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最常见的为慢性缺氧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甚至发展为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
一、护理评估
1.一般评估 神志,生命体征,饮食、睡眠情况,大小便及皮肤等。
2.专科评估 咳嗽、咳痰情况及是否呼吸困难,发绀情况,还有评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了解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度18~22℃,空气相对湿度50%~60%,病室内避免放置鲜花,禁用蚊香、花露水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
(2)休息和体位:心功能代偿期可适当活动,失代偿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宜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设置床边桌,以便患者伏桌休息,利于心肺功能恢复。
(3)饮食护理:少食多餐,软食为主,减少用餐疲劳。多进食含高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菠菜、蘑菇、木耳、萝卜、香蕉、苹果、橘子等。避免吃含糖高的食物,如白糖、红糖、蜂蜜、甘蔗、大米、面粉、红薯、大枣、甜菜及含糖量高的水果等。如患者出现腹水或水肿、尿量少时,应限制水、钠摄入。
(4)基础护理: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清醒患者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若发生感染可用2%的碳酸氢钠漱口。昏迷患者按常规做口腔护理。
(5)氧疗护理: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流量1~2L/min,浓度25%~29%。
肺心病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的原因:有高碳酸血症的肺心病患者,其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改变的反应性差,其呼吸主要靠低氧血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驱动作用。若吸入高浓度氧,氧分压迅速上升,减轻或消除了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通气必然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反而加重。
(6)有效祛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痰液黏稠者,亦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雾化液中加入抗生素、祛痰药和解痉平喘药,每日2~3次;对意识不清或无力咳痰患者给予电动吸痰,必要时可给予拍背或振动排痰仪,促进排痰。
2.病情观察
(1)观察神志、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节律、呼吸频率、呼吸深浅,以及有无发绀、水肿、尿量等变化。
(2)观察患者痰液的量、颜色、性状。
(3)定期监测血气分析的变化。动脉血气分析的正常值:氧分压80~100mmHg,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
3.用药护理
(1)避免使用镇静药、麻醉药、催眠药,以免抑制呼吸功能和咳嗽反射。
(2)使用利尿药,应以缓慢、小剂量、间歇用药为原则。
(3)使用血管扩张药时,注意观察心率及血压情况。
(4)观察呼吸兴奋药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潮红、出汗、血压升高、心悸等,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并通知医生。
4.加强锻炼 如呼吸肌锻炼、全身锻炼(进行呼吸操和有氧活动)、耐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鼻)。
呼吸肌锻炼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
(1)缩唇呼吸的训练方法: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cm处的白纸为适度。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
(2)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全身放松,闭嘴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
5.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各种心理反应。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对其进行心理沟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三、健康教育
1.戒烟、戒酒。
2.加强饮食营养,以满足机体康复的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耐寒锻炼,根据病情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冬季注意保暖,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止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4.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的方法,当痰多时应尽量咳出,或者采取体位引流等方法协助痰液排出。
5.教导患者呼吸锻炼方法,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