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彩的“动植物基因库”

物竞天择。唯有千万年守望这里的耆古而常新的动植物——鳄蜥、蟒蛇和桫椤、苏铁、红豆杉等,伴随着时间之舵,以多样化构成自然的绿野生态系统,给人间装扮了一个平凡中透出神韵的山水胜境。

岭南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这里保存了最原始的风貌,有着最为纯粹自然的生态环境,故“虽偏远,护心已致”。

1995年,罗坑被确定为韶关市市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保护自然生态的一项决策。1998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整个罗坑镇区域均被划入。为进一步保护国家濒危重点动物鳄蜥,2013年6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更名为“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罗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目前,罗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8 813.6公顷,南北宽约17公里,东西长约23公里,是一个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罗坑自然保护区的南向和西南向与英德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西面与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形成岭南规模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可以预期,罗坑自然保护区还将成为更大规模的南岭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与现有自然保护区群一起展现更大的胸襟与格局。

罗坑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建立后,专门成立了处级建制管理机构,实行曲江区和省林业局双重管理,下设综合科、保护管理科和科研宣教科,以简约的组织形式实行有效运作。同时,在合理区段设立了大竹园、坳顶、枫树头3个保护管理站,共同履行护林防火、保护动植物等职责。多年来,在地方党政和区内外群众的支持配合下,自然保护区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罗坑一峒”四季分明而又郁郁葱葱。

保护区内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维管植物1 503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仙湖苏铁(广东首次发现野生)、南方红豆杉两种;二级保护植物有五针松、伯乐树、福建柏、桫椤、樟树、伞花木等;省级保护植物有南方铁杉、穗花杉、三尖杉、银钟花、白桂木等。同时,区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01种,隶属29目96科,其中兽类43种,鸟类175种,爬行类50种,两栖类33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5种,包括鳄蜥、黄腹角雉,黄胸鹀、中华穿山甲和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物种34种,包括平胸龟、白眉山鹧鸪、白鹇、黑翅鸢等。

基于动植物资源的丰富与多样性,罗坑自然保护区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考察专家,并与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对鳄蜥的长期野外观察和人工饲养的研究工作等。今天的罗坑自然保护区,已逐步成为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

罗坑峒(盆地)是个小地方,似乎与其他乡镇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在过去因偏僻闭塞,而给人贫困落后的印象。但如上所述,罗坑不但在地质地貌上拥有独特的“小环境”,而且具备优良的生物自然选择条件。

鸳鸯

从古生代以来发生在广大区域的大地构造运动(如加里东构造运动、燕山运动等),使南岭之麓的罗坑也经历了地壳上升与隆起的变化。在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岩层褶皱断裂的影响下,区内形成峻岭与丘陵相融的山地景观,从而奠定了罗坑的山川地貌和物候形态。

尤其是罗坑山脉北高南低,与一般的地形构成相反,因而挡住或减弱了来自西北方的寒冷气流,而“南低”及诸多坳口(如穿风坳、分水坳等)又容易接纳南海温暖潮湿的气流。加上西窄东宽的“葫芦形”地貌和四面环山,封闭性很好。然而,它又有外流型小盆地特征,东西南北都有坳口出入(罗坑河直通北江),形似封闭而不闭塞,多种因素促成特殊的小气流“低涡”气象。

由于溪流多、湿地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罗坑,又显示出一些温带海洋气候的现象,故与邻乡相比,其变化“咫尺千里”。春季山下潮湿生发,山顶大雾弥漫;冬季山下阳光明媚,山上冰霜压顶;夏季昼热夜凉,而无酷暑之虞。罗坑自然保护区常年气候温湿,平均气温比县城低2℃~3℃,有着典型的山区盆地的气候特征。

罗坑自然保护区与石门台、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相连的南部和西部区域人迹罕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本处于次原始状态。保护区的西北区域虽有少量人为活动,但对自然生态干扰较少。在这个无环境污染、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气候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绿色原野在大地上起伏伸展。细细掂量,这样特有的地形气候,使罗坑一峒成为一个尚待认识的“大发酵池”,生长在其中的农林作物及农副产品尤为珍稀可贵,认识和应用的空间很大。

领角鸮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必然带来生物的多样性、特质性,并提高生物适应演化的竞合力。也许鳄蜥和桫椤、苏铁等动植物化石,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但活体只在罗坑存在。唯有保持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才能确保各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尤其是在船底顶和天堂顶一带,因为分布着大面积原始多样的植被,这里成了野生禽兽的天然栖息地。

蟒蛇是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达3~7米,重数十公斤,属无毒蛇类。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为广食性蛇类,主要以鸟类、鼠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为食。由于捕杀等原因,在罗坑只是偶尔发现其踪影。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鸟,主要分布在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长50~65厘米。飞羽黑褐色带棕黄斑,下体为纯棕黄色,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黄腹角雉生活在罗坑自然保护区内海拔高于600米的森林里,大竹园、黄泥坳等地都可觅到其踪影。

中华鬣羚又称苏门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部延伸的粗毛脊。有显著的眶前腺,尾短被毛,身体毛色黑灰色或红灰色,特别在长鬃和腿部,毛粗,毛层较薄。因为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所以也叫“四不像”,在罗坑船底顶—坪坑—大坝山一带活动。

白鹇,广东省省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喜欢生活在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雄鸟上体和双翅为白色,自后颈或上背开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纹。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且具白斑。

白鹇

小灵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48~58厘米,尾长33~41厘米,体重2~4千克,比家猫略大,从肩到臀通常有3~5条颜色较暗的背纹,背部中间的两条纹路较清晰。尾巴的被毛通常呈白色与暗褐色相间的环状,尾尖多为灰白色。性格机敏而胆小,行动灵活,会游泳,善攀爬,能爬到树上捕食小鸟、松鼠或采摘果实。常在罗坑高山密林中出没。

苍穹之下,万物繁衍。这片平凡而神秘的土地,很值得珍视和细加保护。

“史前活化石”——鳄蜥

罗坑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和广东省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其中“瑶山鳄蜥”最为有名,这里应作专门的介绍。

1928年5月,中山大学动物调查队的一群师生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进行野外考察,意外地捉到28只陌生的爬行动物,仔细观察之后他们感到异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也完全不知道眼前究竟是什么动物:它有着一条如同鳄鱼一样的尾巴,可是躯体和脑袋却非常像蜥蜴。后来,他们将其中一只动物标本寄到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1930年,著名动物学家Ernst Ahl经过仔细鉴定之后,断定这是一种从未出现在人类视野中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鳄蜥”(像鳄鱼的蜥蜴),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鳄蜥科鳄蜥属,为独科、独属、独种,由于发现于瑶山,故又称为“瑶山鳄蜥”。

鳄蜥

1996年,多年跟踪研究鳄蜥的广西师范大学张玉霞教授证实,鳄蜥是一种古老原始的蜥蜴,并推断鳄蜥是1亿年前第四纪冰川末期残存在华南地区的物种,并作为原始蜥蜴未能充分演化发展的独支。剑齿虎、猛犸象、巨貘……无数的庞然大物都在第四纪冰川期彻底消亡,小小的鳄蜥却生存下来,主要原因是第四纪冰川期对华南地区影响不算太大。由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鳄蜥能够活到今天,既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奇迹,也是自然界演化的偶然。

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两栖爬行动物专家黎振昌教授来罗坑考察,他听说这一带的大山有一种名叫“五爪金龙”的动物,常被本地人当作普通爬行动物捕食图利。在当地有名的罗坑桥头饭店里,店主罗某把已经剁下抛弃的“五爪金龙”头部递给黎教授看,他大吃一惊,“这应该是珍稀动物”。随后,黎教授展开进一步的活体研究调查,最后得出结论,“五爪金龙”原来就是鳄蜥。它全身覆盖颗粒状鳞片,骨骼由间椎体构成,身体呈圆柱形状,四肢具黑褐色横纹,尾巴侧扁,有多个黑褐色环斑。成年雌性鳄蜥腹部呈黄色或浅黄色,体侧及腹面具黑色网纹,且散布有零星红色斑点。

雄性鳄蜥

而成年的雄性鳄蜥比雌性颜色更鲜艳,体侧间有红色斑块,腹部呈浅黄色或灰白色,无斑,加上四个爪子都是五指,所以又被称为“五爪金龙”。黎教授在确认了“五爪金龙”即为鳄蜥后,随即进行了大范围搜寻调查,发现罗坑自然保护区的鳄蜥分布在大竹园、西牛塘和奖公三个区域。其中,以大竹园最为重要,鳄蜥种群数量有300多只,西牛塘和奖公两区域数量则较为稀少,分布区域狭窄。与广西各个分布区的鳄蜥数量相比,罗坑自然保护区有着最大的野生鳄蜥种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一直认为鳄蜥为广西所独有,鳄蜥也因其“史前活化石”的珍稀身份,跻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列。2020年调查数据显示,罗坑区域野生鳄蜥数量为775~877只,约占全国野生鳄蜥种群数量的2/3,是中国野生鳄蜥分布较集中、数量最多、栖息环境最好的地区。自此,罗坑进入了世人的视野。

那么,鳄蜥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能经亿万年沧桑变迁而保持原始的生命力?为什么它们选择罗坑这片大山作为栖居地?

鳄蜥头似蜥蜴,全身上下长满坚硬的鳞甲,尾巴上满是棱角和横纹,酷似微缩版的鳄鱼。鳄蜥不仅在体型上,而且在习性上兼有鳄鱼和蜥蜴的特点,喜欢栖息于水质优良的溪谷树丛里,擅长游泳和潜水,以昆虫、蚯蚓、蝌蚪之类的小动物为食。当鳄蜥发现猎物时,总是一边窥伺着猎物,一边悄悄地匍匐前进,逐渐靠近猎物,猛然向前张口咬住,然后慢慢将猎物吞下,饱食后则静伏不动。

白天,鳄蜥一般栖息于距离水面1米左右的树枝上,也有躲在水里将头贴着石壁露出水面的,长时间保持静伏状态。如果受到惊动则跃入水中,潜藏在岩石下或洞穴里。因此,也被乡民形象地称为“落水狗”。夜间,鳄蜥多匍匐在岩石或树枝上,头部靠在树枝上,四肢紧紧抱住树枝,闭上眼睛,终夜寸步不移。鳄蜥除觅食外少有攻击性,除非触碰它的头或口,它觉得受到威胁时,才会开口攻击。一般来说雄性鳄蜥活泼凶恶,而雌性鳄蜥比较迟钝温顺。

鳄蜥喜欢懒洋洋地长时间蛰伏于小溪上方的绿叶丛中,每天至少要睡10个小时,还要冬眠6个月。因此,瑶山乡民根据它的习性又称之为“木睡鱼”“大睡蛇”。但鳄蜥也很“狡猾”,一旦它发现自己被生擒活捉便会“诈死”。无论你如何摆动它的身体,它都一动不动的,仿佛死去一样。假如敌人抓住它的尾巴不放,它还会如其他蜥蜴一般猛地将尾巴挣断逃之夭夭,而新尾巴很快又会长出来(但与原来的尾巴有较大差别)。

阔叶林是鳄蜥最喜欢的生存环境,因为阔叶林为鳄蜥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鳄蜥的体温稍低于环境温度,栖息于阔叶林中也有利于调低体温。鳄蜥是变温动物,也被称为冷血动物,温度低于18℃便进入冬眠或亚冬眠状态,每年要从10月冬眠到次年3月,冬眠期间不吃不动。

鳄蜥野外生长图

每年夏末秋初,是鳄蜥交配的时节。鳄蜥属于卵胎生,交配前,雄性鳄蜥通常抬高身体,显露胸部,头部机械晃动,在雌性鳄蜥面前炫耀,同时用头部触碰雌性鳄蜥试探对方反应。一旦雌性鳄蜥接受,雄性鳄蜥便咬住雌性鳄蜥的颈部,爬在雌性鳄蜥背部,尾巴相互缠绕交配。每只雌性鳄蜥产仔少则一两条,多则10多条不等。刚产出的幼蜥,体外有羊膜包住,不久幼蜥就用前肢破膜而出,并能很快地自由爬行和游泳。对于幼蜥,鳄蜥父母基本不管。幼蜥长大成熟需要3年左右。据专家观察,鳄蜥的自然繁殖率并不高,雌性鳄蜥每年只产仔一次,有的雌性鳄蜥还会出现不孕现象。此外,幼蜥还会出现非自然死亡,死亡率往往占到出生率的60%左右。

然而对于存活了两亿多年的古老动物来说,真正的威胁来自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开荒造林、开垦农田、开山采矿以及修建小水电站等人类活动,千百年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烧,有些地方的山林几乎都被砍光烧净,造成山溪断流,鳄蜥失去了生存之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情形尤为剧烈,鳄蜥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除了栖息地遭到破坏外,非法贸易和过度猎杀更成为它们生存的噩梦。有媒体报道,2000年上海破获的首宗倒卖鳄蜥案中,涉及4只成体鳄蜥,每只价值37 500元。在罗坑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有人经常上山随意捕捉鳄蜥,罗坑自然保护区原研究员于海说:“10年前,一些人喜欢用鳄蜥煲汤,3块钱就能买一只。”

庆幸的是,1998年罗坑自然保护区建立后,通过广泛宣传和采取措施,非法猎捕鳄蜥的现象得到较好控制,现在只要跟乡民一说起“五爪金龙”,大家都知道这是“国宝”,不能随意捕杀。与此同时,罗坑自然保护区还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开展鳄蜥人工繁育研究。笔者屡次借回乡之机探访罗坑鳄蜥人工养殖基地,看望这些“丑中透美”的可爱小动物,每次看到小鳄蜥抢食喂养的蚯蚓时,都深感把人工养殖和野外监护结合起来,应该是拯救鳄蜥的重要之举。

鳄蜥人工驯养观察池

保护区研究人员曾告诉笔者,从2002年开始,保护区开始尝试人工饲养鳄蜥,2005年建立了鳄蜥救护和繁育场所。2007年,完全模拟野生鳄蜥的栖息环境,在露天半自然条件下按照野外环境进行饲养观察。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神秘的“史前活化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以人力扩大鳄蜥的种群数量。随着研究的深入,解决了鳄蜥人工繁育中出现的问题。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幼蜥出生率不断提高,成长也很正常。

在此基础上,罗坑自然保护区又开展了饲养鳄蜥的野外放归活动,选择了食欲旺盛、活动敏捷、无疾病、无外表损伤的鳄蜥个体作为放归对象。同时,在省林业局支持下采用电子设备监控与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放归的鳄蜥进行持续2~3年的监测。通过这种长期的野外定点监测,及时掌握鳄蜥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和发展鳄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说,鳄蜥是罗坑自然保护区特有的“复古基因”。这一跋涉了两亿多年的珍稀濒危生命体,作为罗坑自然保护区的专有物种,将克服种种困难在罗坑山川上延续壮大。

植物生长的天然胜地

走进罗坑自然保护区,让人感受深刻的就是清凉与绿韵,山岗上、溪流畔、道路边,凡极目所望处,无不郁郁葱葱、翠绿欲滴。这种优越的生态条件,与特定的地理与物候环境密不可分。

罗坑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有逾千种,品种丰富,类别繁多,有观赏类、药用类、用材类等。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野生珍稀濒危类植物,它们是这片群山深处的古老生物与无价瑰宝。

仙湖苏铁

仙湖苏铁是苏铁植物的一种,苏铁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当前世界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将我国全部苏铁物种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对象。仙湖苏铁是一个古老的物种,却又是由深圳仙湖植物园王定跃近年发现并命名的一个新物种,其野生植株主要分布在深圳塘朗山、梅林。当前,仙湖苏铁已处于严重受威胁状况。罗坑、樟市有少量分布(罗坑的仙湖苏铁仅分布于罗坑水库上游东面侧山)。其濒危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苏铁观赏价值高,经常被人为挖掘,导致数量剧减;二是仙湖苏铁种群自身年龄结构老化,出现演化能力衰退和繁殖能力低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些落户罗坑的珍稀植物,自然要纳入保护范围,努力让这些“植物界的大熊猫”重启生机。

桫椤,国内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堪称国宝。桫椤是古老蕨类家族的后裔,可制作成工艺品,也是珍贵的中药,还是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桫椤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森林覆盖率75%以上、气候温和、日照时间短、无人为破坏的环境。在距今约2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经历过无数沧桑的桫椤,由于人为砍伐或自然枯死,现存世数量已十分稀少,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由于桫椤随时有灭绝的危险,而桫椤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和地壳演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所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桫椤科的全部种类,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名录(红皮书)中。罗坑自然保护区桫椤数量也比较稀少,仅分布于上其坑、上斜村等地。

桫椤

广东含笑,又名黄金含笑,为木兰科含笑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嫩枝、叶背及叶柄、花蕾均密被锈金色柔毛,成熟叶片圆润有质感;花洁白如雪,花量大,芳香四溢,兼之树形优雅,是难得的长效观花观叶园林景观树种。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课题组正式发表,模式点为罗坑/英德船底顶,生于海拔1 250~1 400米的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山顶灌丛中。根据近年的调查,广东含笑为广东省韶关市特有品种,仅在船底顶(约1 100株)、石门台保护区红珠岩段(30株)、英德上天堂(20株)及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焦窝段(30株)有发现,总数不到1 200株,属于典型的极小种群植物。

广东含笑

2018年,广东含笑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9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依据IUCN全球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标准,广东含笑属于濒危物种(EN)。广东含笑树体较小,适合在公园、小区的大树下种植或在办公楼和别墅前孤植或群植作庭院观赏树,也可进一步矮化作盆栽,在花期供室内观赏。同时,广东含笑也是培育含笑属新品种的优良亲本和改良含笑属叶片观赏性状的重要遗传资源。通过人工杂交,目前已选育出“香绯”和“香雪”两个新品种。“香绯”花纯白色,基部略有红色晕染,盛开时花瓣略卷;“香雪”花雪白色,花瓣圆润规整,盛开时如微型白莲。两个品种均具有株型矮化、开花繁密、花香怡人、花期长、抗逆性强和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高山野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山茶科植物。山茶科植物在第四纪多次冰期中存活下来,适应不同自然条件而演化成今天纷繁多样的现代茶组植物。“全新世”以后,野生茶树的使用价值被人类发现,之后逐步被驯化并大规模栽种。作为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今天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组植物,包含纯种、变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现有的研究指出在严酷的冰期,南岭山系冰寒程度较岭北地域低而成为生物的“避难所”,使不少古老的植物得以保留于此。属于山茶科的自然型大叶种罗坑野生茶树,正是幸运地躲避在南岭山系才得以留存至今。依托山崖上古老野生茶的优势,2015年罗坑被高票评为“广东十大茶乡”,专家评定罗坑是广东古老茶文化发祥地之一。因此,对野生茶资源应当倍加珍惜、合理采摘、杜绝伤伐,并培育转化。

罗坑珍贵的植物还有茶岩顶的猴头杜鹃花、船底顶的白豆杉以及随处可见的中草药、中药材等。可谓平常而品名众多,令人惊讶,值得人类珍爱保护和繁育应用。

抚慰心扉的鸟鸣“音药”

优良的自然环境,让各种鸟类在罗坑栖居下来。因此,在罗坑全年都能遇见各种珍稀鸟类。据统计,区内鸟类超过400多种,多于全省鸟类的三分之一,堪称百鸟乐园。一踏入罗坑自然保护区,各类鸟儿欢快地飞舞着、嬉戏着,热闹非凡。盛夏的罗坑河两岸风景似画,身边郁郁葱葱,耳畔泉水淙淙,鸟鸣声声犹如人间“音药”,使人闻之宁静而返璞归真。

“只解千山唤行客,谁知身是未归魂。”在南方常听到的50种鸟叫声,在罗坑全都能听见,如画眉、红燕、花八哥、斑鸠、四声杜鹃、鹧鸪、竹鸡、白头翁、猫头鹰等的叫声。有的鸟叫声好像本地方言“割麦插禾”“刚点苞谷”“噶冬噶冬”,越听越感有趣。尤其在春夏间的山林阡陌里,似乎鸟一叫,山水、村舍就醒了过来。如诗如画、如古如春的鸟声,让人心生青春的喜悦,脑海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

罗坑雉鸡

一时“内卷”而不甘“躺平”的世人,当可想象变作一只归鸟,歇歇脚再作飞天。不管是来体会“温暖”还是寻找“共鸣”,你都会有一个入心的好处。可惜,身在其中的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在过去甚至经常肆意捕杀,只有明文保护后才有了鸟类的安生与希望。

棕背伯劳

华南斑胸钩嘴鹛

白鹭

白鹡鸰

这个山乡,不止一面。灵妙的生物、迥然的景观、先辈的足迹,使得罗坑自然保护区每时每处都在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仰可“远观”,俯可“亵玩”。当动物能放下戒备与人亲近,便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说明,也是“红色翡翠,多彩罗坑”以及美丽中国的最佳诠释。 SS9jOnuXln9k1Ayqh/TZD3+6bslmkby4qteTymEPzlJNfQw9eJapUxjdJHOC46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