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形容词“坦然”的话语分布和情态关联

赵春利 李倩倩

研究状位的某一个词语不仅要从微观角度入手,而且要从宏观角度定位,如此才能更加准确提取该词语的语义特征。“坦然”主要分布于句子状位,受一定的话语关联制约,只有完整提取其话语关联,并且从微观角度提取与同现动词的组配规律,才能精准提取并验证其语义内涵和语用情态。

一、前人有关“坦然”的研究

自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最早界定了“坦然”的语义内涵后,学者们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坦然”的语义内涵、词类归属、句法分布和成词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还没把“坦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语义内涵

关于“坦然”的词汇意义,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心静无虑”义,《现代汉语词典》 最早界定了“坦然”的语义内涵: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后来袁毓林 突出了“坦然”“心静无虑”义的外在表现。二是“坦荡”义,赵家新 提出“坦然”的意思是“心里坦荡的样子”,但用“坦荡”解释“坦然”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而“心静无虑”义虽突出了“坦然”的结果性心理状态,但没有将其蕴含的“何以无顾虑而平静”的外在原因解释出来,这就需要从宏观的话语关联中提取并验证。

(二)词类归属

对于“坦然”的词类归属,前人根据不同的标准持三种观点:形容词、副词和方式词。首先,大多数学者 都将“坦然”归入形容词,有的将之细分为述人非自主形容词 、变量形容词 、心理形容词 、状位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 、情感形容词 等。其次,杨一飞 根据“主要在句中充当状语”这一句法功能将“坦然”这类词定义为情状类副词。最后,潘国英 则以“坦然”这类词主要“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为依据将其定性为方式词。要界定清楚“坦然”的词类性质,一是从历时层面看其句法功能的演变,二是从共时层面看其主要句法功能。通过语料调查,可以发现,“坦然”具有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四大句法功能,而且作状语时,它仍然可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修饰。因此,“坦然”属于形容词。

(三)句法分布

前人主要从搭配谓语的距离和同现副词两个方面定位“坦然”这类词的句法分布。第一,从搭配谓语的距离看,刘月华 提出“坦然”类状语与谓语动词相隔较远;而杨一飞 、潘国英 却认为“坦然”紧靠谓语动词。第二,从同现副词看,学者们关注了“坦然”类副词能与哪类副词同现,“坦然”这类词不能位于否定副词“不”之后 ,可受程度副词“更”“很”修饰 ;由于对副词的划分类型不同,学者对于“坦然”这类词与其他副词的排列顺序认识有所不同:一是位于状态类和方式类实义副词之前、其他副词之后 ,二是位于所有其他副词之后 。虽然前人注意到“坦然”与搭配谓语的距离,但是没有对二者的组配规律进行研究和验证,对其在状位的句法排序也存在分歧。

(四)成词演变

学者们基本同意“坦然”由词根“坦”+后缀“然”演变而成 ,连佳 强调了词根为描述性功能,吴凯风 注意到词根的性质为形容词词性。这一历时认识为我们共时考察“坦然”的句法分布和语义情态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

总的来说,无论是语义内涵、词类归属,还是句法分布和成词演变,前人对“坦然”这类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试图以主要作状语的“坦然”为研究对象,以CCL语料库和BB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解决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没有据果溯因地构建话语关联、没有研究组配动词的语义类型、没有结合句法提取情态关联。

二、“坦然”的句法功能与使用比例

从CCL语料库可以发现,“坦然”主要的句法功能有状语[见例(1a)]、谓语[见例(1b)]、定语[见例(1c)]和补语[见例(1d)]:

(1)a. 赵敏见他猜中,也就 坦然 承认。

b. 周仁却不慌不忙,神情 坦然

c. 说谎的人决不敢正视他的眼睛,也决不会有这种 坦然 的表情。

d. 他的语气是那么自信,笑得很 坦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坦然”的四种句法功能的使用频次存在巨大差异(见图1)。根据CCL语料库的数据,“坦然”共出现 10 561次,其中作状语 6 881次、谓语 2 108次、定语 960次、补语 612次。可以说,“坦然”主要作状语,而且作状语时仍然可以搭配程度副词,因此属于形容词。本文主要研究形容词“坦然”作状语时的话语关联、情态关联和动词组配规律。

图1 “坦然”的四种句法功能使用频次

三、“坦然”句的话语关联

前后一组句子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语义联系和情态联系往往构成话语关联。探索状位形容词所在句与前后其他句子构成的话语关联,不仅能够从宏观角度勾勒出状位形容词的“本真状态”,而且有利于精准提取和验证其语义内涵 。前人未将状位形容词“坦然”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更不要说提取其话语关联。那么,如何分析“坦然”句与前后句基于逻辑和语义所形成的话语关联呢?

(一)逻辑关联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主要依靠连词来体现,既要考察“坦然”句与前后句之间同现频率较高的连词,也要分析“坦然”主要分布在逻辑关联的位置,才可以精准提取“坦然”的话语关联。在调查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坦然”句主要分布在由外层转折关系和内层因果关系构成的话语关联中。

一是在转折关系中,“坦然”主要位于转折句中,即“坦然”主要位于“但是”“然而”“可是”“却”等转折连词的后面[见例(2a)];“坦然”句的前分句有时会出现“虽然”“尽管”“即使”等待转连词,表示前分句为待转句,后分句“坦然”句为转折句[见例(2b)]:

(2)a. 我不知道这次调查。 但是 ,我能 坦然 接受。

b. 尽管 他们已有一年多没联络,对于程琳另有所爱的消息,他 坦然 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坦然”并不是都位于转折句中,也有少量位于待转句中,转折关系中的待转和转折可以互换 ,如例(3):

(3)a. 尽管 他们不愿意 坦然 承认, 但是 相信他们有很多是针对中国队来的。

b. 虽然 坦然 走出监狱, 但是 他的前途一片迷茫。

二是在因果关系 中,“坦然”通常位于结果句中,即处于“因此”“便”“于是”“所以”“就”“之所以”等结果连词之后[见例(4a)];另外,“因为”“是因为”“只要”“既然”等原因连词主要处于“坦然”句的前分句,也可间接证明“坦然”句为结果句,而前句为原因句[见例(4b)]:

(4)a. 陈阿章是不会把我供出来的, 所以 我一直很 坦然 地处理我哥小孩的后事。

b. 因为 你将自己出钱,你大可 坦然 地拥有这个绣屏!

在调查语料时,我们发现,“坦然”有时会表面上位于原因句中,这是因为原因句中嵌套因果关系[见例(5a)],只有“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够“坦然面对”疾病,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然而,有时嵌套的因果关系会省略原因句[见例(5b1)],但可以在不改变命题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插入原因句而激活隐含着的原因句[见例(5b2)]:

(5)a. 只要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坦然 面对它,阳光依旧会洒满您的生命旅途。

b1. 只要真诚而 坦然 地去生活,该记住的自然会记住。

b2. 只要【放平心态,就可以】真诚而 坦然 地去生活,该记住的自然会记住。

三是当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同现时,因果关系位于转折关系的转折句中,即因果关系嵌套于转折关系中,构成外层转折关系和内层因果关系的逻辑层次。其中,转折连词“但”“但是”“然而”“可”等通常位于因果连词“便”“因此”“所以”“因为”等之前,但是因果连词或转折连词经常会省略[见例(6)]:

(6)a. 他对这样的情感感到陌生,致使他认不清自己的心意, 当他清楚地明白这样的情感代表什么后,他 便坦然 地去面对。

b. 塞克被挂上“修正主义分子”的大牌子蹲“牛棚”,一开始他就认识到“文革”中不正常的东西, 因此 ,他……对一切都 坦然 处之。

总的来说,经同现连词验证,“坦然”句在话语结构中的逻辑关系为外层转折关系和内层因果关系。然而,并不是所有这种逻辑层次都可以在结果句添加“坦然”,这只是构成“坦然”逻辑关系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见例(7)],“坦然”句的逻辑关联还受到其认知上的语义关联的制约。

(7)*郑国 虽然 跟晋国订了盟约, 但是因为 害怕楚国,暗地又跟楚国【坦然】结了盟。

(二)语义关联

《现代汉语词典》 已经注意到“坦然”的语义特征为[+心里平静],但是未将“坦然”放入话语结构中研究其在何种背景下出于何种原因达到“心里平静”的状态。从语义关联看,在“坦然”话语关联中的待转句表达“致使主体内心处于不安或激动状态的难题”的“致激难题”义;为使主体恢复至平静释然的状态,转折句中的原因句则表述“尽心促使主体内心平静”的“尽心促静”义;主体最终以平静释然的心态行事,即“坦然”结果句所表达的“静心知行”义。“坦然”句基于语义关联来命名的话语关联可以概括为“虽难趋静”[见例(8)]:

(8)他承认有“恋母情结”,并且从此假期不敢回家见母亲。接受心理治疗后已经有明显改变,……能 坦然 地回家见母亲了。

例(8)中,“恋母情结”致使“他”内心处于不安状态,即待转句表达的“致激难题”义,“接受心理治疗”为“尽心促使主体内心平静”的方式,即原因句表达的“尽心促静”义,“能坦然地回家见母亲了”即结果句,“他”最终以平静释然的态度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坦然”话语关联中的原因句有时会省略,这是因为有时主体或他人通过认知极力调整使主体抱有平静释然的态度,而认知具有内隐性,即处于主体内心之中不易被他人知晓,这种内隐性表现在句中便是省略[见例(9)]:

(9)a. 笔者试探说要投诉,值班经理 坦然 一笑,意谓“请便”。

b. 朴实的杨云和是个离异家庭的“弃儿”,他 坦然 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磨难。

总而言之,并非任何一个“外转内因”的话语结构都能够不受限制地插入“坦然”,必须受到“虽难趋静”话语关联的制约(见表1)。“坦然”结果句表达“静心知行”义,那么主体是用哪些方式“静心对待”的呢?这需要探索“坦然”与同现动词的组配规律才能准确概括。

表1 “坦然”句的话语关联

四、“坦然”句的情态关联

从逻辑层面看,“坦然”句与前后句子构成“外转折内因果”的逻辑关联;从语义层面看,“坦然”句则受到“虽难趋静”话语关联制约;而从情态层面看,“坦然”句的情态关联可以分为认知上的难解性、意志上的尽心性、态度上的释然性,即意识到困境难度之大,意志上通过一定方式尽心调整,最终保持以平静释然的态度进行认知行事,这一点可利用“坦然”的语义选择类型来验证。

(一)认知上的难解性

从认知角度看,在“虽难趋静”的话语关联中,待转句中的“致激难题”义是对主体所处困境的认知,主体被动遇到某一难题而进入慌乱不安的状态,主体对问题的认知主要包括客观的困顿处境、主观的困境反应两个方面(见表2)。

表2 “坦然”句情态关联认知上的难解性

其一,客观的困顿处境。在“坦然”的话语结构中,一是待转句部分通常含有直接体现困境的名词,如“临危之际”“风浪”“骨折”“死亡”“总损失额”“非典型肺炎”“告状信”“弃儿”等和表现难题的动宾结构,如“扔石头”“拆除了由他妻子经营的米花糖厂”“放弃夏绿蒂的念头”“发现过异性写给丈夫的信”“面临国际官司”“有意见”“揭起铡刀”“枉加给他的罪行”等[见例(10)];二是在待转句中,会出现“经受”义动词或介词如“陷入”“遭遇”“遭到”“受到”“遇见”“被”等 ,体现主体被动经历困境而处于不安慌乱的状态[见例(11)]:

(10)a. 把邻居家的玻璃窗炸得粉碎……面对眼前 风浪 ,任武贤 坦然 处之。

b. 他们有时朝这间房子 扔石头 ……对这些,程心都 坦然 接受了。

(11)a. 面对去年 10月中关村众多公司 陷入 困境的现状,北大方正集团却 坦然 处之。

b. 针对投连险种在中国曾经 遭遇 的挫折……瑞泰总裁 坦然 吐露自己的想法。

其二,主观的困境反应。主体自身经历难题就会产生被动性的认知反应。在待转句中会出现体现主体不安情感或态度等主观认知的动宾结构,如“预感到死神已经罩上了她的人生旅途”“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认为他这种做法大可不必”等和形容词“惶惶惑惑”“失望”“烦心”等,间接体现主体处于困难处境之中[见例(12)]:

(12)a. 她 预感到死神已经罩上了她的人生旅途 。她 坦然 而从容地爬上窗口,纵身跳了下去……

b. 新郎虽然 失望 ,却 坦然 而友善地回答道,这事情听凭托勒罗处理好了。

无论是客观的困顿处境还是主观的困境反应,都会导致主体处于慌乱不安或激动的情感状态。面对难题,主体需要什么样的意志才能使内心从不安转为平静释然呢?

(二)意志上的尽心性

从意志角度看,主体由于遇到难题从而处于慌乱不安或激动的状态,并且难题难度越高,就越需要主体尽心尽力调整才能进入平静释然的心理状态(见表3)。

表3 “坦然”句情态关联意志上的尽心性

第一,体现难题难度之高的词语。在转折句中,一是会出现表示困难高量级的形容词,如“残忍”“严峻”“巨大”“空前”“突如其来”等词语[见例(13a)];二是会出现表示困难高数值的数量词“多次”“一次次”“数十万”“很多”“各种各样”[见例(13b)]:

(13)a. 在刽子手 残忍 地揭起铡刀时,他是那样 坦然 相对。

b. 多次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每次都 坦然 处之。

第二,体现主体尽心意志的词语。一是在原因句中会出现表达主体或他人为恢复平静释然状态而尽心尽力采取某种行为方式的词语,如“尽力”“足够”“真心”“大度”“坚定”“有效”等形容词[见例(14a)]和“豁出去”“钢铁般”“抛之心外”“无欲则刚”等体现积极精神的词语[见例(14b)];二是原因句中会出现“所有”“丰富”“那么多”“很多”“这些年”“大大”等表示主体想方设法的修饰语,从而体现主体的尽心意志[见例(14c)]:

(14)a.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 尽力 帮助他们,……让艾滋病感染者都能 坦然 地走出来。

b. 当压力大、无法承担不妨抱着“ 豁出去 ”的态度,将其作“自然灾害”, 坦然 予以承受。

c. 我觉得她做好了 所有 的准备, 坦然 面对一切即将到来的风雨。

第三,主体表现出临危不惧的认知。主体或他人除通过一定的行为尽心尽力摆脱慌乱的心境外,也通过尽力调整认知来摆脱不安慌乱的状态。原因句中有时会出现体现主体认知的动词“知道”“领会”“相信”“认识”“觉得”“明白”等[见例(15a)];有时则会出现“高度”“坚强”“清楚”“必然”等表示自控性的高程度形容词[见例(15b)]:

(15)a. 剩下一个骑士孤单地站着,他 知道 自己难逃一死, 坦然 接受这命运。

b. 由于一种 高度 的自尊和自信,他们能够 坦然 地照着自己的样子接受自己。

(三)态度上的释然性

由于遇到的困境难度之深和次数之多,主体在行动上或认知上竭尽全力调整心态之后,会坦荡平静地面对困顿之境(见表4)。

表4 “坦然”句情态关联态度上的释然性

一方面,在结果句状语中,“坦然”前后会出现“自信”“自豪”“平静”“镇静”“从容”“轻松”“无愧”“无畏”“无惧”等表“平静”义的形容词[见例(16)]:

(16)a. 成功并未给他带来浮躁与满足,而是更加 自信 坦然 地面对生活与文学。

b. 面对死亡,米古林 镇静 坦然 地表示:“……我的生命是一个十字架……”

状位形容词“坦然”受到程度高的程度副词“很”“极”“十分”“非常”“异常”“这么”“如此”等的修饰,表现出主体的释然程度[见例(17)]:

(17)a. 别人议论:“董加耕官越做越小,车越坐越大。”他 很坦然 地说:“做官非本意,进京不由己。”

b. 面对这微薄的报偿,张玉海教授 十分坦然 地说:“我认为这就不错了,我们很知足。”

另一方面,“坦然”的组配动词后接的名词性成分大都具有“使人内心激动”义,如“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自己的成功”“各项劳动保障待遇”“这一英雄称号”等;或“不安”义,如“社会责任”“自我批评”“这次失败”“那幽微的侮辱”“死亡”“外面的陌生人”“命运安排的一切”“一切磨难”等,与待转句的难题相呼应[见例(18)]:

(18)a. 6月 1日,三峡库区将正式下闸蓄水。库区移民大县的人们平静而 坦然 地等待着 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b. 按照组织生活会的惯例,李普老人 坦然 地作了 自我批评

总而言之,“坦然”的语义关联“虽难趋静”制约“坦然”的情态关联,即在认知上以主体明确问题繁难为前提,在意志上以全力保持内心平静为纽带,在态度上诱发主体临难却释然的轻松态度。

五、“坦然”的动词组配规律

受“致激难题”义和“尽心促静”义的制约,并非所有动词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坦然”结果句中。因此,在充分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只有利用正反验证、同现验证、认知解释等方法,才能更加精准验证哪类动词可以与“坦然”组配,并且科学解释“坦然”与组配的动词之间的关系。

(一)“坦然”对动词的选择

在充分调查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形式验证和正反验证,我们总结出“坦然”的组配动词具有三种语义类型:静对动词、静言动词、静行动词;排斥三种语义类型的动词:激抗动词、激言动词、激行动词。

一是静对动词,是指主体出于某一原因以平静释然的心态来对待困境的动词,常见的动词有“面对”“接受”“忍受”“承受”“容忍”“对待”“看待”“正视”“迎接”“接纳”“承认”“克服”“处理”“应对”等[见例(19a)],由于这类动词常表示主体对于困境的态度,所以“坦然”句中“态度”一词可作主语[见例(19b)];但不能与表达激烈对抗或退却的激抗动词如“逃避”“躲避”“回避”“退缩”“反对”“反抗”“蔑视”“轻视”“仇恨”“撒谎”“放任”等搭配[见例(19c)]:

(19)a. 朴实的杨云和是个离异家庭的“弃儿”,他 坦然接受 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磨难。

b. 面对非典型肺炎,他们的 态度 坦然应对

c. *大批杰出的学者仁人,由于【 坦然 逃避 现实等等原因,躲进了书斋。

二是静言动词,是指出于某一原因主体以平静的心态从事言语活动的动词,常见的动词包括“说(道)”“答道”“谈到”“谈起”“谈论”“交谈”“述说”“吐露”“表露”“表态”“说明”“告诉”“告知”“表示”“解释”“陈述”“拒绝”等,此类动词往往后跟言者说话的主要内容,表明言者的态度或想法[见例(20a)];“坦然”不能与表达对抗性的激言动词如“审问”“驳斥”“辩论”“劝解”“抱怨”“抱歉”“催”“恐吓”“乞求”“争吵”等组配,否则不合法[见例(20b)]:

(20)a. 清河人很 坦然 ,“清河的发……关键在于一靠政策,二靠人才。”

b. 刘廷元不敢迟延,……当场【 坦然 审问 道:“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叫什么名字?”

三是静行动词,是指主体出于某一原因以平静释然的态度进行某一肢体动作的动词,此类动词主要包括“坐”“站”“看”“走”“睡”“躺”“做”“等(待)”“掏出”“收下”等[见例(21a)],由于“动词+一下”主要用来陈述短时存在的动作过程 ,所以此类动词可以进入这一构式中[见例(21b)];与此类动词语义相反的激行动词,如“踹”“跑”“闹”“打”“挠”“追赶”“飞奔”“打架”“甩开”“擒获”等则不能与“坦然”组配[见例(21c)]:

(21)a. 学校里都知道她和白鞋队长的关系,为此她更加 坦然 他的自行车搂他的腰。

b. 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每个区都步行 走一下

c. *他【 坦然地 了儿子一脚。

可以说,根据“行、知、言”三域理论 ,从正反角度验证“坦然”所组配的动词类型为三类(见表5)。那么这三类动词与“坦然”组配时又有什么样的语义特征呢?

表5 “坦然”组配和排斥的动词类型

(二)“坦然”组配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其验证

在充分调查语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坦然”的同现成分与不同现成分,从正反角度验证“坦然”组配动词的两方面语义特征:自主性和非抗性。

一是自主性。与“坦然”组配的动词通常是主体遇到难解之题时在尽力恢复平静的情况下主动作出的反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与“坦然”组配的动词一般为自主性动词,如“接受”“对待”“承认”“处理”“说道”“回答”“注视”等[见例(22a)];而不能与“生病”“遇见”“出生”“死亡”“瘫痪”“痊愈”“入迷”等非自主性动词同现[见例(22b)],也不能与“不禁”“不由得”“禁不住”“止不住”等体现情感非可控、非自主的副词同现[见例(22c)],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坦然”组配动词的自主性:

(22)a. 我知道胡考坎坷一生,而他却那么 坦然 对待 世事一切!

b. *她们在福鼎的公寓里住下没两天,孩子就【 坦然 生病 了。

c. *许培星 不由得 坦然 地】 :“东亚运期间交通不成问题。”

二是非抗性。与“坦然”组配的动词都具有非抗性语义特征,如“对待”“接受”“说”“告诉”“走”“睡”等。从语义角度看,“坦然”不能与所有态度类和言行类动词组配,如表示“激烈对抗”义的激抗、激言、激行三类动词。从形式角度看,在“坦然”句中常常会出现“只能”“只好”“只得”“只有”“不得不”等“无奈”义副词,凸显了被动妥协和接受而无可奈何的情态,主体自然也不会采取激烈抗争的态度或言行[见例(23)]:

(23)a. 有些人事,我们终究无可避免, 只得坦然 面对。

b. 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 只能坦然 接受。

“坦然”组配动词具有自主性和非抗性的语义特征。然而,这两类语义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主体面临难解之题而处于不安或激动状态,由于主体在内心竭尽全力自主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以平静释然而不是对抗性的态度认知或行事。可以说,只有通过各种形式验证“坦然”与同现动词的组配规律,才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副词“坦然”的语义内涵。

总而言之,“坦然”的语义内涵为:主体虽因面临难题而内心激动或慌乱,但由于全力调整而使自己以平静释然的心态接受现实,这可以概括为“临难却静”。可以说,话语分布和句法分布是提取并验证语义内涵的语法形式,而语义内涵决定并解释词语话语分布和句法分布的语法意义。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方式副词的句法语义与分类排序研究”(22BYY135);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语情态副词的语义提取与分类验证研究”(17BYY0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暨南领航计划 19JNLH04);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资助项目和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及数据库建设”(16ZDA209)。

作者简介: 赵春利,博士,暨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学、汉语教学、哲学。李倩倩,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7WhAQfmvSsdHBAKzGDI8b2R7thqE6yT/SFc/rM7mQx6+BJ5E2TVVXApldpJMQuQ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