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如何培养战略思维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适应性的行为;管理意味着采取行动促成希望实现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主动地思考,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可见,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对于HR,乃至所有管理者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越是高级别的管理者,越需要具备这种思维方式。

1.全面学习企业战略

关于企业战略我们常常要面对几个残酷的现实:很多企业并没有明确而清晰的战略,以至于同一家企业的高管们各自的理解也不一致;企业战略快速变化和调整,让员工身心俱疲;企业战略只在少数人的脑子里,而且是纸上谈兵;企业战略虚无缥缈难以落地,说的和干的是两张皮。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追寻企业战略的一些踪迹,尤其是如果脱离了企业战略,战略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熟悉战略背景

了解企业战略制定的背景非常重要,因为不放到当时的情景之下,我们往往很难理解战略为什么是这样的。比如,战略是在什么样的内外部环境下被提出来的?哪些因素、哪些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某世界500强央企让很多新员工非常困惑,这么一家体量巨大和影响力广泛的集团企业,为什么在战略上属于极端的风险厌恶型?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家企业曾经因为粗放管理濒临破产。

熟悉战略目标

某投资企业看好出行行业,打算筹建一家大型租车企业。刚开始的时候,股东方的期待特别高,希望第一年要在十个城市同步推开,并用三年的时间,依托自有能力发展到百万辆车规模。后来经过筹备组的详细论证,发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所在的集团偏投资型,实体产业的运营经验和人才储备非常有限。于是,将目标调整为第一年先从某个中心城市试点,扎实打磨运营体系,三年力争车辆规模超过十万辆。1个城市还是10个城市,10万辆或100万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有着巨大的差别。

熟悉战略路径

方向定了,目标定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其实差异也很大。比如,某知名的第三方物业企业计划在五年内完成上市。摆在面前的至少有三条路:锤炼品质稳扎稳打,拓宽合作渠道小步快跑,依托资本快速整合并购做大规模。不同的路径之下,人力资源策略的匹配就非常重要了。从核心人才的需求来看,锤炼品质的路径注重运营人才,拓展渠道的路径注重市场人才,并购整合的路径注重投融资人才。

熟悉战略准备

从推动和保障战略实现的角度看,企业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基础条件;从战略执行的角度看,企业做了哪些动作,进入了哪个阶段。前者关注实体方面,后者关注程序方面,核心是找出战略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比如,某公考培训机构确立了聚焦省内高校渠道,打造“就业+公考”差异化服务的战略,那CHO就要考虑,一方面要支撑新的差异化服务,企业在“就业+”方面有什么资源和人才储备,在公考辅导方面有什么特点,现有的渠道资源的黏性和要求如何;另一方面,差异化的服务是处于产品打磨期,还是到了市场推广期。

2.贴近最核心的决策者

首先要搞清楚企业由哪个人或者哪些人说了算。这些能够掌控企业大方向的人,他们的想法往往就是战略的雏形或者内核。这些人可能是企业的董事长、总裁、CEO,也可能是企业的领导班子,或者是控股股东的代表等。

“听得懂”

听懂话是基础,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般都有个磨合的过程。俗话说“听话听音”,字面意思不难懂,关键是要透过表面理解领导的真实意图。有的领导很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习惯于不把话说得太透彻、太直白,讲究点到为止;还有的领导喜欢夸大其词,特别是在数字的使用上水分很大。某企业CHO就抱怨自家老板,说前段时间讨论要开展某项新业务的时候,老板明确提出要做到全国前三,结果他认真地照着这个目标做了方案,报给老板的时候却被各种刁难。后来老板身边的人善意提醒他,“做到前三”的目标老板只是说说而已,不要太当真,等到让老板掏钱的时候才能看出老板的真实想法。

“踩得准”

作为核心决策者,领导往往工作头绪多,要明白领导关注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事项,理解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其对待解决问题的优先级排序。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形成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几年前有个朋友被选中要去给一位大领导做秘书,他很开心也特别忐忑,不知道怎么才能当好秘书。后来有人给他支招:“永远想到领导下一步要去干啥!”朋友听完如获至宝,上岗以后照此执行,果然深得领导喜欢。

“跟得上”

熟悉领导的决策风格和工作风格,才能更好地跟上领导的节奏。有的老板更看重大方向,也愿意相信CHO是人力资源专家,给予其更大的施展空间。而有的老板掌控欲比较强,尤其是觉得人事问题很敏感,要一切尽在自己掌握才行。碰到这样的老板,就要习惯于在接受他的指令时,搞清楚背景,问清楚要求,这样不管情况如何变化,都不会犯大的错误。

“达得到”

尽可能接近领导的视野,习惯于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考虑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并不断提升自身和团队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当然,这就需要深度了解自己的领导,包括他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行为方式及性格特征,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弥补领导在人力资源具体问题上经验的不足,把领导的决策变成正确的决策,确保工作成果符合甚至超出领导的预期。

3.抓住关键人和关键事

虽然说所有的员工都是企业的财富,每一个问题都应当解决好,但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先抓住关键人才、抓好关键事项,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谁是关键人才

对于谁是关键人才,需要摒弃两个偏见。

第一,谁的级别高,谁更关键。有一位CHO基于对企业的深入了解,跟董事长促膝长谈时很尖锐地指出:“当初那些陪着您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们,现在个个身居高位,都是集团的高管或者子公司的负责人,他们因为不与时俱进,现在恰恰成了企业发展最大的阻力。您的很多战略决策和改革部署都非常好,最后之所以没能很好地推行下去,最重要的原因是老兄弟们思想跟不上,有的甚至害怕新的改革会威胁自己的安全。而集团绝大多数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们大多敢想敢干,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战略的理解也更到位,所以他们其实是更关键的人。”

第二,关键人才一定是创利多的。按照二八原则,创造80%价值的20%的员工毫无疑问是关键人才,他们往往是企业的核心骨干,不仅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色,而且在组织变革和危机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绩效和贡献远远超过了其他员工。企业应当重视这些员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培训、激励和发展机会,以保留和发掘他们的潜力。然而,企业里最稀缺、力量最薄弱的那部分员工也应当纳入关键人才的范畴。因为他们可能代表着新的转型方向,或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风险点。

什么是关键事项

在经营方面,每个企业都会有主营业务,不过主营业务不一定就是关键事项。比如,尽管某企业的主营业务当下是收入贡献的大户,但利润比较薄、竞争比较激烈、进入的门槛也比较低,而在孵化中的新业务恰恰是更关键、更需要投入精力的。在管理方面,任务也有轻重缓急。比如,对一个新上任的CHO来说,下面“三把火”通常是最关键的:(1)灭火,排除重大风险隐患,避免受到牵连,被一票否决;(2)立威,哪怕是搞面子工程或者在必要的时候给人下马威,核心是树立自己在人力资源专业事务中的权威,否则后面的工作不好开展;(3)改革,思考如何系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保障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靠专业创造价值、赢得尊重。

4.顺应行业趋势和规律

在大趋势面前,人的能动性很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看清形势、顺势而为。基本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必须遵循。

尊重行业的内在规律

虽然跨行业更容易产生颠覆性创新,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律。有时候一些潜在的行规不会被明说,在业内人士的眼里却是常识。比如,有一家教培机构的创始人是名校博士,很有情怀,也非常理想化,他创办机构的初衷是看到了行业的很多乱象,认为现在的产品都是在人为制造焦虑,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所以这位创始人一厢情愿地输出所谓“良心内容”,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学员,运行半年后发现收效甚微。经过同行指点之后他才发现,潜在的学员对所谓“良心内容”的辨别能力差,加上对新机构缺乏信任往往不愿意尝试,所以他创办的机构招生一直不好。

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柯达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首台数码相机,但高层出于对其传统胶卷业务的保护和对新技术潜在风险的顾虑,没有及时推动数码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柯达对于影像市场数码化的反应慢了好几拍,结果把本来属于自己的技术优势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本质上就是从更宏观、更动态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的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调整人才结构,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潜后备员工,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坚守HR的基本规律

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部署往往源于老板,听老板的通常来说没错,但不能太绝对。一方面,老板有时候很善变,容易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为了抓住机会容易做一些短视决策;另一方面,老板不是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在相关问题的判断上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针对一些很具体的事务,所以CHO在工作中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所做的决策不仅应该服从老板给出的具体指令,还应该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对战略负责才能真正赢得尊重,等老板反应过来才知道是真的好,否则委曲求全容易被老板秋后算账。

5.避免终极目标的冲突

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最后容易陷到具体的问题、低级的目标里。所以我们既要低头看路,也要抬头看天,永远心怀终极目标,关注大是大非。

不违背高层次的目标

每一个方案都包含想要直接实现的目的和更高层次的目标,但所要实现的直接目的不能与更高层次的目标发生冲突,并且应该是有助于达成更高层次的目标才行。比如,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直接目的是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分析,更高层次的目标是通过公平考核激励员工、促进其绩效提升。因此如果在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员工普遍对方案表示不满,尽管最后能够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考核也是不可取的。

系统考虑决策的影响

从全局的角度通盘考虑,是战略思维的内在要求。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负责人,经常性地从以下三个角度评估决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本身就是在训练自己的战略思维:(1)对其他HR模块和其他管理职能的影响;(2)对业务甚至企业整体经营的影响;(3)对员工心理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与战略要求进行对比

战略要求相对来说比较宏观,与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但进行重大的人力资源决策必须思考是否与战略要求一致,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发挥战略支撑的作用。比如,招聘一名职级较低的普通员工,很难用战略要求进行评估;但如果是招聘一名高管或者技术领军人,肯定就有战略性的影响了,起码需要考虑候选人是否认同企业的战略。

战略告诉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7qVWKkwVq7eAgR8g982TGIpCPMoXEex/UqsaDpZHRF942HCs0Ls5wGnZPGgiqI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