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祭猛将

十三日,官府致祭刘猛将军之辰。游人骈集于吉祥庵。庵中燃铜烛二,大如杯棬 ,半月始灭,俗呼“大蜡烛”。相传神能驱蝗,天旱祷雨辄应,为福畎亩 ,故乡人酬答尤为心愫。前后数日,各乡村民击牲献醴,抬像游街,以赛 猛将之神,谓之“待猛将”。穹窿山一带,农人舁 猛将,奔走如飞,倾跌为乐,不为慢亵,名曰“䞙猛将”。余尝作《神弦曲》云:“扬旌旄,陈卤簿 ,焚旃檀 ,伐鼍鼓。三农竭脂膏,不惜脱布袴。但愿明神喜,生恐明神怒。借问此何神,尔农独畏怖。农云刘猛将,所司非细故。神怒蝗虫飞,神喜甘雨澍 。斯神实有功,田祖同呵护。报赛亦人情,胡为乎中路。灾祥在一心,尔农宁不悟。”

译文 正月十三日,是官府祭祀刘猛将军的日子。游人聚集在吉祥庵。庵中点燃两支有杯口那么粗的铜烛,能持续燃烧十五天才会熄灭,俗称“大蜡烛”。相传神能够驱除蝗虫,在天气干旱的时候,人们向他求雨能够应验,可以保佑庄稼丰收,因此乡民们祭祀报答神明时极为真诚。前前后后祭祀多天,各地乡村的百姓杀牲畜并进献美酒,抬着神像游逛街市,以此来酬报刘猛将军的神恩,称之为“待猛将”。在穹窿山一带,农民用手抬着刘猛将军的塑像,奔跑起来如同飞一般,把跌倒当作乐趣,不觉得这是慢待了将军,称为“䞙猛将”。我曾经作《神弦曲》说:“扬旌旄,陈卤簿,焚旃檀,伐鼍鼓。三农竭脂膏,不惜脱布袴。但愿明神喜,生恐明神怒。借问此何神,尔农独畏怖。农云刘猛将,所司非细故。神怒蝗虫飞,神喜甘雨澍。斯神实有功,田祖同呵护。报赛亦人情,胡为乎中路。灾祥在一心,尔农宁不悟。”

案:《嘉定县志》,“刘猛将”作“刘猛将军”。《旧府志》云:“相传神能驱蝗。”《吴县志》:“景定间,因瓦塔而创。初名扬威侯,加封吉祥王,故庙名吉祥庵。”《怡庵杂录》:“以为宋名将刘武穆锜。”王鏊《姑苏志》及《常熟县志》亦皆以为刘武穆锜,俗称节使永定公刘真君庙。而《姑苏志》又云:“猛将名锐,乃锜之弟,尝为先锋,陷敌前。”及考《宋史·刘锜传》,有侄曰汜,无弟锐之名。朱长孺谓:“古名将往往阖门戮力,子弟之功,归之父兄,姓名隐没,盖多有之。不得以《宋史》不载,遂谓必无其人。且绍兴之年,帝驻平江。锜以江东路副总管提举宿卫亲军,并将解潜、王彦两军,为六军。每军千人,为十二将,扈从赴金陵。安知其弟不以是时立功兹土,没而歆其庙食耶?”冯班《题扬威侯庙》诗注云:“庙祀宋将刘信叔。”信叔似是其字。又《宋史》自有刘锐,端平三年知文州,死元兵难,诏立庙赐谥,疑即此神。然文州今陕西文县,则又与吴地无涉。今俗作刘鞈。鞈字仲偃,宋钦宗时以资政殿学士使金营,不屈死。为神固宜,但又不宜祀于吾地。则以刘武穆锜,或其弟锐为近是。江、震《志》:“元旦,坊巷乡村各为天曹神会,以赛猛将之神,谓神能驱蝗,故奉之。会各杂集老少为隶卒,鸣金击鼓,列队张盖,遍走城市,富家施以钱粟,至二十日或十五日罢。吴人事之甚严,累著灵异。国朝雍正十二年,诏有司,岁冬至后第三戊日及正月十三日致祭。”《府志》载:“刘猛将军庙有五:一在阊门外江村桥西,一在盘门营内,一在横塘,一在洞庭山杨湾。其在中街路宋仙洲巷者,俗称大猛将堂,即吉祥庵也。”吴县旧《志》:“十三日诣吉祥庵,谒刘猛将,燃巨烛如杯棬,至半月始灭。”《类篇》:“ ,走急貌。”丁度《集韵》:“ ,作答切。”音帀。吴语谓急走曰“ ”,读如血音。 OmMI6G2GPbpHtxQDib9xFwdeGBKp6zgG8WMCCC1kE4k8nt00VXmR1cCGioTBEi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