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岭之麓 山乡足音

1200年前,唐代刚正文豪韩愈因反迷信而从长安被贬岭南,乘舟路过韶州南郊溱水(北江)岔流宣溪湾畔时,吟诵“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之处,正是被誉为“生态之乡,茶叶名镇”的曲江罗坑。现在的罗坑自然保护区,正打开“山门”连接不断拓延的东西通道。

罗坑现为韶关市曲江区一个山区镇,位于韶关市西南边陲,东邻本区樟市、乌石诸镇,南连英德市云岭、横石塘镇,西接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北承武江区龙归镇、江湾镇。罗坑街离曲江城区马坝约54公里,处于典型的一小时城乡生活圈。

罗坑,一个悄悄变化,农耕自然生态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的独特山乡。

得天独厚 山陵秀朴

罗坑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在连绵山陵中偏居一隅,区内四面环山,山下林地逐次平展,远观其状如箩(盆地),中间一条溪河把“箩”分成南北两半,有言故此得名罗坑。实际上罗坑冠名,也可能与古时当地采矿(冶炼)掘矿成坑有关。河北以“奖公有四峒”兼西牛塘、狮木坑一壤,逾10万亩山林,土深树傲,物产味甘性特。河南以船底顶往东绵延起伏于茶岩顶、花蕉岩、猴寨山一线,高山壁峭多以山石沙砾为主,林木珍奇为多。全镇地形南高北低、西随东倾接入北江,特殊而原始的地质、地貌生成的“小气候”,令四季冷热有别、风水砂合异于他地。

30年前,韶关地方政府以长远眼光把罗坑定为保护区域,从此不断探索,冀护成荫,使之成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葱郁之境。1998年成立“广东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保护区更名为“广东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格为“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罗坑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示范工作跨入新阶段。

目前,罗坑自然保护区面积18 813.6公顷,地处东经113°12′20″~113°25′54″,北纬24°28′30″~24°36′30″之间,区内南北宽约17公里、东西长约23公里,与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接壤成为广东最大的保护区群,也是未来南岭国家公园的重要一域。

罗坑自然保护区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四周的中低山区,总体上属于中低山山地地貌,行政地理位置偏于韶关西南一角。尽管属于南岭低陵山地地带,但区内高山林立、山川迥异,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尤其是船底顶海拔1 586米,山势复杂傲然而又沉稳大气,四周群峰相拱壮美迷人,成为广东“驴友”秋天观望浩瀚云烟的最佳地点之一。紧挨船底顶的门峒、峡峒之间,有两处广东省仅存的内陆沼泽湿地,湿地面积约524公顷,海拔高度700米左右。原为山中一片缓坡,早年曾有部分瑶、汉先民开垦为稻田地,但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且山高气候寒凉,水稻产量低,故被荒废成常年积水的草本沼泽(最低处水深约1米,平均水深0.3米左右),是广东省独特的山地湿地生态系统,被列为广东省重要湿地。

入境罗坑标识

同时,作为南岭南麓集雨迎风坡,区内在冰川时期留下的纵横沟壑,逐步从叶脉网状演变成为北江水系上游的潺潺支流。俯瞰罗坑盆地宛转的溪流,主脉茂系、四流有附,主要由罗坑河、新洞河、奖公水以及江湾河构成。这些大小河流又由许多树状泉流汇集而成,涵养连片水源(也容易带来水灾),并呈放射状从东、北及西南三个方向流出保护区,共同组成区内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罗坑水库在内的完美水文体系。众多开脉泉流、山弯水曲最终奔向滔滔北江,默默润养着沿岸万千生物。

逐水而居 汉瑶繁衍

汉客成乡,探索来历

罗坑偏居一角,属于典型客家山乡。在山水人文中,与粤北众多乡镇的历史演变、构成大体相同,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远在侏罗纪至白垩纪的远古时代,罗坑一带就是持续了数千万年的生机盎然的动植物乐园,也成为当地文明先导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在境内出土犀牛、熊猫、河马等动物化石的桂龙岩、大岩洞诸地,与大致同期的马坝狮子岩(发现“马坝人”化石)以及周田鲶鱼转遗址一样,被视为岭南地区文化发祥地之一。

近千年前,罗坑先人“克瘴掘津”,开垦着这块人烟稀少的山旮旯儿之地。由于缺乏统一的成文记载,多数村屋都不清楚百年前自身的来历、流变。但通过考察村居、祠堂及耕作等方面,发现先于元末明初时期就有先民以宗亲、血缘维系驻足罗坑,因循原始便利的生存资源逐步繁衍兴枝。再从山形走势及开发梯度看,可推断出先民主要由南面(英德)经坳顶、东面(樟市)经大细坳和西南面(大布、江湾)罗布古道三路逐步进入罗坑。后经接触与询问诸姓村中老人和知情者,所得信息和结果也大致如此。

最早的村落,应当出现在如今的罗坑、新塘与中心坝良田之上。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就先后有范姓、罗姓、王姓、林姓、何姓兄弟,踏着狩猎、探矿等前人的足迹,以伐薪烧炭、放养“鸭嫲”等方式,逐渐落户在罗坑较为平坦的草甸、山靥、水坝之间,形成第一次迁徙高潮。这类地方便于耕作与放养,都以“先到先得”结草为记,后到者只能逐次而择以至居山守木。各村居多以姓氏或以地情风貌冠名,以便区别与往来联系。其中,清早期的“中心坝”实为如今老何屋专称,后因何姓人家人丁兴旺遂与其他村姓错落而居,“中心坝”慢慢变成局部泛称,直到现在扩展成为整个“中心坝村委”的统称。仔细考量附近村乡的称谓来历,也多有类似情况(如峰山、昂天堂、战牛排、峡背、日升山等),并且赋予美好的传说与愿望,后人细思,都会钦佩与致敬先人的勤劳智慧和富有辨识性的精准冠号。

直至明末清初及至民国后期,仍陆续有喜山林者,坚持从英德、翁源、新丰、和平等地迁入罗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有英德张姓、广宁李姓人家在横岗岭、奖公村落户,这应该是最后一批尝试迁徙罗坑的外乡人)。随着人口逐渐增多、人气开始活跃,先民也慢慢发现身边山水丰沛安然,尤其是雨后云烟美若仙景,遂把罗坑划分为类似“仙峒”(今新洞村委)、“仙塘”(今新塘村委)等区域,寓意乡民勤劳怡乐,像“仙人”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仙峒山麓碧绿清幽,农林作物丰裕娟甜,番薯和生姜等山林特产远近闻名。而毗邻的仙塘等村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素以稻田和山林风光而知名。

筚路蓝缕,有瑶先行

罗坑是一个汉、瑶民族杂居的山区。除上述汉族外,罗坑境内还居住着原属“过山瑶”的瑶族同胞,这支瑶族人的数量一直占曲江瑶族人口的50%左右,分布在13个自然村。据山林调查,花蕉岩、棉地、猴寨等部分瑶族先人,甚至早于宋代就进入罗坑,他们和邻县乳源瑶族人一样,从唐代、宋代开始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以刀耕火种的“散瑶”精神,默默地维系着瑶家人质朴的文明灯火。过去,瑶民均居住在深山或半深山中,生存环境恶劣,“一根竹竿当衣笼,两块木板作床铺。三块石头垒成灶,四根柱子撑起家”是瑶家人普遍的随遇而安的写照。他们传统上以狩猎或采集茶叶、冬菇、木耳、蜜糖等山林特产为生,在艰辛中繁衍生息,并始终以特有的方式敬畏天地,代代守护着青山绿水。

罗坑上斜村瑶寨俯瞰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坑瑶族曾一度划分为“上瑶乡”“下瑶乡”,后合并为一个瑶族乡。到“公社化”后改为瑶族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红山大队”;1986年变为瑶族管理区,1994年转为瑶族行政村;至2023年底,瑶族村委共有220多户、1 300多人。近10年,尽管在诸如山林纠纷、生态保护与发展上仍有不少诉求,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瑶族群众“退山还林”,立足资源顺势转型创业,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如今,大部分瑶民已下山住进瑶族新村,实现了千年期盼的安居乐业梦想。在民族大家庭里瑶族同胞仁义友爱,共同世代守望和建设罗坑家园,是值得理解珍重的家庭重要成员;瑶族之花立根山崖、披风沥雨,是罗坑人文长盛不衰的一大特色。

建制溯源,来处从流

民国时期,罗坑主要以乡保建制为治,即在县治区乡之下设保,保之下为甲(相当于自然村)。全乡设一保、二保、三保、四保,先后属曲江县八区、六区、二区管辖。其时,虽有形制而管治粗糙松弛,民生与乡村治安堪忧。但乡保社会形态及其内部区域的划分,为后世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由于地理和经济体量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坑未设区,是一个乡的建制,直到成立人民公社之前,罗坑就是个“小特区”,县、区党政给予了适当倾斜支持。从1950年至1974年,先后设罗坑乡、仙(新)塘乡、瑶族乡,同属樟市区(公社)管辖;1974年4月正式成立罗坑人民公社,下设罗坑、新塘、中心坝、新洞、瑶族5个大队;1983年11月“改社建区”,各大队改为乡,小队改村;1986年12月“撤区建乡”,各乡改为管理区;1994年1月“撤乡建镇”,管理区改为行政村,罗坑行政区划的镇级建制正式得到了完善统一。2023年底,全镇有5个行政村和1个街委会,村民小组共99个。

目前,全镇国土面积有245平方公里(29 424公顷),耕地面积有11 348亩(756.91公顷),含水田面积8 045亩(536.6公顷),是曲江区山地面积最大的乡镇。总人口12 000多人(2 121户),人口密度为38人/平方公里。其中,农户单元1 800户,农业人口约8 750人,总劳动力近5 820人。往前看,全镇如扣除外出经营、务工人口,有效劳动力尤为短缺,农林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罗坑是一个全省中型水库移民区。从1975年开工建设罗坑水库起,为顾全大局先后有20多个原生自然村,从库区迁移、调整到他处,被淹农田2 000余亩和山坡地约万亩,移民1 000多人总体得到了政府较好的安置和后续关怀。

罗坑河社区主道俯瞰

长期以来,罗坑由于交通、通信闭塞,经济单一落后,是集“老少边穷淹”于一体的典型山区,一度成为曲江“贫困落后乡镇”的代名词,几乎没有外地人愿意到罗坑工作生活,本地青年和有条件者更是远离家乡。唯坚守者,在贫弱隐忍中守望与爱护着故土。直到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阶段,罗坑乡亲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以顽强的精神逐步打开山门,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找到了以茶业为主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在乡村振兴和生态发展的背景下,以绵绵的内生力推动千年山乡的变化。

山水胜地 物种珍奇

造化地貌,气候特殊

罗坑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区。全年盛行南北气流,春秋季风中偏南风与偏北风互为交替,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东北风为主。由于受局部地势高低悬殊和“南高北低”特殊的盆地地形的双重影响,区内气候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形成雨量丰沛、湿度大、无霜期长的山区气候特点。据曲江气象资料,罗坑多年年均降水量为2 115.8毫米,比曲江年均降水量1 640毫米高475.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3—10月间,横跨“龙舟雨”“梅雨季”和“台风水”的降雨时段,被称为韶关有名的“水窝子”。罗坑气候特征复杂而大体温暖,属古老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20.4℃,极端最低气温为-4.3℃,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年平均无霜期310天,盛夏的罗坑犹如一个大空调室。相较而言,空气非常清新,曾测定每立方米负离子达2.16万个。

罗坑处于两市、四县(区)交界中心之地,与四地的毗邻差距几乎相等,全镇国土面积宽大,人口密度较低,是天然而有纵深的自然保护区的理想之选。罗坑自然保护区地层发育健全,是粤北地区发现有上元古宙震旦系(约5亿年)出露的由灰绿色浅变质石英砂、硅质岩等组成的最老山石地层的少数地方(于瑶族大坑村旁)。至今区内砂岩、石灰岩地带明显,有大小溶岩洞20多个,不少岩洞一体相通。区内成土母岩土壤普遍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山地土壤腐殖质层深厚,肥力水平较高,适宜各类林木生长(对茶树生长尤好)。保护区山地土壤所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土壤形态和结构较为完整,是研究南岭南麓山地土壤发育和形成条件的理想场所。

同时,区内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略向东倾斜的盆地地形特征,从多方面构成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形态。尤其是境内船底顶为全县最高峰,最低点为罗坑水库坝下海拔196.5米,相对高差1 389.5米。天然造化的地形地貌,既益于集雨蓄水又利于顺势排涝,为人类的认识和科学利用奠定了基础。诚然,罗坑地表殊俗,形小器大,尚待系统深识。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气候特征,值得多方重视,形成必要的观察平台机制,记录、研究和交流应用好罗坑特有气候资源的转化。

森林王国,孕育珍稀

如前所言,罗坑特殊的地表与气候,孕育多彩珍稀物种,正是自然保护区的理想之选。自199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粤府函﹝1998﹞495号文件)建立“广东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管理处在自然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基础设施、科研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保护以野生鳄蜥为典型的珍稀濒危物种和水资源上,举措得法、协同持久,收到了广为人知、群众自觉遵从爱护的效果。

鳄蜥是远古爬行动物,在分类上属独科、独属、独种的稀有生灵,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堪同大熊猫、华南虎等。因此,“史前活化石”——鳄蜥为罗坑最有名气的保护物种。根据多年调查和监测,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种群数量约850只(2020年),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野生鳄蜥种群。且广东和广西的鳄蜥在形态特征上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探讨鳄蜥种群的地理变异和物种进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罗坑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具有全球意义的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格,加强对这一世界级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罗坑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迄今已知有野生脊椎动物34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3种。当地瑶汉群众普遍知晓的石猴(藏酉猴)、果狸(果子狸)、鹞鹰(红隼)、角鸡(黄腹角雉)、雉鸡、白鹇等,以及数量比例较高的蛇类,如过山风(眼镜王蛇)、银环蛇等,以及在外地人和不少专家看来稀少的爬行动物,在罗坑山区也时有遇见,不知是否与当地鳄蜥有关。还有各种蜂类、蝴蝶、步甲类等,大都来自远古。目前,大多数都已被视为珍贵濒危的动物,按不同等级纳入国家保护范围。

而在罗坑自然保护区内,同样珍奇的野生维管植物也多达1 50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5种。维管植物是学术用语,指的是具有维管组织的广泛植物,而维管组织是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输导系统,以将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在植物体内进行传输供养。维管植物包括种子植物和无种子(孢子)植物。通俗地说,目前陆生植物分为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故维管植物成为最繁茂的陆生植物。

显然,在罗坑境内两大类植物比比皆是,其世代交替过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值得后人慢慢分类研究。野生仙湖苏铁在全国数量稀少,而在罗坑水库南岸则有不少野生仙湖苏铁群落。罗坑自然保护区是南岭山脉特有生物物种基因库,所拥有的植物包括红豆杉、仙湖苏铁、华南五针松、广东含笑、长苞铁杉等,充分体现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众多维管植物所具有的生态价值、药用作用都有待认知和挖掘。

此外,罗坑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之麓,是广东省重要河流——北江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广东省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境内有林地35万余亩,是原曲江县主要林区之一(1988年10月成立国营罗坑林场,后撤并归镇或并入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78%,最大贮水能力为3 494万立方米。罗坑雨水充沛,接近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降雨水平,是韶关中南部和珠江三角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保护好罗坑这块生态绿洲,不但对当地水文、气象、生态等产生现实影响,而且对北江、珠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保护水源涵养林已成为罗坑自然保护区三大职责之一。

茶香杏韵,助推乡振

罗坑虽面积不大,但娟美风物很多。如冬菇、木耳、蜜糖等传统山林特产,其有益物质含量往往高于同类。由于生态环境好,几乎所有食物的品质、口味都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是公认的乡土特产产区。

如今罗坑茶叶,又是另一张不老的名片。罗坑茶是地方传统小特产,历史上有过传承和文字记载,主要为瑶族人手工采摘、烟熏炒制和小范围低价交易,以维持日常生计。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罗坑茶曾有多次扩种、改良,种植生产有所发展。可惜始终与流通市场脱节,没有形成商品化、规模化,错过了一次次发展、提升的机会。

进入21世纪后,在政府和热心乡贤推动下,历经工艺转型、培育茶企、品牌打造等一系列不懈努力,谦恭而备受期待的罗坑茶终于挺身粤北,走出山外。尤其是罗坑首创野生古树红茶一鸣惊人,其特有的天然“杏仁香”和琥珀般的色韵,被权威专家赞誉为“世界一绝”。瞬间引起广东及至全国茶界关注,罗坑茶及其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5年后,罗坑被评为全省十大茶乡,拥有三个省级重点农业(林业)龙头企业。至今,以“雪花岩”“猴采红”“大甘春”“仙塘红”“大窝山”“仙露名珠”等冠名创新茶业,与其他行业(项目)一起默默打造“生态名镇,茶叶之乡”的绿色品牌体系,加上近30户中小茶企、作坊,以“绿色生态”支撑起全镇基础产业,真正成为农户自主、内生力强的乡村振兴生动模式。

山乡采茶

总体而言,罗坑高山小盆地、小山岩、小气候溢出的“能量”,对农林作物及居民生活等的影响仍在蔓延,如何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扬长避短,“以特出特”,仍需各方共同探索努力。

深山老区 红风激荡

在罗坑山口的大窝山茶厂附近,一块书写着“红色翡翠·鳄蜥故乡欢迎您”的大型宣传牌,标示这片翡翠般的连绵山陵,正是曲江知名的革命老区。

“红色翡翠”罗坑宣传牌

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罗坑镇被评为革命老区镇,是曲江4个革命老区镇之一(其他3个镇为乌石、马坝、小坑)。全镇有47个自然村被评定为革命老区村(由县政府颁发证书、牌匾),约占全镇99个自然村的半数。从严格的评定标准、事迹核定、审批程序等环节可看出革命老区的称号与荣誉,是罗坑人民以巨大贡献和牺牲精神换来的,每一个“革命老区村”牌匾背后都有着光荣而心酸的斗争故事。

大革命燃起的山乡星火

翻开山水岁月,罗坑的红色革命,可追溯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据乡情记载,自1925年至1927年乃至后期更长一段时间,受梁展如、叶凤章等影响,有共产党人公开到罗坑组织“犁头会”“太平会”等革命性民间组织,半坑、峰山、坳顶和下瑶山均有人参加,一度开展抗匪救济活动。到土地革命时期,时常有人以教书、演戏、算命为名,深入罗坑山乡宣传、串联革命,为随后抗战和建立根据地打下了一定基础。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英曲边区工委肖少麟、包华等从英德到罗坑、樟市等地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得到仙塘、中心坝等村保的配合支持。1945年初韶关(曲江)被日军侵占后,曲南地区迅速组建了“曲江联乡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维常(地下党员)来罗坑宣传和组织抗日,中心坝杨宜培、杨平、林承欢等先后到马坝、沙溪参加抗日联乡活动。其中,杨宜培作为马坝税站手枪队员,于同年9月在马坝“中华亭”牺牲,成为罗坑光荣的抗日烈士。1947年春,范家祥、杨宜华等参加“曲南大队”,河西游击队(武工队)随之成立。

偏僻山乡建立革命武装

1945年9月和10月间,杜国彪担任中共曲(江)乳(源)特派员时,为开展武装斗争从英德大湾、浛洸进入罗坑,开始在曲江恢复地下党组织。杜国彪深入乡村、学校后,发现罗坑地处偏僻,当地民众虽贫困但热情好义,又是曲江与英德、乳源三县交界中心,很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于是,范家祥着手将罗坑国民中心小学校董杨宜华培养为“抗日青年同盟会”会员(后为中共党员),开始进行抗日反蒋宣传活动。东纵北撤后,又选派陈先信、叶树青、陆素、胡军等一批青年教师(地下党、团员)进入罗坑,有计划开展“反三征”和组建地下游击武装,正式在罗坑创立革命根据地。游击队员一方面以教书作掩护,宣传发动民众积极加入农会以及民兵、武工队组织,多种形式地开展“反三征”斗争;另一方面利用当地乡保内部矛盾策反敌人,做好争取乡绅统战工作,建立“白皮红心”乡保政权。

同时,据史料记载和老游击队员回忆,杜国彪经常在罗坑等地主持会议,研究曲江武装暴动等问题(包括1947年农历8月间白沙起义),以及组建曲江人民武装队伍等重大事项。1948年初成立的曲英乳人民义勇大队曾进驻罗坑,并在此立足和发展壮大(后来,何远赤、陈克率领曲英乳人民义勇大队发起了阻击国民党第三十九军一部“进剿”罗坑等战斗),为罗坑和曲江留下了红色遗迹与宝贵的精神财富。

迎接解放广东的“南下大军”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解放军继续挥师南下解放广东,粤北重镇的曲江人民在地下党的组织动员下纷纷捐资、捐物迎接南下大军。罗坑人民在遭受连年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依然捐出稻谷2.3万斤、木材柴火10万余斤及茶叶特产等物品一批,为解放粤北、广东做出应有贡献。

支援抗美援朝

正当全国人民满怀喜悦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际,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经受过战争考验的罗坑人民和全国上下一样,同仇敌忾,迅速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或候命奔赴朝鲜战场。

一个粤北小山乡,5 000多人口,两年多时间就有约30名乡村优秀青年走出山乡参加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有真枪实弹在战场上负伤血战的杨清排长,也有凭借文化技能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海军的林玉明,还有加入公安部队随时入朝作战的边防志愿军钟桂洪、黄常典等,参军人数比例之高,涉及兵种之多,当居曲江县各区乡前列。

军民结合英勇剿匪

正当韶关人民迎接南下大军和抗美援朝之时,新成立的罗坑乡人民政府却接连受到以当地匪首傅桂标为主的“粤湘赣边反共救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等600多名土匪的滋扰与破坏,全乡土改工作无法进行,学校停课一年。为此,北江军分区一部与曲江县人民政府武装大队在罗坑开展大规模剿匪活动,一场反匪剿匪斗争全面铺开。

经过近两年不间断的奋战,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罗坑反匪剿匪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1951年4月28日晚,傅桂标一伙在罗坑西牛塘被发现,并被追踪至龙归罗厂村附近石洞,5天后傅桂标投降归罪,罗坑大规模的剿匪战役胜利结束。随后,于1953年底,罗坑乡土改任务也在紧迫中顺利完成。

值得提出的是,1965年1月5日,一个狡猾、漏网的瑶族土匪吴炳英终于在几经周折和连年追踪伏击下,在其活动老巢被击毙。参与剿灭吴匪的瑶族武装民兵邵石发、付来成荣立二等功,人们不会忘记老一代瑶汉乡亲在邪恶面前的忠诚大义。

曾经偏居一隅、多灾多难的小小罗坑,在半个多世纪里经受了大自然风浪和时代潮流冲击的严峻考验,终于迎来了新时代与新的生活。而山乡人民及其优秀子弟的热血与赤胆忠诚,更是全国同辈英模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广泛民众基础,也可感悟到中国人民的无私品格与力量源泉。

今天,在生态文明的引导下,罗坑处处流水潺潺、花俏鸟跳,一场硝烟远去后,绿绿葱葱的自然生态景象,无不彰显出和平安宁的弥足珍贵。 uyT3g9tS8ugv1ft8VNPLuVxqWVCQ0+7celBz5VMPxDakYQ7pAvVvDJdO8MJveO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