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这个词对HR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这个词很容易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虽然从结果来说,二者都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支撑组织战略落地的作用,但实际上前者是一种思维方式,后者则是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可以说,战略思维是所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精髓和灵魂。尽管每个HR都知道应该有战略思维,可在实践当中,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实际的表现却与战略思维的要求格格不入。
案例回顾
某企业的老板为了让业务赶上“大数据+”的风口,决定在经营班子中增设首席信息官(CIO)的岗位,并且要求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把人招聘到位。CHO迫于压力,赶紧通过猎头先找了一个交差,没想到第一任CIO才干了两个月就走了。CHO因此焦头烂额,生怕被老板责罚,更加着急想引进新人,后来又通过熟人介绍了一个行业的大数据专家,结果那个人没干多久也辞职了。
老板因此很不高兴:“我以几百万元年薪去请的这些技术大咖,背景看着都非常牛,可我给他们交代的任务,他们好像都没听懂,做出来的东西跟我的期望差得很远。短短半年时间,来的两位高管都离开了,业务停滞不前,你们人力资源部到底是怎么招的人?”
案例分析
案例中,CHO更多是从自身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的,在乎招聘的速度,而忽视了招聘的质量。作为一个新设的岗位,具体的职责、任务、目标等应该先梳理清楚,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考虑对候选人的要求。同样是CIO,两家不同企业的要求可能会完全不同。只有力争做到“人岗匹配”,才是负责任的招聘。
据非正式统计,中国民企引进空降高管的失败率超过80%。这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巨大,企业除了要负担高额的薪酬,更麻烦的是伴随新高管的进出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空降的高管想在新企业“活下来、活得好”也并不容易,除了自身的能力水平与企业要求不符,组织内部的诸多因素也容易导致引才失败:新人所承担的任务通常难度更大,否则内部人员就可以解决而没必要引进新人了;新人的做事风格与老团队差异大,很容易产生冲突;新人与老板及核心骨干的关系、信任需要时间建立;老板在招人的时候,通常对新人的期望过高或要求不够清晰;新人的待遇通常远高于老员工,容易引发不满;新人由于自身的职业惯性,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企业的文化与制度,容易与老团队的想法产生矛盾;老团队通常抗拒改变,不希望打破现状等。
本节观点
卓越CHO在招聘时会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会先明确人才画像,另一方面会详细考察候选人的真实情况。当然,因人设岗的情况并不是不存在,但一定是因为人才与企业发展很好契合。另外,招聘后期CHO还会“扶上马送一程”,为候选人融入企业、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否则最后引进的高管出了问题,CHO不仅要重新忙活,而且容易背锅。
案例回顾
某企业在考核方面存在严重的大锅饭现象,为此,老板以重金邀请A担任CHO。A入职以后不负众望,主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绩效管理制度改革,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企业当年的业绩也突飞猛进。
新的绩效管理制度实施几年后,逐步暴露出考核指标太僵硬、考核程序太复杂等问题,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负面反馈不断增多。不少人提出应当尽快修订制度,但A却不以为然,表示当初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修改太频繁会影响制度的权威性。
案例分析
案例中,刚开始绩效管理制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是大锅饭问题,只要相对公平,效果就会比较显著。但时间长了,一方面,这种公平感会逐渐减弱,甚至会产生新的不公平感,从而需要用更精确的绩效评价体系来维持;另一方面,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是相生相克的关系,必要的程序是结果的保障,但太注重程序又会影响结果。更何况一时的成功不代表永久的成功。再好的制度,随着适用环境和对象的改变,如果一成不变的话,最后肯定要出问题。就好像再能干的人,如果转换了赛道或者离开原有的平台,未必能继续保持优秀一样。A作为企业的CHO,沉迷于过去的光环,用过时的制度去管理企业,无异于刻舟求剑。殊不知,所有的人和事都一样,过去行现在不一定行。
本节观点
卓越CHO在绩效管理上会做到与时俱进,确保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绩效管理制度处于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而且绩效管理本身是个大的系统,包括考核的方法、指标、流程、结果及反馈、运用等,核心是促进绩效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与此同时,制度创新本身也可以激发创新,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创新能力。所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制度设计者,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融入日常管理活动。
案例回顾
某制造企业其中一个分厂的工人甲因为违规吸烟引发火灾,好在他奋不顾身、处置及时得当,虽然自己受伤了,但让企业免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新任CHO刚刚上任,又知道老板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为了强化大家的安全意识,决定借机好好做做文章。在他的强烈建议下,最终企业对甲的“救火”行为予以重奖。
其实企业一直有明确的禁烟规定,只不过甲烟瘾很大,而他在分厂的资历较老,所以平时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CHO本意是通过奖励甲让大家更重视安全生产,避免事故的发生,结果私下里员工们却调侃“老烟枪烧了工厂反而得了大奖”。以至于后续事故率不降反升,甚至发生了一些低级的安全事故。
案例分析
案例中,CHO促成企业奖励甲“救火”有功,但忽略了甲其实是事故的元凶,如果甲没有违规吸烟,就不会发生火灾。对员工的奖励会产生正强化的效果,从而增加该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奖励补救行为并非企业本意,杜绝危险行为才是。CHO主导的奖励,让这家企业掉入了迈克尔·拉伯夫(Michael Leboeuf)所说的陷阱:奖励错误的行为,而忽视或惩罚正确的行为。我们希望得到A,却不经意地奖励B,最终还在困惑为什么会得到B。当你跳出一个“坑”的时候,或许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另一个“坑”。
本节观点
卓越CHO必定会坚持赏罚分明的基本原则,小到个案处理,大到制度设计都是如此。通常在具体使用时,他们还会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关于赏,因为奖励的资源有限,务必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且员工往往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有时候雨露均沾也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关于罚,需要考虑“法不责众”,所以往往“枪打出头鸟、杀鸡儆猴”即可,否则打击面太大最后受影响的还是企业;三是赏罚要及时,而且赏的持续时间可以久一点,但罚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案例回顾
某知名企业是一家从西北偏远小镇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管理层一半以上是老板的亲戚朋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后来集团总部搬到了北京。老板一直认为老部下追随自己多年、知根知底,更加忠诚可靠,所以即使总部搬到了北京,大部分集团总部的人依然来自西北老家。
结果在这样一个不太市场化,员工裙带关系比较强的企业里,CHO又很教条地认为,一个中层或高层管理者表现的好坏,一定要综合考虑业绩、能力、同事评价多方面的因素。在他主导制定的中高层管理者个人绩效考核方案中,除了KPI的得分,360度考核的结果也占50%的权重。这样的设计直接导致外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即便KPI得分很高,但因为是新人,360度考核得分低,结果年度绩效总评分比较靠后,所以待不了多久就辞职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360度绩效考核法,是通过被考核者工作的上下级、上下游来进行综合考核的,侧重于定性考核,定量的业绩考核较少,而该企业又属于家族企业氛围浓厚、员工关系错综复杂的企业,所以在这样的企业中用360度考核,新员工或者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的员工就很吃亏,很容易造成考核结果是片面反馈。一个不合理的评价体系被过分依赖,结果必定会失去公平。实践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明确为什么考核、考核哪些人、考核结果如何运用、过往考核存在的问题、考核的时间要求或其他约束条件等的基础之上,再决定采用什么样的个人绩效评价体系,而且关注考核方法与考核指标的结合,会使考核更加科学全面。
本节观点
卓越CHO在绩效考核上会因地制宜地选择评价方法。他们相信没有完美的方法,只有恰当的选择。首先,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适用的前提,如果土壤不对,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绩效评价理论上可以更精确,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必须考虑方案选择的投入产出,如果花的代价、精力太大,评价的准确性只是提高了一点,显然是不值当的;最后,绩效评价是一个考评者与被考评者,以及相关方互动沟通的过程,而评价结果又与员工的薪酬、晋升息息相关,所以一旦沟通不好极易引发冲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程沟通比具体方法的选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