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写在前面的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教育无外乎两点,即自我认知和来自理性的指导。其实,这两点同样适用于儿童教育,只不过儿童尚未发展成熟,更需要外界给予正确的指导,当然,成年人也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这种指导了。或者,你想要让儿童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成长,那他们估计得花费两万年的时间,且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正常的现代成年人的文明标准。显然,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所以成年人必然要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理性指导。

不过,问题来了,成年人自己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无知。成年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也就是说,成年人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已经够困难了,而现在还要求他们用正确的认知去了解儿童、指导儿童,这无异于难上加难。

个体心理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学问,除此之外,它还有助于成年人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个体心理学将理论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集中研究人格的统一性,研究其为了发展和表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掌握科学知识本身就意味着掌握了实践生活的智慧,因为这种知识能让人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拥有这种知识的人,无论他是心理学家还是父母、朋友,都能立刻明白应该如何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指导人格发展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体心理学的方法和主要内容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本就由人格的统一性所驱使和引导,人类的行为本就能反映人类内在的心理活动。该导言部分会将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全面提炼出来,后续章节将详细地引申这里提到的问题,再加以探讨。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即人类的心灵从未停止过追求进步的想法。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不断地努力发展、完善和超越自己,这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它无时无刻不存在。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追求的形成,正反映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它们必将贯穿我们一生,体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所有具体行为中。它们甚至主宰着我们的思维,因为我们的思维并不是单纯客观地去思考,而是围绕我们所树立的生活目标、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来思考。

人格的统一性隐藏于个体的生命生活中。个体既代表了人格的统一,又代表了其对这种统一的塑造。因此,一个人既可以是画作,也可以是创作这幅画作的艺术家。虽然他创作了自己的人格,但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技艺并不那么娴熟,对自己的灵魂和身体也没有全面、透彻的认知,他只不过是一个软弱的、极易犯错的、不完美的人。

在考虑人格的构建时,需要注意一种普遍存在的缺陷,即人格的统一性、特定风格和目标并非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人们对一个事实的看法,永远不等同于事实本身,正因为如此,生活在同一现实世界中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塑造自己,这些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不够合理。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将个体本身的错误和失败考虑在内,尤其要考虑早期童年时期所做的错误判断,因为这些错误的认知会主导我们后续生活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临床案例:一位52岁的女士总是刻意贬低比她年长的女性。后来通过她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们得知她有一个姐姐,她姐姐总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而她总感觉自己被轻视,因此恼羞成怒。用个体心理学的纵向观察来看,不难发现,这位女士从生命的起初到现在,一直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和相同的心理动态。也就是说,她一直害怕被轻视,并且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更招人喜欢,内心就会愤愤不平。既然已知这个事实,那么就算对这位女士的生活或她特定的人格统一体一无所知,仍然可以洞察她的心理特征。这时,心理学家需要化身为小说家,按照一条明确的主线构建起一个人的人格,并且从一言一行、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方面保障其人格的统一性。优秀的心理学家在掌握了带有个性特征的“生命线”时,就仿佛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未卜先知的能力,即能够预测到这位女士在特定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行为。

努力奋斗或设立目标,是构建个体人格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前提建立在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的基础上,那就是自卑感。儿童天生具有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的存在,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让他们去开动脑筋试着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或者通过改善自身处境来降低自卑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改善自身处境降低自卑感的行为,就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关于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它可能大大增加了犯错的概率。自卑感可能会激发人们想要实现客观成就的愿望,也可能导致人们做出纯粹的心理调整,以扩大自身与客观现实之间的鸿沟。或者说,如果自卑感太过强烈,那么就不得不激发心理补偿机制这种唯一能够克服自卑的方式,但这或许对改善实际情况毫无意义,只能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求罢了。

有三类儿童的性格明显展现出补偿性特质:第一类是先天虚弱或有生理缺陷的儿童;第二类是从小受到严厉对待,缺乏家庭关爱的儿童;第三类是被溺爱的儿童。

我们可以认为,这三类儿童代表了三种基本的成长处境类型,以方便理解和研究儿童的发展。并非每个儿童先天就有生理缺陷,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儿童表现出了与这类儿童,尤其是先天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儿童相同的心理特征。至于被溺爱和缺爱的儿童,几乎或多或少具有第一类儿童的心理特征,或者兼具两类或以上的心理特征。

以上三类儿童无一例外地都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或不满足感,并表现出一种超越自身力量的、追求优越感的欲望。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同属人类生活的两个不同阶段,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很难断定究竟过于自卑还是过于追求优越感更具危害性,因为它们总是按照一定波动一起出现。在儿童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情形是,过于自卑往往引发过度的欲望,从而产生过大的不满足感。而这种由失衡的欲望所滋生的不满足感不会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与儿童的性格特征和个人品行扭曲在一起,刺激着儿童的整个生长周期,让他变得过于敏感,总是提防着自己免于被伤害或被轻视。

这类案例在个体心理学的书籍中屡见不鲜。这种性格的儿童在这种处境下,大多成长为埋没潜能、“神经兮兮”或性格古怪的人。当这类人的性格发展到极端时,就会变得只考虑自己,丝毫不顾及他人,最终发展成不负责任的人,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类人无论是在道德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成了绝对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某些人为了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会为自己构建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他们终日沉溺于幻想,以期获得心理上的平静。他们在想象中构建出虚幻的现实,从而达到现实与心灵的和解。

因此,心理学家和父母需要时刻观察儿童的社会情感情况,因为它是儿童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扰乱社会情感发展的因素,都将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情感就像一张晴雨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判断儿童是否得到健康发展的标准。

观察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时的反应,是了解其社会情感发展状况的最好办法。进入学校对孩子来说是早期的一个严峻考验。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因此对进入学校的态度,会显示出孩子是否已经做好面对新情况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是否已经做好去结识新朋友的准备。

在一些成年人的记忆里,学校时光就像一场噩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学校生活。当然,如果学校管理得当,通常会弥补儿童在早期教育中的缺失。理想的学校不仅应传道授业,还应教会孩子认识生活并学会生活的艺术,以及充当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

在等待理想学校出现的同时,我们可以着手处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如果家长没有很好地教育儿童如何与他人交往,那么儿童在进入学校后就容易被孤立,情况严重的,甚至会被贴上“怪胎”的标签,而这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孤僻倾向。结果就是,他们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最终变成问题儿童。这时,人们常常将这个问题归咎于学校,但事实上,学校顶多算作一面镜子,只是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映射出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被定义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是否能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改善?遗憾的是,这在个体心理学中并没有定论。个体心理学只能证明,当一个孩子一入学就遭遇挫折时,这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不是学习上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问题,说明他已经不再自信,开始沮丧,甚至开始逃避正常的任务和努力途径,并试着寻找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这是一条不必获得社会认可的道路,他只需要得到自己的认可,并以此获取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这条道路对失去信心的人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它能快速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他只需要摒弃社会和道德赋予的责任感,打破游戏规则就能轻松成功,这要比走那条社会认可的道路轻松得多。然而,走在这条轻松获得优越感的道路上,无论他外在表现得多么英勇无畏,其实内心充满了软弱和虚无。这种类型的人只会做万无一失的事,以确保展现出自己的优越感。

这就像很多犯罪分子,尽管表面看起来有一种不计后果的无畏感,但其实内心脆弱无比,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表面上越勇敢的儿童越暴露出其内心的懦弱。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有的成年也是如此)总是借助其他物体才能站直身体。如果靠传统的教育方法纠正儿童,如警告孩子“不要依靠其他东西”,那么,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问题是孩子总是需要借助其他物体的支持才有自信或胆量。传统教育方法只是家长通过奖惩的手段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但孩子内心深处渴望获得巨大支持的这一潜在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好的教育者往往能看到深层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解决潜在问题。

通常,我们可以透过某种迹象,解读儿童特有的心理素质。例如,有的儿童特别依赖某物,那么我们便可以看出他具有焦虑、依赖等心理特征。如果将他与其他类似案例对比,那么我们便可以重构这一类型的性格特征,从而得出这个孩子是被溺爱的孩子的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儿童的性格特征——缺乏爱的儿童。这类儿童的特征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在童年时期受到过苛待,由此性格中发展出了坚韧、嫉妒、仇恨的一面,这让他们无法忍受看到别人享受幸福。当然,嫉妒不仅体现在穷凶极恶的人身上,正常人也有。当他们作为家长时,不允许孩子比他们小时候更幸福;当他们作为与儿童没有血缘关系的监护人时,也是如此。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教育并非出于恶意,而恰恰反映了教育者在童年时遭受过严苛的对待。长大后,他们继续编织出各种理由来粉饰这种教育,如“玉不琢不成器”等。同时,这种家长总会拿出百般理由和案例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但这种教育模式注定是无效的,更不具备说服力,它只会让孩子疏远与他们的距离。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探索各种症状并将其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系统,由此揭示个体所隐藏的心理过程。在实践中,当我们通过这个系统审视每个要点时,实际上就是在观察个体完整个性的一部分。当每个要点都显示出一致性时,结果才是令人满意的。可以说,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强调的是,推测的方法和概念体系不能生搬硬套地应用于每个研究个体上。在所有调查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本身。我们绝不能仅通过一两个例子就草率地得出某种结论,必须尽可能地寻找所有可能作为支撑的论点。只有当假设得到证实,且在他的行为中的其他方面也能找到执拗和信心缺失时,我们才能确定他的整体性格中包含这两个方面。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研究对象应当不了解自己的行为表达方式,没有办法隐藏真实的自我。一个人的个性往往可以隐藏在他的语言中,但可以通过行为显露出来,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来了解他的个性。有时候,他并不是在刻意隐瞒自己,而是因为在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中间本就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能填补这条鸿沟的,只有一个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旁观者——可以是心理学家,也可以是父母或老师。这个旁观者应该学会根据客观事实来解读一个人的性格,因为客观事实往往能真实地表现研究对象的个人追求,哪怕研究对象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没有什么比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更能揭示真正自我的了,这三个问题是关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了,它涉及社会关系问题。社会关系表现为某一项具体任务,那就是如何结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地相处。个体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个体的答案是什么?当个体的回答是无论是朋友还是社交都对他无关紧要时,那么他的真实答案就是冷漠。而我们可以从这种冷漠中推断出他的个性倾向和构成。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不是说结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就是全部的社会关系了,它还包括关系中所存在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如友情、真诚、忠诚、志同道合的情谊等。研究对象所做出的关于社会关系的回答,往往也能揭示出他对这些抽象观念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涉及对生命的看法,即个体想要怎样度过一生,或者说个体想要在社会分工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价值等。如果说社会问题是由多个“我-你”的关系组成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人-世界”这种基本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可以把全人类当成一个整体的“人”,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必须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他想从世界中得到什么?现在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因为这并不是单方面或私人的事务,而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事务。这是一个双边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并非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由个人意志单独决定的,还与客观现实有关。因此,研究对象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得出答案的方式,往往就揭示了他的性格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第三个问题涉及人类有两种性别这一客观事实。因此,这个问题依然无关乎私人的、主观的事情,而是与内在客观逻辑有关。个体怎样看待异性和与异性的关系?这不是典型的私人观念,而是要全面慎重地考虑与异性关系的所有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无法正确对待和处理婚恋问题,就代表这个人在人格上存在缺陷。此外,错误地解决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应该从人格缺陷的角度予以解释。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个体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发现他在生活中的总体风格和特定目标。当然,人都有特定目标,有了特定目标才有生活指向,我们才能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观察他的行为模式。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并变成对生活有价值的人,那么他一定会在解决所有问题时显现出积极、有建设性的一面。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必然能收获幸福感、价值感和力量感。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指向生活中私人的一面和无用的一面,那么他将发现他连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会获得解决问题后随之而来的喜悦。

个体心理学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是正确的,因为社会生活中的三大基本问题是密切联系且会引发各种特定任务的,而这些任务通常需要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的支持才能成功完成。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学习观察、倾听、交流等技能,这些技能在与家人、朋友、老师等的互动中不断提升。这些任务将贯穿个体的一生,离开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个体注定会失败。

每次偏离社会标准都是对正确的背离,会导致与客观法则和客观现实的冲突。这种偏离会让人感到自身缺乏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强烈的报复心理,最终违背潜意识中坚守的社会理想。

个体心理学认为,可以用社会意识来监测和评估孩子的生活方式。因为一旦孩子面临生活问题,就像他正面临一场考试一样,从他的表现就能轻易看出他是否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换言之,这场考试将展示出他是否具有社会情感,是否有勇气、理解力以及建设性的目标。接着,我们要找出儿童迎难而上的方式、自卑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强度。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渗透、不可分割,而且这个统一体直到显露出弊端并得到重建前几乎是坚不可摧的。 Uygrl9aXp0EPhBCqBWettDSZK/dY4mm2dNbOlBizt3ekjYeXcxM5sWXjprAzZh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