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1888年,阿德勒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于1895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眼科医师,后转向精神病学,成为弗洛伊德的忠实追随者,并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阿德勒因不满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开始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于是,他自立门户,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性本能和个体潜意识,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更偏重家庭内部关系,看重现实生活对个体的影响,强调人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矫正,所以被认为更具有实用价值。事实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面对的就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围绕自身的问题尚且纠缠不清,更无暇关注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了,这使得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逐渐盖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加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教育的作用,一时间,阿德勒写的《阿德勒正面管教心理学》声名大噪,影响至今。
首先,本书肯定了人格的整体统一性,即对问题儿童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承认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阿德勒承认,人类行为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任何细小的问题都需要放在整个大环境中去剖析和挖掘。其次,本书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孩子也一样,但通常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做出的努力既笨拙又无力,于是行为表现得荒诞无稽,且孩子的渴望越急切,行为上就会错得越离谱,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孩子确立目标往往是为了追求优越感,这涉及人性共有的“自卑情结”。如果孩子的目标错了,追求的方向也就错了,行为更是错上加错,归根结底,一个“误入歧途”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丧失了自信心。
挖掘问题根源是为了解决问题。阿德勒认为,要想解决儿童的种种不良行为,必须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也就是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真诚地为社会和集体服务的责任感。同时,阿德勒指出,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大多认识不到这一层,或者他们因为太忙,没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社会技能,只一味责备、惩罚孩子。而正面管教是通过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来帮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出误区。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秉持尊重原著的精神,力求准确地传达阿德勒的观点和意图。希望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重新看待儿童问题,深究每一个不良行为背后的根源,从而积极干预、正确引导,帮助广大儿童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杨景林 杨中杰 严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