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既然已知每个孩子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倾向,那么家长和教育者的任务应调整为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最起码让它朝着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它朝着神经症和情绪混乱的方向堕落。

要区分有用的优越感和无用的优越感并不容易。怎么做到这一点儿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考虑这种优越感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所有的成就和有价值的事情,最终都应造福社会。如果我们回想那些崇高的伟大事迹,会发现它们不仅仅对做出贡献的人有益,而且对整个社会有益。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发展这种社会情感,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那些无法理解这一点的孩子最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而他们追求的优越感也将毫无意义。

当然,至于什么是对社会有用的,什么是对社会无用的,还存在着分歧。不过,我们能确定的是,可以通过结果来判断一件事的好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特定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它是否对社会有益。那么,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需要把时间和效果等因素考虑在内,然后判断某一行为是否符合现实逻辑,而后判断它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事物的普遍结构可以作为判断行为价值的标准,行为结果究竟与价值标准相一致还是相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呈现出来。所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遇见复杂的价值判断,至于社会运动、政治变革等,只有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才能得出结论,因此这里依然存在争议。然而,无论是在集体生活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最终都会表明某些行为的效用和价值性。从科学的角度,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下某种论断,说某事对所有人绝对有益,哪怕它是有关生命的绝对真理,因为有关生命的问题也受到地球、宇宙和人际关系逻辑的制约。这种制约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数学题,我们可能无法解答,但答案就隐藏在其中,我们只能根据题中已有的数据来判断解决方案是否正确。遗憾的是,判断解决方案的时机并不是随时的,以至于一些错误根本来不及纠正。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从逻辑和客观的角度审视他的生活结构,那么即使他的行为模式很难实现连贯和一致,他也觉察不到。因此,一旦生活出现了问题,他只会惊慌失措,而不会直面问题,因为他认为问题来源于他选错了道路。同样,对于孩子来说,一旦误入歧途,他们也不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学会将生命中的各种事件连贯起来进行反思,而不是将其孤立起来。任何事件都是在整个生活背景下发生的,要想解释一件事,就需要联系之前发生的一切相关事件。孩子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误入歧途。

正确地追求优越感和错误地追求优越感,一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讨论这种差异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与一般理论相矛盾的行为类型——懒惰。

懒惰似乎与我们所秉持的“所有儿童天生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的理论相悖,我们责备孩子懒惰,多半是在责备他不具备追求优越感的野心和抱负。但是,如果仔细审视这类孩子,会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懒惰的孩子同样具有优势,至少他不会将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负担。而且人们对懒惰的孩子也较为宽容,允许他不必做太多的事情。懒惰的孩子不争不抢,始终秉持一种懒散、懈怠的态度。他的懒惰,也使他能一直得到父母的关注。有多少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跻身人前,就有多少孩子为了博得他人的关注而偷懒了。

当然,单从这一点看,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孩子如此懒惰。一些孩子表现得懒惰,是为了缓解他的处境,如他可以把自己的无能和失败统统归咎于懒惰。这样一来,就很少有人指责他们无能,而是会说:“他就是太懒了,否则干什么不能成功呢?”孩子于是找到了安慰自己的理由,认为只要稍微勤奋一点儿,便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当然,这种解释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心理安慰。这种解释不但适用于儿童,同样也适用于成年人,因为它的确能平息一定的挫败感。当这样的孩子真要去做些什么时,但凡取得些成绩就显得格外耀眼。因为这一点点的成功与他们长久以来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因此获得了赞扬;反观那些一直积极进取的孩子,明明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却很少获得他人的认可。

现在,我们不难从懒惰中发现一种不为人知的“小手段”。懒惰的孩子为自己拉起一条安全网,哪怕他在上面走钢丝也不怕,即便掉下去,摔得也轻。因为人们对懒惰的孩子往往存在更大的宽容心,而对其他孩子则较为严苛。对于孩子来说,被人贴上“懒惰”的标签,要比贴上“无能”的标签好得多。总之,懒惰掩盖了孩子的自卑,但也阻碍了孩子去直面问题。

我们当前的教育方法,恰好迎合了懒惰孩子的愿望,你越是骂他懒惰,越是合他的意,即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且将能力不足的问题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对他施加惩罚也是如此,所以期望通过惩罚来惩治懒惰孩子的老师到最后会发现,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让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勤奋。

即使事情发生转变了,那也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当一位和颜悦色、能理解孩子、能与孩子认真交谈并给予孩子勇气的老师取代了之前那位严厉的老师时,孩子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这种转变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如有的孩子在其他学校成绩较差,但转学后,表现得异常勤奋,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有些孩子会用不同的方法逃避学习任务,如假装生病;也有些孩子考试时会特别紧张,以此希望得到特殊对待;还有些孩子经常哭闹,这是他们为了得到优待而采取的方式。

在班级里,一些有明显语言障碍的孩子会受到特别关照,如口吃的孩子。和孩子相处时间长的人会发现,很多孩子开始说话时会有轻微的口吃问题。我们知道,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那些有社交意识、想要和同伴建立联系的孩子,会比那些回避他人的孩子更快更早地学会说话。对那些被溺爱的孩子来说,说话成了多余的行为,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愿望就已经被猜到和实现了(当然这对有听障和视障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

孩子到了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父母便开始担心他是不是听力有问题,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孩子的听力相当好,于是排除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假设。最终,父母发现孩子实际上处在一个说话十分多余的环境中。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怎么会有说话的冲动呢?于是,这样的孩子必然要比别人晚学会说话。语言体现了孩子追求优越感的方向,他需要说话来表达他的追求,如满足他的日常所需,或给家人带来欢笑。如果孩子既不能通过语言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也不能给家人带来欢笑,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孩子的语言发展出现了问题。

除了口吃,孩子还会陷入其他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很难发出“r”和“s”等音。不过,这种语言障碍可以得到矫正,但问题是一些人长大后依然口齿不清。

大多数孩子的口吃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只有少数孩子需要接受专业的矫治。这里有个13岁男孩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矫治的过程。男孩6岁时开始接受医生的矫治,但一年下来毫无进展,于是便停止了治疗。第二年,男孩没有接受治疗。第三年,男孩换了一位医生,但依然没有成功。第四年,男孩没有接受治疗。第五年,男孩继续接受治疗,但在治疗的前两个月里,他的口吃问题反而更严重了。后来,家长将他送到一家专门矫正语言障碍的机构,两个月后,男孩不再口吃。可是,仅仅过去6个月,男孩的口吃问题复发了。接着,男孩又在一位语言矫治医生的帮助下矫治了8个月,结果口吃的情况更严重了。后来,男孩再次换了一位医生,但矫治又一次失败。在那年的暑期里,男孩的口吃情况突然有所改善,但随着假期结束再次复发了。

我们来看医生对男孩实施的矫治手段,包括大声朗读、降低语速、大量练习等。男孩的口吃情况有时会得到改善,但过不了多久会复发。后来,我们知道,这个男孩并没有器官缺陷,但他在幼年时曾从二楼摔下来过,导致脑震荡。

男孩的老师在与他接触一年后,对他的评价是“有礼貌、勤奋,爱脸红,易怒”。男孩总是学不好法语和地理,在考试时会十分紧张。老师还观察到他特别喜欢体操和其他运动项目,还对一些技术工作有兴趣。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看不出男孩具有领导气质。他与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偶尔会和弟弟吵架。他习惯用左手,一年前右脸曾患过面瘫。

再看他的家庭环境,他的父亲是一位生意人,脾气暴躁。因为口吃的问题,他经常受到父亲的严厉责骂,但这个男孩更害怕母亲。家里有一位家庭教师,这让他很少能离开家,因此他向往自由。他还有一个弟弟,常常因为母亲偏爱弟弟而感到不公。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不妨得出以下判断:男孩易脸红说明他害怕社交,有轻微的社交障碍,也可以说是口吃带来的一种表现。口吃已经深入他的大脑系统中了,即使是他喜欢的老师也无法矫正他口吃的毛病,因为他从根本上就拒绝矫正。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男孩口吃的根源并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他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方式,其中敏感、易怒是主要因素。口吃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孩子,反而佐证了他追求优越感的渴望。性格软弱的人往往就是如此。他只和年幼的弟弟争吵,表明了他对自己家庭地位的灰心;他在考试前异常紧张,表明他的压力很大,担心自己不会成功、不如他人。强烈的自卑感让他在追求优越感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男孩认为比起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更让他有挫败感。在家里,弟弟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于是他很喜欢待在学校。男孩幼年时从楼上摔下来的受伤经历不可能是导致他口吃的原因,但他的确因为那件事受到了惊吓,而变得胆小怕事。年幼的弟弟恐怕才是造成他口吃的主要原因,他因为弟弟的存在而备受冷落,被家庭排挤到了边缘地位。

还有个小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男孩到8岁才停止尿床。尿床问题通常发生在被宠爱后又被忽视的孩子身上。孩子尿床,表明即使在夜间,他也在努力寻求母亲的关注。尿床是一个信号,表明这个孩子感受到被忽视的痛苦。通过鼓励和教导他学会独立,口吃问题是可以改善的。我们可以尝试给他一些简单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增强他的自信心。男孩承认因弟弟而感到不开心,所以我们必须让他明白,嫉妒会让他误入歧途。

关于口吃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比如,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口吃者会有何表现呢?有的口吃者在生气时,语言表达会变得十分流利;也有口吃者在背诵和恋爱时会一改常态,变成口齿伶俐的人。这些事实表明,口吃的根源在于口吃者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孩子在与人建立联系时或通过语言表达自己时,突然产生的对抗情绪往往会引发口吃。

如果孩子在学说话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问题,那么家长不会对其有过多的关注,但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了呢?他一定会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所有人会为这个孩子操心,他自己也会十分在意自己的语言问题。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达。这种刻意控制本应自动运行的功能往往会造成功能受限,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梅林克的童话故事《癞蛤蟆的逃脱》来说明。癞蛤蟆遇到一只千足虫,便立刻对它拥有的力量进行了赞美:“请问,您走路的时候最先迈出哪条腿呢?又是以怎样的顺序安排剩下的999条腿的呢?”千足虫从此开始留意腿的运动,并试图控制它们,结果发现它竟然一条腿也动弹不得了。

从大方向来说,对我们的生活进程加以控制十分有必要,但如果把这种控制延伸至每一个细节则是有害的。只有让我们的身体自如地运作,我们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众所周知,口吃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定影响,而家庭对口吃孩子的额外同情和关注并不利于他的成长,但一些人还是一味地找借口推脱责任,而不是去改变现状。这种现象体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结果就是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对未来越来越没信心。孩子会越来越依赖人,并学会用劣势赢得优势地位。

巴尔扎克的一个故事就能证明了这一点。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商人在交易中都想占上风,于是在他们讨价还价时,其中一个商人突然口吃起来,另一个商人惊讶地发现,那人因为口吃赢得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于是他迅速寻找反击方法,那就是假装自己听不清。口吃者再次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好好说话,让对方能听清。结果,双方谁也没能讨到便宜,于是偃旗息鼓。

尽管口吃的孩子有时会利用口吃争取更多的时间,但我们不能因此苛待他们,而应该温柔地鼓励他们,从而增加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矫正他们的口吃。 Uygrl9aXp0EPhBCqBWettDSZK/dY4mm2dNbOlBizt3ekjYeXcxM5sWXjprAzZh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