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旭是一位情绪稳定的父亲,在养育孩子方面,他时时刻刻都保持着松弛感。他与我分享说:“有一次,我陪孩子参加数学竞赛,不巧路上遇到堵车,孩子焦急万分。我先是安慰孩子,然后拉着孩子下了公交车,正好看见十字路口有一位交警,我便向交警说明了情况,并询问交警能不能帮忙。结果,危机化解了,孩子准时参加了竞赛。”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神经总是紧绷着,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度关注、过度反应。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就如临大敌,要么严厉斥责,要么唉声叹气,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孩子长期身处这种环境中,往往会变得小心翼翼、自卑怯懦,缺乏探索世界的勇气和自信。
正因如此,“松弛感”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想,我们大多数家长都需要松弛感。
那么,什么是松弛感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松弛感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源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从容,一种不焦虑、不紧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拥有松弛感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表现得悠然自在,更是内心深处拥有心理调适能力。
就像阿旭一样,在遇到问题时,展现出积极的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平和的沟通方式,这样可以缓解养育中的焦虑,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松弛感正是当下每一位家长都需要拥有的。
想要获得松弛感家庭的“幸福配方”,家长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
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是拥有松弛感的基础。
首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独立尝试的机会,而不是强制孩子怎么做。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才会真正获得成长。
其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家长没有必要强求孩子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各个领域都拔尖。家长放下对孩子的过高且不切实际的期待,才会获得松弛感。
遇事少责备,多包容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家长要明白,孩子并不是故意犯错,他们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这个世界。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温和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孩子从中吸取教训。
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所展示的那样,面对犯错的学生,陶行知没有一味指责,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这种教育方式让双方都有良好的状态,避免了情绪对抗。
不过度包办,让孩子独立做事
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和保护,事事包办,从衣食住行到学习交友,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一方面会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难以培养出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让家长疲于奔命,有可能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所以,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在这样做了之后,家长随后也就有松弛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