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丰子恺(1898—1975)是现代艺术大师,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早年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长期在艺术教育领域耕耘,同时从事漫画和文学创作,晚年致力于文学翻译以及力所能及的散文创作,在美术教育、漫画创作、文学创作、翻译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散文创作和漫画创作,是丰子恺一生的最爱,成就和影响最大。

丰子恺散文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人生的感悟、艺术的感悟和生活的感悟。他的代表作《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缘缘堂续笔》等以及他在教学过程中创作的大量音乐散文,构成丰子恺散文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丰子恺散文与人生、与生活切近,直抵人们心灵的主要特色。

读丰子恺的散文,感觉他是在给我们讲人生故事,故事讲完,散文也就读完。他的散文,是故事精彩、充满哲理的散文;他的故事,大多数是人生小故事。他讲人生故事,不讲这个人从小到老的人生全过程,而是截取人生某一段,用深入浅出的笔调,用自己的语言,讲人生故事。所以,丰子恺用散文写人生故事,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总是让读者有所启迪,读有所得,或会心一笑,或深有同感,或恍然大悟。到了丰子恺的笔下,人世间的故事,鸡毛蒜皮,悲欢离合,或者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人间细事,也生动活泼,是非善恶,一目了然,教人向善向上,充满人间的情味。

因此,丰子恺的散文,经历近一个世纪,依然让人喜欢,喜欢他的散文中蕴含的人间情味和生活哲理,喜欢他的眼光,喜欢他的笔调,喜欢他不徐不疾的句式。所以,丰子恺的散文,是永远受人喜欢的,丰子恺散文一经出版长销不衰的事实,就是明证。

丰子恺最早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1月,这是丰子恺第一次出版散文集,但是,这不是丰子恺的处女作,此时的丰子恺已经是一位著作丰硕的漫画家和翻译家。据不完全统计,到1930年底,丰子恺已经出版23本书,包括漫画集和翻译作品集,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应该是丰子恺出版的第24本书。这薄薄的一本《缘缘堂随笔》,20篇散文,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读者注意,文学史家陈子展说:“这部随笔虽只有20篇,然而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用他清隽之笔,写他童年的愉快,中年的怅触;写他和乐的家庭,以及他的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尤其是显示了他在生活上所具的思想情趣之重要部分——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宗教观。”这位与丰子恺同年的湖南人,确实独具慧眼,他以同龄人的眼光,看到了丰子恺散文随笔的情趣和不朽。

1934年8月,丰子恺的第二部散文集《随笔二十篇》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也是20篇散文。以丰子恺当时的创作热情来说,并不算是高产,但是这些散文都是丰子恺关于在生活中独特感受的心血之作,也都是精品佳作。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风格,很有些受叶圣陶、俞平伯、朱自清等朋友的影响。苏雪林说:“丰氏乃叶绍钧之友,与俞、朱大约也相识。其作风虽不能强说与俞平伯一路,但趣味则相似。所谓趣味即周作人之‘隐逸风’及俞平伯‘明末名士的情调’,我们又不妨合此二人者以日本夏目漱石的东方人‘有余裕’‘非迫切人生’‘低徊趣味’来解释。”苏雪林说得有点拗口,其实就是说,丰子恺的散文风格,和俞平伯、朱自清他们是同一路的。郁达夫当年读了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以后,将《渐》《秋》《给我的孩子们》《梦痕》《新年》选编进《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郁达夫充分肯定丰子恺的散文,认为丰子恺“浙西人的细腻深沉的风致,在他的散文里处处可以体会得出”。此时丰子恺的漫画已经在国内大为流行,深受人们喜欢,所以郁达夫还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还认为丰子恺的散文“富有哲学味”,这是比较早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丰子恺散文的作家之一,而且在同时代人中,郁达夫对丰子恺散文的评价,应该是最为中肯和深刻的。

此后,丰子恺以“缘缘堂随笔”的品牌,继续他的散文创作,包括《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散文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和漫画创作并重,写出了《两个“?”》《西湖春游》《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等散文精品,这些散文,有思想,有文采,有趣味,有立场,是对人世间的缘分深度思考之后的自然流露,所以同样深得读者喜爱。

至于丰子恺散文中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和他大量的儿童题材的漫画一样,也都是他作品中的精品。所以,无论我们春夏秋冬什么时候读丰子恺作品,无论年轻年老哪个年龄段读丰子恺散文,都能读到抵达读者灵魂深处的感觉,享受丰子恺散文滋养人生心灵的正能量,滋养人间真善美的喜悦。

丰子恺是中国最了解儿童心理的作家之一,所以他笔下有关儿童少年的散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之一。这些儿童题材的散文,是丰子恺自己直接观察之后下笔的,让儿童的感受进入自己的作品,儿童情感世界的一枝一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丰子恺看来都是一种天性,一种未经人情世故雕琢的率真。在丰子恺的眼睛里,儿童是可以向你“肺肝相示”的人,所以在他的散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他笔下的那些儿童少年都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无论是《给我的孩子们》《蝌蚪》《儿戏》中的儿童,还是《送考》《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的少年,丰子恺在散文里营造了一个真实而纯洁的人世间,写出了一个小孩大世界!丰子恺说过,“年纪越小,他的世界越大”。他是将儿童当作“神明”“星辰”“艺术”一样来崇拜的,所以他笔下的有关儿童的散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能够熠熠生辉,趣味盎然,切入当代人的心灵,引起阅读共鸣。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

丰子恺有关谈艺术的散文,包括谈鉴赏的,谈音乐的,谈漫画的,谈艺术与人生的、艺术与生活的,谈日本艺术的,等等,在丰子恺散文创作中,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散文精品。

大凡读过丰子恺的谈艺术的散文,都感觉他那种对艺术的钟情——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那种深入浅出的流畅表达,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阅读享受!他的《艺术漫谈》《艺术趣味》等谈艺术的散文集中,每一篇都是有生活、有哲理、有历史、有故事,让人读来趣味无穷,仿佛就是在听丰先生给我们讲古今中外的艺术。他娓娓道来,把漫画、音乐、美术等门类的艺术之美,讲得妙趣横生,常常让人听得豁然开朗。当时有人认为:“凡是读过丰子恺先生文章的人,谁都喜欢他那亲切、柔和、隽永、富有诗意的语调,和那趣味的结构。他的小品文如此,他的艺术理论文字也是如此。”丰子恺谈艺术的散文,如此集中,如此面广量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找不出第二个的。谈艺术的散文是丰子恺艺术宝库里的独特存在,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开卷有益。

丰子恺的漫画已经是家喻户晓,而丰子恺的散文和他的漫画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有时候简直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当漫画笔有尽而意无穷时,他就漫画未尽的故事,写成洋洋洒洒的散文;当散文创作里的画面感强烈浮上脑际,一幅趣味盎然的漫画,就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因此,看丰子恺的漫画,同样感觉他在给我们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某个动人瞬间,定格在纸上,就是一幅丰子恺的漫画。而丰子恺的散文,甚至一篇散文的题目,就是一幅漫画;一幅漫画,又成为一篇妙趣横生的散文。如《车厢社会》里,不少散文、漫画同题,漫画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散文洋洋洒洒,细致妙趣。丰子恺的漫画是他散文的凝练瞬间,丰子恺的散文是他漫画的家园,漫画以外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都洋溢在散文不同层面的字里行间,让人读同题散文时,能够咀嚼出同题漫画的生活风韵和余香。《野外理发处》《三娘娘》《鼓乐》《穷小孩的跷跷板》等等同题散文和漫画,都有生活的情味和丰子恺的思想。

所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创作蜚声文坛时,就有人评论:“我们看他的漫画,既无一般画家通弊,而又通俗近情,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在他的画里都有鲜明的意识和表现。读他的散文,又是一幅畅谈人生态度的图画,清新秀丽,引导人生趋于美化,于前者具异曲同工之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有研究者认为:“子恺先生写文章,能以诗人的敏感、画家的匠心来观察事物,选择题材;以佛家的慧眼、医家的解剖来透视现实,分析万象。由浅入深,小中见大,引申扩展,触类旁通,以求于一粒微尘中显现大千世界,是他的写作目的。”这从写作手法来分析丰子恺的散文,同样也是十分中肯的。

至于那些音乐散文,同样是丰子恺文学宝库里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离开了有关音乐的散文,丰子恺的文学宝库里就会缺少一种情趣,缺少一种思想和艺术力量。因为这类散文,是他美学思想的一部分,是最能够直接反映丰子恺高尚思想情操的散文。

丰子恺在音乐艺术散文中,总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介绍和创作的,他说过:“艺术对于人心都有很大的感化力。音乐为最微妙而神秘的艺术。故其对于人生的潜移默化之力也最大。对于个人,音乐好像益友而兼良师;对于团体生活,音乐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向导者。”他的音乐散文,有声有色,趣味盎然,让人在他的笔下,和他一起品赏,一起听他讲音乐故事,随着他的介绍,曲径通幽,走进音乐的殿堂,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的人生境界。李斯特夜收徒弟的故事,让我们为李斯特宽广的胸怀所感动;仙人吹魔笛,虽然是神话传说,而且有些惊心动魄,但是我们看到了音乐的正义力量。这些因为音乐带来的故事,让喜欢音乐的人们充满了自信。“乐以教和”,音乐,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艺术之一!

丰子恺说过:“给我以舒展感情生活的机会的,只有艺术。而艺术中最流动的、活泼的音乐,给我们精神上的慰安尤大。”“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精神,不良的音乐可以伤害人心。”丰子恺还说:“因为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失了童心的世间,诈伪险恶的社会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连影踪也不会留存的。”“爱国歌可使万民慷慨激昂,军歌可使三军勇往直前,追悼歌可使大众感慨流泪,便是音乐的神秘的支配力的显示。……音乐能使大众的心一致和洽。”所以,丰子恺的音乐散文将永远与和平和幸福相伴。

在丰子恺的音乐散文里,我们不仅了解了音乐知识、音乐的力量,而且可以看到一个对音乐充满感情的艺术大师的形象。他对音乐的热爱,到了视音乐为生命的程度。丰子恺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在故乡石门湾度过的,是听着石门湾的民间音乐长大的,石门湾里阿庆的二胡悠扬的调子,是少年丰子恺最陶醉的精神享受;石门湾西溪小学是丰子恺音乐启蒙的地方,金可铸先生的音乐课,让丰子恺记住一辈子;小学毕业,丰子恺在“浙一师”李叔同先生教导下学习音乐,从此,丰子恺的人生和音乐进入一个难分难舍的状态。后来,到日本“游学”,丰子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音乐,每天拉琴,以至于他的手指“皮开肉绽”。音乐,最终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研究丰子恺的这些音乐散文,感觉现代中国还没有一个散文家,能够将音乐和文学、音乐和人生如此充满深情地融会贯通在一起,读丰子恺的音乐散文,既让我们感觉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也享受他的文学散文的精彩!

丰子恺的散文,是现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从《缘缘堂随笔》出版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他的那些向善向上向美的散文,滋润过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丰子恺先生对人世间的这些精神贡献,将永远载入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史的史册。

钟桂松、杨子耘
2023年6月,杭州 NrQht6ku44n1T/0fnvSYzOwc5LIZIwTeH39S8r68JnPiQawV3HpsV9ElxnaRip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