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类能否消除战争和犯罪?

由于社会文明的包装,人的天然本性,并不显而易见。只有在特定的几种情况下,才会暴露。

第一,成年之前。初生婴儿会哭闹,4岁以前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年龄越大的越有教养,年龄越小的越不懂事。上海话中小孩叫作“小人”,有些小孩子就是小人,长大了有一部分人成为君子。青少年容易犯罪,因为他们基本具有了成年人的体力,却没有成年人的文明。

第二,匿名。网络暴力就是证明。

第三,位高权重。对他人有绝对的主宰权。

第四,醉酒。酒后容易寻衅滋事甚至犯罪。

第五,极度自信到得意忘形。

第六,疲惫虚弱。这时候特别容易暴躁。

但是人性也有好的一面,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利他的行为表现。所谓利他,动物行为学给出的定义是:损己利人。真正的利他并不求回报,但是人们在助人的时候,大脑负责奖赏的中枢被激活,所以人们自我感觉良好。换言之,助人为乐是人神经系统的特性。

同理心也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普遍存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让心理学家振奋,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同理心是人类先天具备的本性,另一些人认为,一个人或动物个体只有经历过相似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另一个个体的体验产生同理心。我个人相信后一种观点,但我必须承认,善是可以实现的。

有心理学家拿猴子做实验,发现猴子也有利他的行为。两只属于命运共同体的猴子,一只猴子可以通过操控杠杆获得香蕉,但每次按压杠杆都会给隔壁猴子带来电击。这只猴子就忍着饥饿,不按杠杆,直到几天后它实在忍不住了为止。还有一个实验,给两组猴子以不公平的待遇,一组给好吃的,另一组给不好吃的。结果,拿到好吃的的那一组猴子,会把好吃的分给另一组猴子。

很多社会心理学实验似乎都在说明人性本恶,例如,经典却备受挑战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旁观者冷漠实验,以及因匿名而导致的网络暴力现象。也有一些社会心理学实验似乎说明人类越思考越自私,研究发现,快速决策促成合作,慢速决策导致自私 。成年人的行为是天性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实很难把人的劣行归因于人的本性。反倒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动物行为学研究、人类学研究,以及儿童心理学研究更能够揭示人的本性。

变态心理学让我最震惊的是,个别人居然对动物、衣服,甚至尸体产生性的兴趣。这瞬间将我推向性恶论而远离性善论。

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是本能的。

毕生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尔(Jane Goodall)说:“我没有想到它们如此残暴。我曾经以为战争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现在我终于认识到,人类阴暗、邪恶的本性早已从灵长类祖先那里传承而深植于我们的基因。”是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明了黑猩猩的残暴。黑猩猩的部落一般以三五十个为规模,雄性黑猩猩组队巡视领地边界,如果发现其他部落的黑猩猩落单或者数量少,它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折磨、杀死、吃掉敌人。它们专门攻击对方的脸和睾丸。黑猩猩真的很“黑”!我们的基因跟所有猿类的都很接近,跟黑猩猩最近。所以,有人把人类叫作第三种黑猩猩 。当然,人类也有像倭黑猩猩的地方,例如,人类和倭黑猩猩一样热衷于性行为。

黑猩猩族群之间的战争往往以一个族群消灭另一个族群而告终。胜者杀光败者中的雄性和幼仔,把雌性占为己有。以人类目前掌握的动物行为学知识来看,种族屠杀行为只存在于三个物种:人类、黑猩猩及狼。

虽然我们跟黑猩猩在本性上接近,但是我们知道自己的本性,有对社会进行设计的能力,并试图用道德和法律严加控制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按照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说法,人类近年来发起的战争和造成的伤亡比以往少了。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姑且不说,即便如此,人类的暴行依旧时有表现。

很多学者,例如,威廉·鲁宾斯坦(William Robinson)持这样的观点:和平是一种非常态,战争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麦克斯·罗斯(Max Roser),联合开展了“我们的世界数据”(Our World in Data)项目,统计了从1500年到2015年间,每个四分之一世纪(25年)大国之间开战的年份占比。好消息是:战争频率明显下降了。我个人认为,造成战争减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文明的进步,二是核武器使国家之间产生忌惮。

这个数据不包括1500年之前的英法百年战争。文明的进步使得国家之间很难再发动那种劳民伤财、荼毒生灵的战争了。

地球上已知的同种相食的物种有1500多种。人类学研究可以确认,我们的祖先也是食人族,现今仍然有食人部落存在。人类食人有时是偶然的,因为饥饿;有时是一种仪式。

人性在儿童身上的体现比在成人身上更加突出。儿童世界就像丛林一样:弱肉强食。儿童的残暴体现为对动物的虐杀和对同伴的虐待。青少年群体中的欺凌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在同伴之间,亲生的兄弟姐妹之间发生欺凌的频率也相当高。美国的调查显示,在家庭暴力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发生率是夫妻之间的四到五倍。

儿童的攻击性是天生的,而非后天习得的。蒙特利尔大学儿科、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理查德·特伦布莱(Richard Tremblay)20多年来跟踪研究了35000名加拿大儿童,从5个月跟踪到20多岁,寻找人类攻击性的根源。他对于那种儿童和青少年受不良媒体影响而变得暴力的说法嗤之以鼻。他认为,儿童的攻击性是天性。他说:“电视没有出现之前,青少年就很暴力。”理查德·特伦布莱的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儿童的暴力行为在他们18个月时达到顶峰。在2岁到5岁之间,儿童开始学着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欲求,因而攻击性开始降低。

小孩子是小人儿,也是小人(相对于君子的小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人类天生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是后天习得的。在我看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这一人类本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高度。人因畏惧而乖巧,人因强大而暴虐。处于人类权力金字塔顶尖的人,权力越大,越容易滥用权力,这充分暴露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和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道德推理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儿童看来,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对自己不利的就是坏的。做了坏事,尝到甜头又不被抓到,就是好事;做了坏事,被抓到,受了惩罚,就是坏事。善恶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认知的发展让儿童先学会撒谎,后学会诚实。研究发现,儿童在6个月大,还没开始说话时就开始撒谎。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撒谎的水平越来越高。 例如,婴儿用假哭和假笑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善恶的定义不容易下,但是,对别人好是善,对别人残暴是恶,以自我为中心更接近恶而非善,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从这个定义出发,儿童是藏在天使外壳里面的魔鬼。

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埃米尔·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认为,犯罪是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他的“正常犯罪”理论指出,犯罪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正常运作的一部分,无法完全消除。

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与心理学家理查德·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在1985年出版的《犯罪与人性:犯罪原因的权威研究》引发激烈的争论。两位作者的观点是:虽然社会因素会影响犯罪率,但是引发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基因和生物学属性中的攻击性。

心理学家大卫·巴斯(David Buss)认为,杀戮是人性的底色,是几千年来人类为繁殖进行激烈竞争的产物。他研究了5000个美国人,其中375人是杀人犯。他发现91%的男性和84%的女性幻想过杀人,这些幻想往往非常具体。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实施他们所幻想的杀人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怕被抓到并被关进监狱。中国及东亚国家的犯罪率非常低。犯罪率特别高的地区是南美洲和非洲。但是人性都是大同小异的。

假设性结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性,总而言之,恶多于善。法家以人性本恶为前提,儒家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从结果看,法家的依法治国远比儒家的以德治国更有效。 /E2Ro2VH/03PsAs8YHU11d9PAe2bSLRhM5XpmpO9XsSKeDez+9S+H4XffXaFZs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