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罗坑,是韶关市近百个山区小镇之一,曾经偏僻贫弱、人烟稀少,因没有工商业开发而寂寂无闻,亦因此得以保存良好的原始生态和粗朴的客家农耕生活状态。如今,脚步飞快的人们慢慢发现罗坑绿色生态很好,空气清新,食物鲜甜,是广东省内少有的原真性客家山乡,很多方面不亚于舟车劳顿才能到达的热闹胜地。

作为本乡本峒人,我自然更熟悉家门口的山水草木,特别是外出读书、工作久了,见识与感受了城市的霓虹、尘嚣后,心里更惦念偏远清静且生养自己的故乡。然而,虽经努力自己也没想到自古“易涝易旱”、不起眼的小地方,如今会耕耘出一片“红”“绿”多彩的书田。也许,这正是所谓的爱与责任的转化。看似平淡的书稿,其实也是魂根萦绕、心力所注。确实,有三个原因促使我不避水火“荷锄以耕”。

一是曾经的大义不该忘记。尽管艰辛的岁月天下共情,但“老少边穷淹”俱全的罗坑,一直忍耐着历史乱伤的疼痛与“春风不度”的落寞。回望逝去不远的旧日时光,不啻是山区、瑶区,甚至是“老区”“匪区”的罗坑,不少家庭几乎整整一代人没有过喜庆和笑声。记忆中,孤儿盼母(年少时我随外太婆及舅舅生活),母亲一年中会在“过年”“五月节”“八月十五”回到只有她奶奶和弟弟的娘家。匆忙中,母亲都不忘为这个耋少之家打扫卫生、添补柴草、侍弄菜地和挨家挨户看望村中老人,这是一家甚至是全村温暖的时刻。然而,每一次回娘家,母亲总是未入残门而先闻哭诉声。走的时候,也是忍泣而别。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村邻闻之默然垂首。这有多大的冤屈、忧伤?近年在“读思学践”中,将“党史”联系“家史”探究,始知在七十多年前的解放战争时期,母亲的父母、兄长为接济共产党人不惧反动势力残杀的大义之举。母亲作为幼小的亲历者,长大出嫁后仍无时无刻不惦念风雨飘零的娘家。故事很长,泪水很浅,这是诸多“老区”村头快要消失的一个缩影。从中也可看见,新中国的老区“成色”及其广泛的民众基础。家国一脉,有机会自当掘津探源、梳理简牍,把过去的罗坑告诉今天的罗坑,勉励来日的罗坑。

二是葱郁的生态值得讴歌。我是改革开放后较早离乡在省城工作的幸运者,然而走得再高再远,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粤北这个小山乡。倒不是有什么“情怀”,而是高密度的负离子对心脑血管的辅愈,总在提醒自己的出处与归处。以前每年秋冬我都会感冒、咳嗽等,似乎各种中、西成药都难足所愿。但只要回乡三两天就不治而愈。简单而神奇的自然功效,让我这个“行者”真心爱乡,且付出了细微而存义的行动。我常笑称自己是保护区有行动的“爱恋者”。1990年前后就情不自禁地向当时的罗坑林场和县环保局领导提出“成立罗坑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书面建议。后知自己建议不专业,愿出资请林业科研部门设计“保护区方案”。县委分管林业的刘副书记听后,表示“县里再困难也不用你个人出钱”。不久,以“鳄蜥”冠名的罗坑自然保护区得以成立和不断晋级。可谓时光荏苒,梦想成真。第二年初夏,我又从一村民夜间所抓鱼虾中,挑出一只“五爪金龙”(鳄蜥)专门送到镇林业站,成为林业站(保护区前身)初期收集的三只鳄蜥之一。事后,林业站何站长告知我护送的鳄蜥还产下了幼崽,真是一举双喜。无疑,这种个体体验与过往微事,也包含了深刻的绿色生态内心向往,体现了自觉而又零碎的民众基础,值得发现、拾掇与拓延。

三是“红绿”缘分至臻至惜。从上述可知,由于生在粤北山乡林区,我与当地林业、环保等部门和自然保护区有着务实持久的关系。在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所写的《一个期待认识的红色翡翠——走进罗坑革命老区》一文在《韶关日报》公开发表后,引起当地史志部门和罗坑自然保护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筹建工作办公室的关注和认可。2022年的一天,当我返乡从省道旁意外望见高20余米、宽10米的“红色翡翠·鳄蜥故乡欢迎您”巨型宣传牌时,终于感到自己的努力与秉笔荐乡起到了意外的公益作用。由于在省直单位工作的原因,我与省林业部门有一定业务联系,自然愿意为罗坑自然保护区及当地山民就涉林问题进行上下沟通联系。恰好又于2022年底,经与省林业局领导和有关处室交流互动,一致认为罗坑自然保护区内有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尤其是“红色翡翠”一文的内容和精神气质,很符合构建“绿美广东”及其“百条红绿径”的推广思路。随后,罗坑自然保护区负责人与我加强联系,以共同调研编撰将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的书作,目的是助力“红色与绿色”两大路径,激活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竞争力。

罗坑能有今天,她的底色、底气就是良心和绿色生态。

为了信守承诺、不辜负信任,我反复推敲“红绿”融合的主题思想与展呈方向,多次与保护区负责人一起研究“跨界”的写作纲要,既发挥专业优势,又勇于面向短板,让保护区概念更为丰富立体,即把重点放在钩沉罗坑革命斗争史方面,努力挖掘、追溯艰辛岁月中的红色足迹。其间,我大量阅读地方党史、乡史资料,夙夜不懈,从中学到新知、得到启迪,提升了学史开悟的信心与胸怀。同时,走访邻县、邻乡逾百位知情老人、乡友等,多次拜访市、县(区)党史(史志)和文宣等部门新老领导、专家,务求所得资料客观真实、不受人为影响,从而也为此次承担成书任务、开垦山乡多彩“书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

关于书名,何为“峒·观”?“峒”为客家语,多指高山小盆地中人居比较集中的聚居场所。循“观峒”到“峒观”,以带有学研性的冠名体现特定的地域人文背景。

“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可以说,一乡之事,就是天下之事。罗坑的,也就是中国的。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山林土地;前方,是云天蔚蓝的迢迢征途。

2024年8月 uyT3g9tS8ugv1ft8VNPLuVxqWVCQ0+7celBz5VMPxDakYQ7pAvVvDJdO8MJveO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