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

〔实践活动的两个形式〕 认识活动的双度——审美的与逻辑的——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对称,还没有显示出来。实践活动也分为第一度与第二度,第二度也包含第一度。第一度只是有用的或经济的活动,第二度是道德的活动。经济学好像是实践生活的美学,道德学好像是实践生活的逻辑学。

〔经济上的有用的活动〕 如果哲学家们没有认清这一点,没有替经济的活动在心灵系统中找得一个正当地位,以至它在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序论里浮游不定,往往含糊而没有阐发,理由之一就是有用的或经济的活动往往与“技术的活动”和“自私的活动”那两个概念相混。

〔有用的活动与技术的活动的分别〕 技术绝不是心灵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技术就是知识,或则说,一般知识本身,当它替实践的行动作基础时(我们已见过,它能如此),就取得“技术”的名称。一种知识,如果不应用于实践的行动,或是按假定不易应用于实践的行动,就叫作“纯粹的”;同一知识,如果有效地应用于行动,就叫作“应用的”;如果假定它容易应用于某一行动,就叫作“可应用的”或“技术的”。所以“技术的”这个术语只指知识所处或易处的一种情境,而不是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确定某一类知识在本质上是纯粹的还是应用的。一切知识,无论你以为它是如何抽象的、哲学的,都可以作实践行动的指南。对于道德的最高原则如果有一点认识上的错误,这错误就可以影响到而且往往确实影响到实践生活。我们只能粗略地不科学地说某些真理是纯粹的,某些真理是应用的。

叫作“技术的”知识也可以叫作“有用的”。但是据前章批评价值的判断那一番话,“有用的”一词用在这里只能有一种字面的或譬喻的意义。我们说水对于熄火有用,“有用”就不是取它的科学的意义。水倒在火上是火熄的原因,这一点知识可以供救火队作行动的基础。在熄火人的有用的行动与水可熄火那一点知识之中有一个关联,但只是先后承续的关联而不是性质上的关联。水的效果那一点技术的知识是在前的认识的活动;熄火人的行动才是唯一的“有用的”东西。

〔有用的与自私的两概念的分别〕 有些经济学家们把“有用的”和“自私的”相混,其实前者只是经济的行动或经济的意志,后者只是对私人有利益的,不管道德法律,而且实在违反道德法律。自私的就是不道德的。在这情形之下,经济学就不免是一种很奇怪的科学,和伦理学不是平行而是相反的了;像魔鬼之与上帝,或至少像教会奉圣典礼中的“魔鬼的辩护者”。这种观念是绝对不能成立的:研究不道德的科学就包括在研究道德的科学里面;犹如研究错误的科学就包括在逻辑学(研究真理的科学)里面;研究不成功的表现的科学就包括在美学(研究成功的表现的科学)里面。所以经济学如果是研究自私主义的科学,它就应该是伦理学的一章,或则就是伦理学本身;因为每一个道德的决定同时也就是对于它的对立面的否定。

还有一层,良心告诉我们:依经济的立场去立身处世,并非就是依自私的立场去立身处世;最关心道德的人如果不愿随便倒行逆施、违反道德,也就必须依效用的(经济的)立场去立身处世。如果讲效用就是自私主义,难道博爱者的责任就在跟自私者一样做人吗?

〔经济的意志与道德的意志〕 我们的看法如果不错,上述困难就可完全用解决表现与概念(美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那个问题的方法去解决。

依经济的立场起意志,就是起意志要达到一个目的;依道德的立场起意志,就是起意志要达到一个有理性的目的。但是任何人依道德的立场起意志,发行动,也必同时是在依效用的(经济的)立场起意志,发行动。他如何能起意志要达到那有理性的目的,除非他把它当作他的个人的目的呢?

〔纯粹的经济性〕 这话反过来说便不对,犹如在美学中说表现的事实一定要与逻辑的事实结合是一样不对。从经济的立场起意志而不同时从道德的立场起意志是可能的,一个人可能完全合于经济的原则去立身处世,而所追求的目的在客观方面看,却是无理性的(不道德的),或则说,那目的在较高度的意识中是会被认为无理性的。

有经济性而无道德性的实例有马岂埃维里的《君主论》中的主角恺撒·包济亚 ,或莎士比亚的亚古 [1] 。虽然这些人的活动只是经济的,朝反道德的方向发展,谁能不佩服他们的意志力呢?谁能不佩服薄伽丘所写的齐亚柏勒陀 [2] ?他临死时还在追求实现他的大流氓理想,开玩笑地假装忏悔,使身旁那些胆怯的小偷们都惊赞道:“这是什么样的人?老了,病了,马上就要死了,马上上帝就要审判他了,这些恐怖都不能叫他丢开他的凶恶,或是叫他希望像个正经人那样去死!”

〔道德的经济方面〕 把恺撒·包济亚、亚古、齐亚柏勒陀的坚忍无畏拿来和圣贤豪杰的善良意志合在一起,就是道德的人。或则说得更好一点,善良意志不成其为意志,因此即不成其为善良,如果在使其为“善良”者之外,没有使其为“意志”的东西。正如一个逻辑的思想如果没有表现成功,即不成其为思想,至多只是对于将起未起的思想的一种朦胧的预感。

因此,把不关道德的 人认成也是违反经济的人,或是把道德认成生活行为的融贯性(即经济性)中的一个元素,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个毫无道德良心的人(纵然不是毕生如此,至少在一生中某些时期中是如此),我们认为不道德的活动对他却并不能说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不觉得那是不道德的。他不能意识到当作有理性的目的而追求的东西,与当作满足自私的动机而追求的东西之中有什么冲突。这冲突就是违反经济性。只是对于一个有道德良心的人来说,不道德的行为才同时也是违反经济的。说明这个道理的道德性的懊悔同时也就是经济性的懊悔;那就是惋惜原来没有认清怎样很好地起意志,去达到第一念所希求的道德理想,以至被情欲引上错路。拉丁成语说:“我本来见到善,知其为善,却走到恶方面去了。”这里“见”和“知”是行善的第一念,不过马上就被否定了,被推翻了。我们必须承认:没有道德意识的人可以有纯是经济性的懊悔;例如一个贼或凶手的懊悔,他刚要抢掠或行刺,却停住手,并非他的性格改变了,而是由于张皇失措,甚至由于道德意识暂时醒觉。当他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他会懊悔,羞愧自己有始无终;他的懊悔并不是由于做了坏事,而是由于没有做成坏事,所以只是经济性的,而不是道德性的懊悔,因为原已假定他没有道德性的懊悔。但是大多数人通常都有一种生动的道德意识,完全缺乏道德意识的人是少有的,或许竟是不存在的怪物,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人生行为中,道德性通常是与经济性一致的。

〔纯经济的活动和在道德上不分好坏的活动的谬见〕 我们不用怕上述道德经济平行说会把“在道德上不分好坏的”一个范畴再引到科学里来,所谓“在道德上不分好坏的”就无异于说它既是行动与意志,却又没有道德与不道德的分别;总之,它是属于“不犯法的”和“可允许的”那一类。这种观念常是道德腐败的原因或反映,像耶稣会学派的道德哲学 就受这观念统治。在道德上不分好坏的行动其实并不存在,因为人的每一个最微细的出于意志的动作都是,而且都必是,在道德上须分好坏的活动。但是这看法不但不能推翻已成立的平行说,而且证实了它。世间是否偶尔有一些直觉品为科学与理智所达不到,分析不到,不能把它们化为普遍的概念或是化为历史的叙述呢?我们已经见过:真正的科学,即哲学(不像所谓自然科学),并没有一些外在的限制拦它的路。科学完全统治着人类的审美的直觉品,道德也完全统治着人类的经济的意志活动;虽然科学要借审美的形式才能具体地出现,道德也要借经济的形式才能具体地出现。

〔评功利主义与伦理学经济学的改造〕 有用的与道德的,经济的与伦理的,二者之中的这种同与异,可以说明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 在现在与过去的成功。在每一个道德的行动之中寻出一个功利的方面,实在是易事;正如在每一个逻辑的前提之中寻出一个审美的方面也是易事一样。要批评伦理的功利主义,我们不能从否认这个真理下手,或是从找荒谬无稽的实例去证明有无用的道德的行动下手。我们必须承认道德的行动有功利的方面,把这功利的方面看成道德的具体形式,它就含在这具体形式里面。功利主义者没有看出这“含在里面”的道理。这些意思应有较详尽的阐发,可是本书不是合适的地方。 伦理学与经济学都会得益(如同我们对于逻辑学与美学所说过的),如果它们的关系得到较精确的决定。经济学在设法超过使它弄得纠缠不清的数学阶段,正逐渐提升到对于效用有一种生动的了解,而那数学阶段本身对于它所代替的历史主义,即认识活动与历史事实的混淆,也是一种进步,它推翻了许多勉强的分别和妄诞的经济学说。有了这种效用的概念,我们一方面可以吸收而且检查所谓纯粹经济学的一些半哲学性的学说,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逐渐积累起来的错综复杂的和附加的东西引进来,以便从哲学的方法转变到经验的或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就把经院派所谓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学说都包括在内。

〔实践活动中的现象与本体〕 像审美的直觉认识现象或自然,而哲学的概念作用认识本体或心灵一样;经济活动是对现象或自然起意志的,而道德活动是对本体或心灵起意志的。道德本质的最妥当的定义也许是这个:心灵起意志要实现它自己,实现它的真正的自我,即含在经验的有限的心灵之中的普遍性。 这种要实现真自我的意志便是“绝对的自由”


[1] 亚古(Iago):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 Othello )中一个奸猾的角色。他用种种诡计谋害他的长官奥赛罗,说他的夫人有奸情,以致奥赛罗把自己纯洁的妻子杀死。

[2] 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十日谈》( Decameron ),欧洲最早的短篇故事集。齐亚柏勒陀(Ser Ciappelletto)是书中一篇故事的主角,一个典型的坏人。 +OZDm9fR9r2qY2tNUJ9uyLheppgpI/Fb7zWybSUByx1GgXLif/9+Dc4+hs+Nfa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