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若:“唉!什么时候我才能做一回自己?每天的早餐,妈妈让我必须吃鸡蛋,可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吃,妈妈还在旁边不停地说鸡蛋有营养;我不感兴趣的事,妈妈总让我尝试……我已经是大孩子了,难道不能自己决定一些事吗?”
在注重教育的当下,许多家长发出感慨: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任务,孩子累,自己也累,效果却不显著,再这样下去,怕是孩子和自己都要崩溃。这是不少家长都有过的体会。
家长的紧绷心理,最终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当听到安若的心声时,我的感受是:有些孩子确实太累了。其实,家长也一样累。这样的现状真的无法改变吗?
庆幸的是,我发现有的家长在深受养育之累后,逐渐觉醒,他们分享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做加法的堆砌,而在于做减法的智慧。”这些家长懂得让孩子在适度的留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这太了不起了。
其实,与减法养育类似的理念,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也有体现。在芬兰,孩子七岁前几乎没有正式作业,学校只通过游戏化学习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芬兰学生的阅读素养全球排名仍然非常靠前,这无疑印证了减法养育是可行的。
当然,减法养育是需要勇气的。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学习别的国家的做法,我们要做的减法就是适当为孩子减负,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减掉控制,给孩子做自己的机会
智慧型家长的做法,应该是“尽自己所能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这种支持不是越俎代庖,不是为孩子规划一切,而是以身作则。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那样:“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当家长不再要求孩子“听话”时,意味着孩子有了做他自己的机会。
做出智慧的选择,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的减法是做出智慧的选择。家长要懂得为孩子减去非必要、非紧要的学习负担,为真正重要的内容腾出时间。当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时,他才有机会发展独立的思维;当孩子在课外不再只是埋头于作业,而是有时间和自由探索兴趣时,他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
好的教育应该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发展孩子的长板,让孩子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在教育方面做减法,终极目标就是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在养育孩子方面真正开始做减法时,你会愈发清晰地看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不是控制,而是放手。减法养育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足够大的空间长出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这或许就是养育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