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由意志的第一个障碍:生理脆弱

第一点,我要说的是,人的体能很弱。

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可是权力不代表体力。有个国君居然淹死在厕所,他就是春秋时代的晋景公。《左传》记载:晋景公“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充分展示了古汉语简洁的特点。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无论怎么复杂,都可以并入两类:阴谋论和体能论。自杀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普通人也不会选择投粪池自尽,何况是一国之君。他杀则有可能。我们姑且相信《左传》,先排除阴谋论,然后就剩下体能论了:人的体能很弱。晋景公当时突发心脏病,或者真的就是淹死在厕所了。无论他是病死的还是淹死的,我只感到人的体能的确很弱。

纵观动物界,我们发现人类可能是地球上体能最弱的动物之一。先说奔跑吧,论速度,我们的速度几乎是哺乳动物里面垫底的水平。你看熊,笨笨的样子,但是我们跑不过熊。我们甚至跑不过猪。猪跑起来的平均速度略高于人类。我们只能跑得过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如老鼠、松鼠等。

再看看我们跳跃的能力。我们跳不了多高。跟身高相比,我们跳跃的高度还不如老鼠。飞人乔丹跳起来可以悬空一两秒,这已经是人类的极限了。世界最高跳高纪录是2.45米。这个纪录的创造者是古巴人哈维尔·索托马约尔(Javier Sotomayor),他的身高是1.94米,这个纪录比他自己的身高多出约26%。一般人顶多跳到自己身高的高度。

人类短跑不行,弹跳不行,人类最厉害的运动能力是长跑。远古人类想吃肉怎么办?进行长跑,追猪和追羊,追到它们跑不动为止。这是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和丹尼斯·布兰布尔(Dennis Bramble)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身体结构有很多适合长跑的地方,其中遍布全身的汗腺在动物界绝无仅有。高度发达的汗腺让人类充分散热不至于体温过高,这样人类就可以一直跑下去。有研究者将猎豹放在跑步机上,发现只要猎豹的体温升到40度,猎豹就躺倒,不跑了。

跑是不是一种本能?我认为,对人类以外的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是的。对人类来说,我不敢肯定。就说跑步这项运动吧,很多教练和专家都在教人们正确的跑步姿势。天哪!在没有教练和专家的动物世界,动物们怎么活?你见过不会正确奔跑的健康的猫吗?很多人因为跑步姿势不对,而越跑越不健康。而跑步姿势正确的专家,其跑步的结果又如何呢?

20世纪80年代,跑步畅销书《跑步全书》的作者詹姆斯·菲克斯(James Fixx),大力宣扬跑步能治疗心脏病。结果他52岁时死于跑步中心脏病猝发。他父亲就是因心脏病死的,好多病都遗传。

论战斗力,一只成年黑猩猩的平均身高只有1.2米,平均体重在80到120斤之间,我估计其战斗力抵得上几个成年男人。20世纪20年代,生物学家约翰·鲍曼(John Bauman)测量过,其号称黑猩猩胳膊拽东西的力量是人类的4到8倍。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是黑猩猩的力量是人的2倍。吃素的大猩猩的战斗力比杂食黑猩猩的战斗力大多了,但是它偶尔会被花豹吃掉。在地球上,人类凭脑力可以所向披靡,但是凭体力却打不过太多动物。

据《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介绍,灵长类研究者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认为,野生的黑猩猩其实惧怕人类,因为它们不了解人类。但是被人类饲养的黑猩猩了解人类,它们知道人类比它们弱很多,所以,不时会出现黑猩猩袭击人类的报道。黑猩猩一般会从笼子里袭击笼子外面的人,咬断他们的手指。很多研究黑猩猩的学者失去了手指。

人类直立行走是个了不得的事,据说这样的姿势解放了双手,让双手变得更灵活,同时刺激了大脑的进化。直立行走的代价不菲,颈椎腰椎表示很无奈。人类从年轻的时候开始颈椎就不好了,其他动物的颈椎保护得比较好,可能是因为其他动物的脊柱是横着的,人类的脊柱是竖着的。还有关节,其他动物的体重分布在四肢上,人类的体重都压在了两条腿上。

根据瑞典著名脊椎专家阿尔夫·纳彻姆森(Alf Nachemson)的研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如果以站立为100的话,那么在仰卧姿势时其后力只有25。图中,从左到右的姿势分别是:仰卧、侧卧、站立、站立前倾、站立前倾提重物、正坐、随意坐、坐提重物。所以,人体很脆弱,没事儿最好躺在床上,两眼看着天花板,思考问题。

人类各种姿势对椎间盘压力的对比

根据治疗师的说法,持续做提重和扭腰动作的人,基本上其腰背都会受到损伤,后果非常严重。我目睹过很多身强体壮的男人在干活儿的时候只敢搬很轻的物体,可以肯定,体力劳动伤身体。

我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运动伤身。我本人及身边运动达人的经历,可以作为运动伤身的证据。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运动有害,但是他们假定那是运动方式不当的结果。而我认为,无论运动方式是否得当,运动在本质上都会伤身。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运动具有反复使用个别肌肉、骨骼、关节和器官的本质特征。第二,哪怕借助最先进的仪器,我们也很难判断运动多少是恰当的、运动多少是过量的。运动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绝大多数运动项目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急伤或慢性伤,或者诱发疾病。

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理论上,适当运动是有好处的。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适当。内行人会教我们在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拉伸活动,以防止肌肉、关节和韧带损伤。跑步机也会根据年龄建议我们把心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但这些并不能确保我们可以避免运动带来的伤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的大脑与身体之间的沟通并不通畅。当身体向大脑发出抗议的信号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记住:人体的所有零件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心脏能跳动多少次,关节能转动多少次,牙齿能咀嚼多少次,可能都是有上限的。运动健身,往往超出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量,因而可能弊大于利。当然,这是少数派的意见,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数据不如支持相反观点的研究数据多。

基于我们对人体脆弱的认识不足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运动健身的作用被夸大。关于运动健身对健康的负面作用的文献非常有限,而且局限在运动过度和短期负面作用上,对于运动健身的长期负面作用研究很少。专家的意见往往是,运动所带来的伤害是由运动的方式不当和运动过量所造成的,或者因为健身项目与个人身体素质不匹配,给人体带来伤害。而很少有人全面否定运动健身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也许,人类的设计寿命不长,如果是二三十年的话,那么,一个四五十岁的人等于一辆应该报废的车,一个七八十岁的人被各种病缠身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如果人类的设计寿命是100岁,那么可以说人体的各个部件都没能完好地陪伴人体走过生命周期。如果人类的设计寿命真的只有二三十年,那么人类就是一个一次性用品而非耐用品。如果人类的设计寿命真的长达100岁,那么人体的耐用性极低。人体只在生命周期的很短的一个时间段之内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待修状态,这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总之,人类的体能很弱,但是人类的身体绝非一无是处。我们有三大法宝:手、汗腺和长寿。

人类的手的灵活程度,在演奏乐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汤米·艾曼纽(Tommy Emmanuel)是个典型代表。他一个人持一把吉他在演奏,如果你不看只听,你会觉得你听到的是一个乐队在演奏。

第二点,我要说的是,人类的智力局限。

人类的大脑发达。大脑可不是一个节能的器官,它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其消耗的能量却占了20%。人脑有一道“防火墙”:血脑屏障。“脑子进水”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脑子越用越灵,经常用脑有可能延年益寿。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预期寿命越长。这背后的因果关系还是个谜。

因为人类拥有可傲视其他动物的大脑,人类才好意思自称“万物之灵”。不过,如果不跟其他动物比,而是跟想象中的外星人比,或者跟大自然给人的挑战比,那么人类的智力极其有限。

人类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如果老师只用一种表达方式讲述一个话题,那么同学的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互联网时代,此现象更加恶化。

再说人类的记忆力: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关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了神秘数字7,说的是:人的短时记忆只能记住7加减2个(即5到9个)左右的基本单位。如果不经常在脑子里复述,就会瞬间遗忘。有研究 貌似颠覆了这个结论:神秘数字不是7,而是4,4加减1(即3到5个)。

人类的长时记忆比较稳固,但是会无意识地被加工,甚至扭曲。所以在法庭上,人证不如物证,一是因为人有可能故意作伪证,二是因为人的记忆靠不住。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大概知道他老人家在笑什么。

科学和技术的确强大到可以用来提升人类的幸福感,却没有强大到可以认识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在牛顿之前,人类不知道万有引力;在爱因斯坦之前,人类不知道宇宙居然可以“无中生有”。从《无中生有的宇宙》 [3] 中我了解到,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否认了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我的感悟是,也许人类感受不到的那些才更重要。

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逐渐克服愚昧的历史。镭饮(Radithor)是一种在20世纪初卖得很贵的放射性“健康”饮料,主要成分是镭,广告宣传能治很多疾病,甚至能延年益寿。这种具有核辐射的东西危害巨大,可是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化学家,镭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不仅不知道它只有危害,而且还觉得它可能对身体有益。最惨的受害者之一是美国创二代埃本·拜尔斯(Eben Byers),此人很有运动天赋,高尔夫球打得非常好,受过很好的教育,于耶鲁大学毕业。他有一次坐火车摔了一下,一个哈佛大学辍学的江湖医生建议他饮用镭饮,他就喝上瘾了。在不断的自我心理暗示下,他觉得在喝了镭饮之后,身体健康有了改善的迹象,于是开始安利别人喝。很快,他放射性中毒严重,于1932年去世,享年51岁。

镭饮

听完镭饮的历史之后,你还敢不敢相信科学家背书的健康食品?

科学不是真理,而是探求真理的系统方法。所以不可迷信科学。然而,科技的发展的确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我宁可做当代的普通人,而不做古代帝王,原因很简单:古代帝王牙疼了只能忍着,天热了只能让人扇扇子,避暑可以,行路难。我们的舒适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好奇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人类不仅去了月球,而且把探测仪器送上了火星。然而科技的无力感依然明显。科学无法彻底解释宇宙和生命,这让很多哲人陷入不可知论。

现代医学的确成就斐然。有三件事让现代人很幸福。第一,医学可以急救,只要及时抢救,就可能挽救生命。第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病痛在一日之间就可以消除。例如蛀牙(龋齿),去看一两次牙医就解决了。虽然不能完好如初,但是牙在修复后用起来几乎跟原来一样。第三,医疗检验。及早发现的疾病更容易治疗。但是大部分疾病,现代医学既不知道病因,又不知道疗法。阿尔茨海默病就是一例。医生们只能看着患者逐渐失去记忆,失去理性。狂犬病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只要发病,百分之百致死,比艾滋病还要厉害。有些人得狂犬病,只是因为被疯狗(狂犬病毒携带者)舔了一下。有大量疾病,医生也无能为力。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无能为力特别明显。每一次自然灾害,似乎都是在提醒人类:要低调,低调!美国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这也是美国人喜欢拍灾难片的原因。2017年末美国加州发生山火,美国人救不了,还是下了场雨扑灭的。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日本的科技可谓发达,智慧勤奋的日本人有能力建核电站,却无力确保安全。

善于长跑的人类,为了走得更远和更快,先是骑马,然后发明了各种四个轮子的车,后来发明了飞机,比任何鸟类都更善于飞行。对比过去骑马时代的交通,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过去书生进京赶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我们可以坐飞机出差旅行,也可以在网上周游世界,与世界对话。可是坐飞机出行还要看老天的脸色。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人类情感脆弱。

人毕竟是一种动物,我先讲两个经典的关于动物心理承受能力的实验。第一个实验的成果是一个概念,叫作“实验性神经症(Experimental Neurosis)”。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狗,得神经症的原因很现实:世界是紊乱的。对于巴甫洛夫的狗来说,在铃声响起来的100次中,有50次是好吃的骨头,有50次是可怕的电击,而且每一次伴随铃声而来的是骨头还是电击,完全随机。于是狗就抓狂了,狂吠不止。巴甫洛夫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正常的环境是有秩序的,所以,狗在正常的环境里面不会得神经症。

巴甫洛夫和他的团队,以及一只可怜的狗

当我们面对世界且无法理解、不知道该如何反应的时候,我们也会得神经症。我们所处的世界与巴甫洛夫的狗面对的实验条件有些类似,正如这几年存在的一个说法,叫作VUCA(Volatility多变,Uncertainty不确定,Complexity复杂,Ambiguity模糊)。

第二个实验的成果是另一个概念,叫作“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幸福心理学中的贡献巨大,我在书中会再次提到他。他的实验是这样做的,实验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安排三组狗,第一组狗放在架子上固定一会儿放了,第二组狗和第三组狗,每两只一对儿,就像两匹马拉车一样处于共轭状态,一只狗被电击,另一只狗也会被电击,它俩是命运共同体。在第二组中,其中一只狗可以通过按压杠杆来停止两只狗所遭受的电击,而在第三组中的狗则没有这种通过按压杠杆停止电击的装置。下半场:三组狗都是一样的条件,笼子里有两个分区,被电击的狗可以跳到另一个分区从而避免电击。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狗很快学会了逃避电击,第三组的狗则哀号不动。实验者赶都赶不走,诱惑也诱惑不动,看到别的狗的示范,第三组的狗也无动于衷。这种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实验者把狗拽过来至少两次,第三组的狗才学会逃避电击。

人类也会遇到与这种动物实验类似的场景。有些事情,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做到;有些痛苦,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避免,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抑郁。

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的情感更加脆弱。其他动物的脆弱来自现实,人类的脆弱不仅来自现实,还来自想象。这一点,在失恋中非常明显。我在下一章会详细讲到失恋。我只想提一句,心理学家乔丹·彼德森(Jordann Peterson)被认为是极其智慧之人,他对采访他的人透露了他情感脆弱的一面。他说,他本来是可以在哈佛大学拿到终身教职的,却因为当时无法专注于工作而错失良机。他的职业是临床心理学,他的工作是帮人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可是当他自己遇到情绪问题,有时也无法从中解脱。

杞人忧天,代表一类人。这类人烦恼的原因,只是想多了。

鉴于人类脆弱的身心,相应地有两种特性:懒惰和懦弱,与人性本弱配套。 35iHukxoXVm1eYgL2DtU8l7InwnzW8YWjp0fvB7SSCxtAfyOfUQFNt2DCfw+B9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