气候加上“山高水冷石头多”的地形地质特征,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

据当地瑶民介绍,一直以来,罗坑高山茶不但是当地山民三大生计来源(即冬菇、茶叶、蜜糖),而且距今近300年前就有江浙茶商循入深山,承租采制罗坑山茶,与当地居民一起发展味醇、价低、制作简单的茶品,使罗坑茶扬名江南,远销珠三角,也成为州府仅有专项拨饷差丁征收的贡品。民国初年,当地奖公村所产高山茶、冬菇和竹木原材等曾由本村一王姓人家(人称王百万)统收,为解决物资等引起的村岭纠纷等治安问题,州府派出10名差丁佩戴武装护其征运茶叶山货。

直到新中国成立,罗坑农林业得到很快的发展,以瑶山为主的茶业开始告别刀耕火种,取得很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全镇扩种6 000多亩园茶,引进生产设备和先进制作方法,“一乡一品”模式开始成型。但由于基础薄弱,管理失范,加上受市场作伪等影响,罗坑茶受到严重冲击,茶农无利可图,数千亩茶地渐次荒芜。尤其是曾经闻名的高山茶,因山高路险(一次往返需5~6个小时),量少价贱,年轻山民多外出务工,天赐好茶几乎无人采制。幸于近几年,有好茶乡贤鼓励山民踏山重访“茶树头”,并按照乌龙茶(青茶)的大致程序:萎凋—揉捻—烘干—毛茶—精选—复烤,将高山茶炒制成色泽红褐的条形茶,取适量沸水焗泡,汤色赤黄明亮,滋味浓醇润喉回甘,盛饮之往往耳热发汗,提神醒脑,总体品质如古人所鉴述;且泡饮后余茶放置3~5天甚至更长时间,亦无霉变或馊酸味,山民口渴时照饮无虞,堪称茶中神奇。

千年古茶树

纯正罗坑高山茶产量不高,但茶味随不同山峰相差较大。主要以17公里长罗坑河为分界,北面山岭以奖公山、大陂山、上峒、下坪十万亩山地为主,土质优良,水源丰富,少见砾石,所产山茶茶味浓厚,甘苦脱俗,每当清明—谷雨之间进入盛采期,瑶汉山民皆适时进山采茶,奖公茶(黄茶)在当地一直驰名;南面山高石多,主要以花蕉岩、南岗山、梅花顶及至芦溪山等跨境岭峻为主,散落山崖的茶树甚为珍贵,茶体叶貌与北山无大异,既有尺径数米高者(乔木茶),又有枝摇而叶粗者。但以同法炒制,其味淡雅,初感草青气,后经精制提纯,古香醇甜而兼石韵,尤以“杏仁香”红茶令茶界瞩目。相对于仅数公里之距的北山,南山茶采摘期稍迟半个月左右,与粤北梅雨季节相遇,山民登山采摘艰辛,是近年有效挖掘的高山茶源。

罗坑奖公——大陂山茶园

茶可解人,人茶同解。尽管罗坑高山茶自古存名,生生不息。但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经济基础和市场适应能力薄弱,加上一直缺乏对罗坑高山茶特有品属工艺、价值的分析与定位,致使其藏在深山等待规划开发。寄望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驱动下,政府和有识之士能共同激活、保护这一珍贵的山林财富。 SS9jOnuXln9k1Ayqh/TZD3+6bslmkby4qteTymEPzlJNfQw9eJapUxjdJHOC46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