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公元262年秋,魏大将军司马昭以“莫须有”的罪名,由其心腹钟会推定嵇康死刑,行刑于洛阳东市。嵇康顾视日影,估计距法定执刑还有一小段时间,遂索琴弹完一曲《广陵散》,然后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就死,时年四十岁。

公元264年正月,钟会在成都起兵反司马昭,被乱兵杀死。

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死。十二月,司马昭子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汉末以来,三国鼎峙而独大于中原并即将统一南北的曹魏,遂旁落于司马氏之手。

嵇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乃至令一代枭雄司马昭几乎是在其擅权的最后时刻必杀之而后快?在魏晋之际的乱局之中,他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他在当时和后世文人中至高的精神旗帜式的地位?他与中国古琴曲中唯一一首叙事古曲《广陵散》神话般的故事与纠结,究竟反映了他死后一千七百六十多年间中国文化的何种处境,乃至文化人的何种心态?

凡此种种,可能是任何一个了解他生平的现代人都难免会在心里泛起的种种疑问。

仔细研究了与他有关的材料之后,我意识到,比起同时代的文人,嵇康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的优长之处。正因为这些优长之处,使得他不但在当时,也在他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

同时,也许在他身上还有更多为当时人所诟病甚至难以容忍之处,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也在他过世后的一千七百六十多年间,引致对于他的为人乃至古琴曲《广陵散》的长期诟病。

但在我看来,隔着一千七百六十多年的时空屏障,他身上这些优点与缺点都不失为可爱。

最吸引我的,是他平和通达却无法践行的人生理想,他独善其身的努力与失败,他浊世佳人式的洁身自好与明敏的理性,以及这种理性态度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乃至其精神指向的无路可通。

他是一个有文化理想的文人,但那种文化理想却被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撕得粉碎。不过,也正是社会现实对他的摧毁,成就了他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失败英雄的地位。

嵇康最喜欢的古琴曲《广陵散》因其之死而更加著名,但也因此受到更多人的猜忌和排斥。

在这个世界上,好像还没有哪一首乐曲能与一个人的命运纠结得如此紧密,乃至在嵇康死后的一千七百六十多年间,人们说起《广陵散》就会想到他,提起他就会想到《广陵散》,甚至因为《广陵散》所叙述的凄厉故事,而把嵇康想象为一个推崇暴力的人,给他留在历史上的孤独身影凭空抹上一丝残忍的色彩。

当然,历史和世俗的误解也许是一切伟大人物的悲剧所在。嵇康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必须承受的、历久弥新的孤独是他摆脱不掉的宿命。

嵇康像

1962年5月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出土模印画像砖拓本

这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距嵇康时代最近的嵇康画像,创作年代在东晋后期,距嵇康过世至少已有一百二十年了,因此画家对于人物的形貌完全是想象为之。画像发现于一座东晋晚期长方形券顶砖室墓中,墓室左右两壁各有一幅白描线画,共画有八个人物,分别为“竹林七贤”及春秋时代高士荣启期。东晋时代著名画家戴逵曾画过“竹林七贤”,颇获时人认可,这件模印画像砖的原作不知道是否与戴逵的作品有关。左右两幅画各高八十厘米,长二百四十厘米,由近三百块砖拼合而成,画像先经制模再捺印于砖坯上烧制成形,建墓时重新拼合为一整幅。由于制作过程中画面多次翻转,嵇康与荣启期弹琴的姿态变得左右手倒置。

但对嵇康来说,我甚至感到,他在世时感受到的格外深重的孤独虽然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淘洗,至今仍浓重地包裹着他的灵魂,后世人们的隔膜与误解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名字。

不过,我非常清楚的一点是,如果世间没有《广陵散》这首古琴曲,也许我不会喜欢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如果一千七百六十多年前不曾有过嵇康这个人,也许我也不会喜欢在嵇康之前就已经长久流传的古琴曲《广陵散》。 bK+xXZa33nrg8XTgmM5yDI79Gt/ENUEyn9lDLmDfhMG+sDYWoHsI+EzBc9KAFM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