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德国炮兵首次开始从100多千米以外的地方炮击敌人,当时法英空军成功终结了德军的空袭。德国参谋部选择了另一种方法,即用炮弹袭击距离前线不少于110千米的法国首都。
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没有人测试过。德国炮兵也是偶然发现了这种方法。他们用大口径火炮在高仰角射击时,突然发现,射程不是20千米,而是达到了40千米。事实证明,以很高的初始速度陡然向上发射的炮弹到达了空气阻力很小的高空稀薄大气层;在这种阻力较弱的环境中,炮弹飞行了很大段的距离,然后陡然落向地面。图29清楚地展示了炮弹飞行路径在改变仰角时的巨大差异。
图29 炮弹的射程随着超远程大炮倾斜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角度1的情况下,炮弹落在 P 点上,在角度2的情况下落在 P 1 上,在角度3的情况下,炮弹的射程立即增加了许多倍,因为炮弹已经飞入稀薄的大气层
这个发现奠定了德国设计用于从115千米的距离轰炸巴黎的超远程火炮的基础。1918年夏天德国成功制造了这种火炮,并向巴黎发射了300多枚炮弹。
图30 德国超远程大炮外观
后来人们对这门火炮的了解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巨大的钢管,长34米,直径整整1米,后膛壁厚40厘米,这门火炮重达750吨。它的炮弹有120千克重,长1米,直径21厘米。炮弹中可以装入150千克火药;发射时会产生5000个大气压的压力,并以2000米/秒的初始速度发射。射击高度仰角为52°;这枚炮弹轨迹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其最高点位于地面上方40千米处。也就是远离了平流层。从发射地到巴黎115千米远的途中,炮弹的飞行要在3.5分钟内完成,其中2分钟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这是第一门超远程火炮,现代超远程火炮的前身。
子弹(或炮弹)的初始速度越大,空气阻力就越大:它的增加不是与速度成正比的,而是与速度的二次方或更高次方成正比的,取决于速度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