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清水秀 红岩古石

罗坑,一个正受着呵护的古老神奇山乡。

亿万年山川巨变,形成了这般碧螺峰翠、重峦叠嶂的地形地貌,至今仍在不知不觉地推进演化中。

溪流环绕的山群

岭表南麓江右,丘陵缓坡,山乡炊烟袅袅。而罗坑一侧经亿万年地质构造,形成鲜明的千峰竞秀、溪涧遍布、溶洞称奇的小地域特色。

云端下俯瞰曲江山川,现有20余座海拔1 000米以上山峰,13座挺立在罗坑境内。“山岳配天”,长期的地质冲积演变,使得高山之间陡缓相连,坡度多为25°,局部达60°以上。以海拔1 586米的船底顶(韶南第一高峰)为骨干,形成“山字架构”下与邻为睦的绵绵群峰。

罗坑河注入水库接口

梅花顶:1 384米,坐落于东面,与樟市镇交界。

后山:1 376米,坐落于东面,与樟市镇交界。

高嶂顶:1 306米,坐落于西南面,与英德交界。

樟背:1 304米,与英德交界。

兵营山:1 297米,坐落于西面,与乳源交界。

闸子崎:1 225米,坐落于西北面,与乳源交界。

黄泥坳:1 206米,南与英德交界。

高山顶:1 158米,坐落于东面,与樟市镇交界。

船坑顶:1 042米,上斜村附近,本土山峰。

中心岐:1 037米,与江湾、乳源交界。

天堂顶:1 016米,坐落于北面(牛角窝附近),仙塘与仙峒交界处。

磨石架:1 010米,上斜村附近,本土山峰。

还有8座700米以上1 000米以下的山峰:火烧石(近中心岐)、捡银坳(近门峒)、大岗岭(林屋村南)、胜靠岭(张王屋后)、门前山(近圳头)、崩山(近麻竹坑)、墩子背(近西牛塘)、鸡公就谷箩(近奖公)。

这么多不屈的山陵,必有迷人风光和红色感人故事。的确,罗坑自然保护区内有众多溪谷,流水或叮咚清脆,或轰声雷动。溪水冰凉清澈,溪谷两旁山峰耸立,阳光透泄。

其中,位于境内东南方的“猴寨灵峰”和“远岫屏列”等胜景,时常朝霞弥漫、云海苍茫,黄昏倦鸟归林幽静宁远。加上幽谷、溪泉、瀑布等互相唱和,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轴。“花蕉飞瀑”和“龙潭幽谷”两景也尤为出色。

在“兵匪错乱”的战争年代,瑶山一带曾是曲江县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转移、活动的地方。如今,即使枯水季节也可以通过溪滩入内,幽谷狭长深切,古树虬枝布满峭壁,如入仙境。

北江上游丰富的水资源

罗坑自然保护区内山水相伴,除四周相望山陵外,拥有“河、溪、坑、圳、濑”等不同类别的河溪之流18处之多,构成北江水系上游的次级支流。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罗坑河、仙峒河(江湾河)、奖公水(龙归水)等,这3条河流呈放射状流出罗坑东、北和西北三个方向。

罗坑河:发源于船底顶一带,是区内的最主要河流,沿山蜞窝流经天堂顶—磨石架顶(部分分流江湾河)—船坑顶等山陵,自西向东构成一个完整的小流域。流域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3%,河道长19.8公里。主河道自西南向东流向,汇入罗坑水库。

深春远眺罗坑水背河

仙峒河(江湾河):发源于峡峒、大坝山一带,是区内第二大河流,自南向北流经保护区的西部偏北区域(流向江湾锅溪),在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丘陵小流域,这个流域正是鳄蜥的主要栖息地。由于区内森林植被茂密,境内的河流溪水水质洁净,最宜饮用、灌溉。

奖公水(龙归水):发源于小天堂顶一带,分布在保护区的北部地区。沿分水坳—墩子背—黄峰山分水界与仙峒河相向而又分隔,流向龙归续源,自成另一个小流域。

较大的溪流还有下瑶溪,发源于芦溪(梅花山西),流经大坑坪、棉地,注入罗坑水库。全长约7公里。

塘底河发源于天堂顶北侧,流经牛角窝、曹岭、水背、蕉子坝、桂龙岩,在马鞍寨与罗坑河汇合注入罗坑水库,全长约17公里。

旱溪发源于细崆山一带,经大石古(罗坑河)、榕树下、细林,注入罗坑水库,全长约7公里。

南溪发源于茶岩顶、上坑西,流经梅山、冯屋角、横岗嘴、新下曾,注入罗坑水库,全长约6公里。

黄竹河发源于雪花顶、猴寨一带,流经棉地、枫树坪,注入罗坑水库。

坳下溪发源于分水坳一带,流经坳下坝、张屋、钟屋、曾屋等,注入罗坑河,全长约5公里。

峡背坑发源于西牛塘山一带,流经峡背(庙下潭)、白马庙等地,注入罗坑水库,全长约5公里。

碓陂坑发源于海云山,流经峡背、下何、细坳、枫树头,注入罗坑水库大坝下端的罗坑河,全长约6公里。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罗坑溪流“随形就势”走出深山峭壁,很有灵性地滋养四方。

中心坝峡背村石楼

如中心坝峡背村(今又称夹背村),因村前“门口坑”与村西旁坑流汇集,形成“两水合金”穿过“庙下潭”东西两边的鲤鱼山、鸭嫲山的山石。至今,两山石交界最窄处约30米,成为罗坑出樟市的主要交通峡口,也是峡背村成名的地理依据之一。而且淙淙不息的“坑流”从北向南迂回古村,天然地构成峡背村优良的水系,既保障全村耕作、生活用水,又防御风霜雪雨的侵害。为此,有记载以来,不管村外遇到怎样的洪涝灾害,峡背村都是“风调雨顺”,从未遭受天灾影响,这可能是一村“三坑”孕育的良田桑梓,也说明峡背村(以及类似峡背村的其他村落)先人小处着眼,积福有德,历经岁月艰辛为后辈觅得了风水宝地。

基于“水向东流”的自然引力,罗坑区内河流大都汇入罗坑水库。罗坑水库位于保护区东部,于1977年建成蓄水,是一个顺势而造,具有防洪、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的省内中型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曲江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由于罗坑水库周边环境极佳,高山平湖波光粼粼,与青山绿树相得益彰,加上近年知名的“罗坑大草原”,形成了粤北新的农旅、文旅热门“打卡地”。

重要的是还应该看到,类似“高山清泉”等区域性稀有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特有作用远未发掘和发挥出来。罗坑丰富优质的水资源虽然已在灌溉、饮用、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基本的作用,但如何通过“山水”介质的突破,转换生产动能、提升文旅及人居生活质量,依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

大岩洞霞光

秀丽的红色岩洞

岩洞是亿万年前,由天然水流冲切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地下空间(地文景观)。罗坑自然保护区内有岩洞20多个,最有名的有大岩(又名普济岩)、桂龙岩、书房岩、白石岩、乒乓岩、狮子岩和暗岩等。其中,大岩与桂龙岩相邻的一大一小两溶洞,并称为“磨盘溶洞奇观”。而书房岩尤具红色传奇色彩,青山溶洞被赋予了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意义。

大岩景观

大岩洞口宽50多米,高达20多米,主洞深1 500米。洞内熔岩在冰川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各样与人间井灶相映衬的大小景观,似石兽、如石带、像石幔,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同时,洞内常年清流淙淙、绿碧萦回,犹在盛夏暑气不侵。可以想象,在特殊境况下,这里就是天然防空洞、避难(险)所,也是旧时土匪、刁民作恶遁匿之巢。出入其中,总给人洞内、洞外“两重天”的浑然感觉。

书房岩远景

书房岩与大岩、细岩同处罗坑河北岸,其相对独立且有村落靠近。洞内的形成及境况,与其溶洞大体相同,洞中有一形似卧龙的地表,常常吸引好奇的人打着手电筒造访。民国初期,附近上杨、下杨等村共同在岩洞口开设学堂启蒙村童,故称为“书房岩”。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秘密留下的少数人员疏散到粤北各地,其中一部分以教师为名被安排在罗坑开展地下工作。1948年初,刚刚成立的曲英乳人民义勇大队(大队长何远赤、政委陈克)进驻罗坑一保时(今中心坝村),大队部就曾设在书房岩,留下了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和民兵组织开展“反三征”等红色活动的足迹,成为曲江党史及武装斗争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他的岩洞,大小各异分布在区内各处,都有类似而又迥异的来历和特征。其中,细岩曾居住过上何屋贫雇农何德清一家。

1947年秋,邻村的中共地下党员、河西游击队副队长杨宜华,两次来到洞中动员年轻倔强的何德清参加游击队。何德清很快成长为罗坑游击队骨干,在后来的迳口—枫树坪阻击战及剿匪、土改中英勇善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何德清曾在广东省委机要部门工作,后工作几经变动直至在广州离休。可见,岩洞是天然的,又是人间的,值得由表及里深入考察。

高山之巅的湿地

“天下大旱,我家半收。”

在罗坑自然保护区内,由于常年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罗坑一峒”几乎都属烟雨朦胧的湿地区域。其中,还有广东境内仅存两处之一的内陆高山沼泽湿地(另一处为粤西吴川市),称为“峡洞高山湿地”。该湿地位于船底顶山裙峡谷地带,属草本沼泽,面积约52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 000米左右,原为高山下的一片缓坡,早年曾有山民开垦为稻田,勉强能一年收成一造。

牛背鹭

由于山路崎岖,远离村镇交通不便,且山高气候寒凉,种植水稻等作物产量低,难以维持生计,故原有村民逐步搬迁,这里进而荒废成草本沼泽之地。在船底顶高山气候的影响下,峡峒、门峒一带常年多雨积水,最低处水深约1米,平均水深0.3米左右。由于人烟稀少,这一带反而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较高的观赏与科研价值。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则可称为“地球之肾”。这里所形成的独特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已被列为广东省重要湿地观测站之一。

除峡峒高山湿地外,船底顶高山下的罗坑水库周边也有众多小河滩,与近邻陆地生态系统形成大面积的混合区,孕育了种类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尤其是水库和河滩里的鱼、虾、螺、蚌、蛇、蛙等,为野生水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形成罗坑自然保护区特有的生物链。良好的自然环境,把各种鸟类纷纷吸引过来,大雁南飞,白鹭起舞,水库岸边经常呈现迷人的诗意景象。

荧闪岭南文明曙光的桂龙岩

桂龙岩洞口

桂龙岩与大岩相通,早年因地形变化而堵塞。洞口坐东北向西南,历经春秋,坚固中透着斑驳,洞口高约5米,主洞深约250米,可观察面积约1 000平方米。规模虽小于大岩,但洞中遗痕具有物候研究价值,曾一度成为探索岭南地区人类发祥与演变的热点之一。

在讲述桂龙岩发现古动物化石及罗坑远古人踪迹之前,我们先把目光投向附近的马坝狮子岩。1958年“大跃进”期间,马坝公社书记吴思浪带头挖掘肥土时发现“马坝人”化石(及打制石器),使得“马坝人”露出掩埋千万年的真容,成为轰动中外考古界的历史性发现,证明广东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石器助耕”的原始群时代。“马坝人”作为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来自12.9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也是迄今为止广东发现的唯一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1972年,即发现马坝人遗址后的第14年,又在“马坝人”出土地点狮子岩的两山之间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文物遗址,后被命名为“石峡文化”,这更使马坝狮子岩名声大震。石峡文化作为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明显有别,这是一种已跨入了“文明门槛”的人类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至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发展找到一把重要的钥匙,也为探索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与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实为可贵。

在粤北地区,尤其在韶关周边,除狮子岩外,在马坝河两岸的众多山岗、岩洞上也有不少类似“石峡文化”的遗址、遗存。在曲江境内的樟市、罗坑、枫湾等地都陆续发掘、发现有古人类遗址,充分说明粤北是岭南地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

桂龙岩内景

罗坑地处曲江、英德、乳源三县(区)交界地区。距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发现,拥有打制石器,古人类腓骨、臼齿、右下颌骨残段、上臂骨等化石及水稻胶质体等古文物的英德云岭牛栏洞距罗坑不足20公里,共同成为这片文化发祥地的腹地。1986年3月的一天,罗坑仙塘村民李自源来到罗坑墟东北角约一公里处的崩山东南麓山坡上的桂龙岩,在岩洞中无意发现了一些古动物化石。消息不胫而走,罗坑文化站得知后马上报告曲江县文化局和博物馆,县博物馆又及时向广东省博物馆报告。同年4月至翌年6月,广东省博物馆数次派出专家会同曲江县博物馆和中山大学相关学者前往现场进一步调查与试掘,先后获得了一批种类丰富的动物化石(含发现类早期古人头盖化石),如翁氏鼩、马铁菊头蝠、南蝠、小巢鼠、中华缟鬣狗等近40个种属动物化石,经考证均属遥远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种,包括不少已绝灭、由华北南迁的北方种属。

科学家发现距今约16万年前曾有一次气候变冷的过程,寒冷使北方动物纷纷南迁,加入温暖的华南地区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振洪教授等进一步研究确认,较“马坝人”及马坝动物群时代稍早的罗坑动物群组合,正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征,具有宝贵的考古和科学价值。桂龙岩溶洞出土的化石都曾在“马坝人博物馆”展出,令人对罗坑有更深的感触与认识。

从地理地形来考察,罗坑是石灰岩地区,溶洞遍布,而先人们正是以穴居山洞为主。溶洞内冬暖夏凉,湿润舒适,洞里一般可容一二十人至几十人栖息。洞穴前面一般有开阔谷地,附近有小河及岗丘林木,使他们能狩猎、捕捞和采集天然资源。中心坝的大岩、细岩、桂龙岩等相邻,年代、地质和文化痕迹相同,形成了相互稳定的古动物圈群。尽管这些古动物在生存发展上出现过位移,但以鳄蜥为代表的史前物种横穿亿万年时空,至今繁衍不绝,说明罗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一直荧闪着岭南文明的曙光。可以说,溶洞是众多古生物天然栖身繁衍之所,同样也是原始先人最早、最质朴的摇篮。

桂龙岩动物化石样本

历经千百万年留下的“候物”,十分值得后人征掘、考究与缅怀。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摸清古迹情况,争取纳入政府实施的“早期岭南文明探源工程”,罗坑也可能在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探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当下和后人挖掘出具有文物与文化遗产价值的标识,让山乡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使亘古万年的岭南文化可感可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uyT3g9tS8ugv1ft8VNPLuVxqWVCQ0+7celBz5VMPxDakYQ7pAvVvDJdO8MJveO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