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与人天生便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家庭、环境,也可能源于地域。例如,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存在差异,咸甜豆腐脑、咸甜粽子的争论在互联网随处可见;吃香菜和不吃香菜的人也经常发生“论战”。至于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对同一件事物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产生矛盾时,最好的做法不是一味地压制对方,而是应该采取求同存异的策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巧妙化解矛盾。
大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禹的父亲鲧也曾治理过水患。尧帝时期,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尧下定决心解决水患,便让大家推荐擅长治水的人。人们纷纷推荐颛顼的后裔鲧,尧虽然不信任他,但也只能顺从民意,任命他为崇伯,派他前去治理水患。
鲧采用“堵”的办法来治水,但水势实在太大,远远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在民间传说中,他偷偷拿了天帝的息壤用于治水。《山海经》中记载,息壤是一种可以无限生长的神土。可是,一连治理了九年,水患都没能平息,加上鲧做这件事之前并没有得到天帝的允许,因此天帝一怒之下,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并将息壤收回。后来,鲧的儿子禹继承了治水事业。与鲧不同的是,禹采用疏通的办法,带领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开凿沟渠把淤积的水全都疏通了,让水流到大江大河中,这才终于治好了水患。
除了治水,鲧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个建造城郭的人。《吕氏春秋》中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鲧建城用来保卫首领,造郭用来为人们提供住所,这就是城郭的开始。
鲧在治水上采用“堵”的方式,在治理部落时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建造城郭就是为了保卫首领,防止叛乱。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越防越乱。
后来,禹因为治理水患有功当上了部落首领,他认为鲧用“堵”来治理国家的做法很不妥当,便像治水一样,采用“疏导”的方法来化解矛盾。他拆掉城墙,把护城河全部填平,又把财物散发给百姓,把兵器和盔甲全都摧毁,广施恩德。没过多久就天下太平,各部落的首领都带着珍贵的玉器、丝帛等礼物前来进贡。
在鲧和禹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做事风格。鲧无论在治水还是治国方略上,都采用“堵”的方式。从建城这件事上来看,在国内发生矛盾时,鲧采用的是以强有力的手段进行镇压。这些矛盾就像水一样,而鲧建的城就像水管,水越来越多,水管的容量却十分有限,最后爆发时就是洪水滔天的结局。而禹正好相反,无论治水还是治国,他都采用了疏通的办法,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其实,当我们深入分析鲧、禹二人对待其他部落的不同策略时,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鲧建城来防范其他部落,其背后的想法是:这些人都是贼,都有可能来偷袭我,进攻我,贪图我的财物。其实其他部落根本没有反叛的心思。而禹拆除城墙,焚毁武器,其背后的想法就是:这些人都是我的朋友,我们虽然有矛盾,但都可以解决,我不用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
禹处理问题的方法,王阳明也十分擅长。明正德年间,赣南匪患猖獗,匪徒们啸聚山林,攻城略地,拟官僭号,甚至还有人自立为王。朝廷多次派重兵围剿,可匪徒们对山中地形十分熟悉,又擅长游击战,打得官兵叫苦不迭,全都无功而返。
后来,王阳明临危受命,前往当地剿匪。他敏锐地察觉到,赣南之所以匪患猖獗,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恶人,病根都在“穷”字上。百姓如果安居乐业,谁还愿意当土匪呢?当时,赣南刚刚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大旱,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于是,王阳明便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当地税赋,又采取了很多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的政策。愿意种田的,由政府发放农具和种子;愿意参军的,由政府发放武器装备。只用了两年时间,王阳明就解决了当地数十年的匪患问题。之后,他又在当地劝课农桑,恢复生产,兴建书院,培养学子,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久之,“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
王阳明所采取的策略跟禹类似,也是疏通。试想,如果他也像过去一样,派重兵去山上剿匪,即使他军事才能出众,当时处理了匪患,也并不会解决根本问题,过不了多久,匪徒们一定会重新啸聚山林,为祸一方。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奉命剿匪,这是王阳明和“匪徒”之间的矛盾,乍看起来似乎只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然而,王阳明却另辟蹊径,没有把这些“匪徒”看成自己的敌人,而是在内心深处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把他们当作因为生存难题而走上歪路的百姓,为他们重新做人提供了一条新路。
再换个角度来看,当地百姓成为匪徒四处打劫,更多是为了生活,王阳明做地方官,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目的是相同的。而王阳明所采取的策略,便是一种“求同”。
“堵不如疏”是一种推崇开放性、沟通性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在积极沟通、解决问题时,要给予对方最基本的尊重,只把问题限定在就事论事的范围内。
首先,尊重对方意味着在任何冲突中都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这意味着即使在争论或争执中,我们也应该避免触及对方的隐私和底线,尤其是避免那些可能会伤害对方自尊心和感情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保持自己立场的同时,友好、和平地化解矛盾。
其次,有效的沟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从而找到矛盾双方的共同诉求,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学会让步。在某些情况下,坚持己见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矛盾和伤害。在这种情况下,退一步,给予对方空间,可能是更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