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共谋北方

长刀所向,英雄殒命。从七月至九月,大雨连续两月未停。老天又流泪了,这场连绵不断的泪雨是为魏咎而流的,更是为项梁而流的。

章邯除掉项梁后,他的声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章邯攻定陶的时候,刘邦和项羽正在进攻外黄,久攻不下,他们只好掉头攻陈留。

而项梁战死的消息传来了,楚兵闻听军心大乱。

项梁完了,楚军离灭亡还遥远吗?恐惧像浓云一般死死笼罩在楚军头上,刘邦和项羽无心恋战,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跑,跑得越远越好。

刘邦和项羽带着楚怀王向东逃去,把楚国都城从盱眙搬到了彭城。为了防止章邯追过来,楚军布阵严防,楚军将领吕臣守彭城东,项羽守彭城西,刘邦守砀县。

多么完美多么牢固的铁三角。

就算铁三角拦不住章邯,楚军也不至于那么绝望。因为此时,楚国盟友魏豹也在西线密切注意着章邯的动向。

之前,魏王咎被章邯除掉后,楚怀王芈心分给魏咎之弟魏豹五千兵回去复仇。魏豹果然是条好汉,没有愧对祖宗赐他这么一个勇猛的名字,他在魏国一路横冲直撞,不到几个月,竟然从秦军手里夺回了二十几座城池。二十几座城池,功劳不小了,魏国终于后继有人,楚怀王立即任命魏豹为魏王。

楚怀王前迎,魏豹后抄,诸侯们各就各位,屏气凝神,都在等待着章邯。

可他们马上发现愿望落空了,章邯并没有发扬其一向紧咬的作风尾追楚军,而是调头北上。

在章邯看来,楚军最牛的将军项梁都被除掉了,魏国都被我灭过一回了,我跟你们这些手下败军再玩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他立即寻找到了下一个对手,这个人就是赵王歇。

赵王歇是谁?天下那么多诸侯,章邯为何偏偏选他?

其实,赵王歇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他也不过是被别人扶起来的傀儡。章邯想除掉的,是赵王歇的后台,那两位有头有脸的豪杰——张耳和陈馀。

张耳,魏国大梁人,年轻时做过魏国公子无忌的门客。不知怎么他心情不爽,没干多久就跑到外黄谋生去了。到外黄时,他碰上一件事,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改变张耳命运的是一桩婚事。

当时,外黄县有个富豪生了个漂亮的女儿,长大后就嫁人了。可惜这个富家女父母眼光特别不好,让她错嫁了一个平庸之徒。这个富家女是个挺有追求的女人,眼看一辈子的幸福就要葬送在别人手里,便连家也不回,直接跑到在她父亲门下做过宾客的人家里藏了起来。很巧的是,这宾客跟张耳是好朋友,他就给这个逃婚的美女说,你待在我这里也不是办法,老哥给你介绍个好人家吧。我有个朋友叫张耳,很有才,你可以考虑一下。

美女逃婚就是为了嫁个优秀男人,一听张耳有才立马就嫁了过去。这一嫁可谓嫁对了人,后来她为张耳生了个厉害儿子,那个儿子后来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

这桩婚事让张耳受益颇多,女方家送给张耳不少钱财。有钱就等于有了未来,张耳凭着这笔不薄的嫁妆广结天下豪杰,并当上了外黄县令,从此声名鹊起。

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好儒术,曾有过一段到赵国游说诸侯的经历。陈馀因为心智不凡,也被一个富家人看中,把女儿嫁给了他。

陈馀在认识张耳之前,对他极其仰慕,总想拜在其门下追随终生。后来,陈馀带着无比崇敬的心去见张耳,张耳愉快地收下了他,两人相识恨晚,立即祭天拜地,结为刎颈之交。

张耳和陈馀本来就不是平庸之辈,同时娶了富家女,又是生死兄弟,于是两人的声名远播,越传越远,甚至传到秦国那里去了。秦灭魏几年后,秦国悬赏捉拿张耳和陈馀,悬赏价格张耳一千金,陈馀五百金。

外黄县是不能住了。张耳和陈馀不得不改名换姓,躲到陈县谋生,不幸中的万幸,他们竟然还真谋到一份工作——里监门。

张耳和陈馀的工作就是天天站岗看门。职位虽然卑贱,可总算有个容身之处。有一次,陈馀不知是犯了什么错,被当地官吏抓起来用笞刑痛打。这还了得,想当初我在外黄县混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里呢,再说我的头颅还值五百金,你们的能值五百文吗,竟然敢打我?名士的尊严像岩浆一般在陈馀的心里涌动着,似乎一触即发。他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你们不要欺人太甚,敢再多抽我几下,我就要立即跳起来杀人。”

当时,张耳就站在陈馀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兄弟被抽,他心里那个痛啊。

就在陈馀的忍耐已到极点,眼看就要动手杀人的关键时刻,张耳一看这架势顿觉大事不妙,当即狠狠踩了陈馀一脚。陈馀会意,只好继续忍痛挨打。

陈馀不知被抽了多少鞭,鞭笞陈馀的小吏走后,张耳拉着陈馀走到桑树下。张耳不但没有半句安慰,还数落道:“你忘了我当初是怎么跟你说的了吗?连个小小的耻辱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干大事?”

陈馀不无愧疚地连连点头:“大哥说得对,小弟将把您的话铭刻在心上,时刻都记住要忍耐。”

流年不利,诸事不顺,这时秦朝捉拿他们的布告又传到陈县的大街小巷来了,并且要每个地方一发现情况,就立即报告官府。无巧不成书,负责向居民宣布配合朝廷捉拿张耳和陈馀的工作,恰恰就落在了张耳和陈馀的身上。让犯人去做宣传捉拿本人的工作,那怎么可能。像张耳和陈馀这样处在这种危险境地,换成是别人早就溜之大吉了。他们要逃,可天下哪块地盘不是秦朝的,能逃得掉吗?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于是他们决定,不但要留下来继续工作,还要陪官府玩贼喊捉贼的游戏。

张耳和陈馀就拿着官府悬赏布告挨家挨户地宣传,父老乡亲,你们可听好了,官府要捉拿两个大梁逃犯,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馀。捉住陈馀赏五百金,捉住张耳赏一千金,加起来就是一千五百金,大家如果想成为模范还想赚钱的话,就行动起来,千万别错过好机会啊。

张耳和陈馀越是吆喝得猛,放出的烟雾越大,那就越能保护自己。他们利用心理术骗过了所有人,忙活了一段时间,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人身安全还有了彻底保障。直至后来,他们遇上了陈胜吴广起义。

话说当年陈胜举事后,率军打回了老家陈县。张耳和陈馀听说后,立即前往投奔。陈胜早就听说过张耳和陈馀的大名,不过稍微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竟然就潜伏在自己老家的官府眼皮底下,陈胜收留了他们,如获至宝。

好景不长,张耳和陈馀因为陈胜称王的事情,和陈胜闹得不欢而散,于是走向了一条敌对之路。

陈胜起义时喊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时陈县的豪杰及父老紧紧地抓住了这话,强烈要求他称王。称王当然正合陈胜心意,于是他便把张耳和陈馀招来,装模作样地问他们对陈县人游说他称王这事有什么看法。

张耳和陈馀是名士,只要两人公开表态支持,自然就成了个人野心的装饰品。那么理所当然,自立称王就会成为在太阳底下经得住阳光检验的大好事!

陈胜打的这个大算盘实在是太美妙了,但美妙的泡沫往往经不住一缕阳光的考验,他首先就过不了张耳和陈馀这一关。

张耳和陈馀认为陈胜这招急功近利之术,只能满足陈县百姓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心理欲望。但是,如果真要走向自立称王之路,那么他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残酷的失败。于是,他们建议陈胜缓称王,广结友,伺时而动。

他们是这样对陈胜说的:“将军您反抗暴秦,当然是举国同庆之事。但是,现在天下还很乱,胜败还无法定下来,您就自称为王,恐怕天下人都觉得您太自私了。不如您慢一点称王,引兵杀向咸阳,彻底掀掉秦朝。同时,寻找六国后代,立他们为王,这样就多多为秦朝树敌,为敌人树敌,其实就是增强自己的实力。人多肯定是好办事的,只要敌寡我众,那么天下就可以控制在您的手里,那时候您想称什么王都是不成问题的。”

张耳和陈馀这番话,没有愧对他们头上那顶“名士”的帽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们的见解十分正确。可陈胜是一个性急的人,更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而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规定一定要六国之后当王才能除掉暴秦,别忘了这里是我的地盘,谁劝都不顶用,称王是铁定的了。

不信邪的陈胜立即否定了张耳和陈馀的建议,启动了称王的程序。可历史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后来的事实是,陈胜仓促称王,昙花一现。

张耳和陈馀首计不成,就知道大事不妙,陈胜靠不住,只能另立山头了。可问题是,另立山头,就得有兵。

时不我待,那就直接上阵吧!这时轮到陈馀登台表演了。

陈馀又向陈胜献上一计道:“大王您只顾率兵向西攻打咸阳,可是黄河之北的大片土地还没有收复。我曾在赵地生活过,比较了解那里的情况。如果您愿意给我一些兵力,我愿为您北上拿下赵地。”

陈胜一听,心里颇为安慰。他想了一下,对陈馀悠悠说道:“好!我马上派人去协助你完成这项大业。”

陈馀一听,心里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他本来替陈胜出谋划策,就是想让陈胜派他去攻打和经营赵国,而且赵国的情况他最熟悉了,可陈胜为什么还偏要派什么人来协助他?

陈馀真是想得太美了!他们以为陈胜是个只想吃热豆腐的张楚王,其实陈胜早就看出张耳和陈馀这两人并非善类。

陈胜知道,秦朝舍得花一千五百金买他们的人头,那不是白花的,要对付这等所谓名士,不能杀,也不能赶,而是假装和他搞好人际关系,还要死死控制在手里,让他翻不得,更跳不得。

陈胜马上动手做攻打赵国的计划,在选派将领方面,他做了一个精心的安排:任命心腹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则分别为左右校尉。

所谓校尉,不过是一个中等官员。陈馀一听就暴跳如雷:计谋是我出的,要的就是将军令,搞到最后竟是打杂的!

好,既然你陈胜把我们当外人,也休怪我以后不把你当自己人,咱们就走着瞧。

当时,陈胜派去攻打赵国的这支军队人数不多,只有三千人,而且还是一支杂牌军。很幸运的是,以武臣为首的北伐军实在运气太好了,一路上根本就不用打,只用一招就把诸县秦兵统统收拾了。

这招恐吓的方法技术含量不高,但是相当管用,每到一个地方,武臣就派人到城下大喊:“暴秦无道,天下造反,陈胜自立张楚王,派我们的吴广及周文大将军带着百万大军攻打咸阳城去了。现在咸阳城都自身难保了,还有谁会来救你们呢?如果识时务的话,就赶快投降,不然的话,你们就等着挨刀吧。”

武臣的大军一喊,果然,赵地有十来个城市马上开城投降。于是,武臣没收了降城的所有军队,凑起来竟有数万之众,这下子真是赚大了。

武臣尝到了甜头,他继续向前推进,当行到范阳时,他恐吓的方法终于不灵了,无论怎么喊话,范阳令就是不睬他。恐吓不行,就休怪我动手了!武臣调兵遣将,准备攻城。然而,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突然从城里奔出来,要求立即和武臣会面。

蒯通,本名蒯彻,后来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名为通。蒯通不是范阳城派来的使者,也不是叛徒,而是以独立身份前来投奔的。他见到武臣后,第一句话就是劝他不要动手:“将军,只要您愿听我一计,让我亲自出马,我保证让您一劳永逸。”

武臣笑道:“你有什么妙计?”

蒯通胸有成竹地说道:“这个范阳令叫徐公,此公我最了解,他本来就是贪生怕死的官吏,如果您动手攻打范阳把他除掉,后面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燕赵其他城市不但不会投降,反而会拼命守城,那么您想征服赵地,那就难得多了。所以,目前对范阳令的唯一办法就是,收买他,搞定他,利用他。当然啦,对付他的办法我都想好了。那就是封他官职,送他好车,让他坐着我们的马车当活榜样四处宣传,那么其他城市肯定也会效法投降的。”

武臣一听,大声赞道:“此话大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武臣便派好车一百辆,好马两百匹,带着一个侯印,让蒯通立马前往游说徐公。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叫徐公的县令一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就乖乖地做了武臣军队的向导,到处宣传投降的好处。于是,燕赵之地一下子就有三十余城向武臣投降。

就在武臣的兵力翻了几番之后,西边却传来一个消息:代表陈胜西征的周文几十万主力大军,被章邯打得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

张耳和陈馀一听陈胜兵败,不由得一时兴奋。真是天赐良机啊,陈胜大势已去,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俩二话没说,立即跑去游说武臣,他们对武臣说的竟然是之前陈胜王十分想听,现在却是十二万分不爱听的话:自立为王!

武臣一听就愣住了。

真不知道你们打的是什么主意,攻赵之前你还劝陈胜不要称王,而且我只不过是陈胜的属将,你却叫我自立为王,这不是拿我开涮吗?

两人继续忽悠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我们都是陈胜的属下,可那又怎么样,当初陈胜还是秦朝的一个低级戍卒呢,他还不是顺应时势迅速崛起?我们以前劝陈胜不要称王,自有不称王的道理,然而如今时势大变,陈胜失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不抓住,将来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张耳和陈馀的一席话激活了武臣沉睡的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胜教我们的,他当得了张楚王,我凭什么就当不得赵王?

武臣立即行动,自立为赵王,封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张耳和陈馀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那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中秋!

此时,远在西边的陈胜听说武臣另立山头,气得暴跳如雷。他本能的反应就是要杀掉武臣全家,然后发兵进攻赵国。那时,章邯除掉周文几十万大军后,他下一个将瞄准的目标便是陈胜,而陈胜不管秦军的虎狼之师,竟然还要清理门户增加负担,这不是做事连主次都不分了吗?

陈胜糊涂,其属下并不愚笨。当陈胜派人把武臣全家人捉到面前准备挥刀大砍时,相国蔡赐拦住他提醒道:“大王万万不可杀武臣一家,此时秦国还没有灭亡,你杀掉武臣的家人,那等于给自己又多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的恶敌,那是万万不妥的。我们还不如顺水推舟,成全他称王,利用他攻秦,一旦天下太平,再剿灭他也不迟。”

陈胜大梦初醒,相国高招,怎么自己就没想到呢?陈胜依相国之计,立即释放武臣一家,并把他们送到老家陈县的宫里供养,顺便巴结张耳,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接着,陈胜又派使者前往赵国,祝贺并承认武臣称王之事实,又以诸侯共击暴秦之名催促武臣立即派兵前来西部前线助战。

陈胜软硬兼施,杀伤力极强。想想也是,武臣还是靠陈胜派给他的三千兵发家的呢,况且陈胜待他家人如同手足,面子都给足了,武臣敢不来吗?只要武臣敢来,不管他杀敌有功无功,都别想带着脑袋回赵国了。

陈胜此计,像武臣这样的人估计会上当。可别忘了,如今辅佐赵王的是大将军陈馀和右丞相张耳,如果陈胜要引蛇出洞,那么首先得过他们兄弟俩这关。

陈胜的使者前脚刚走,张耳和陈馀马上就围住武臣说道:“大王千万不要上当。您当上赵王,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他不远千里派人前来祝贺,不过是缓兵之计,一旦他灭掉秦国,那么步秦国后尘的就非赵国莫属了。”

武臣顿时慌了,连忙问道:“没想到陈胜的用意竟然如此阴险,可是我都答应他要出兵击秦了,那你们说我该怎么办?而且我们的亲属都还在他的手里呢。”

张耳和陈馀早有计谋,他们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不要着急,臣下都已为您想好应付的招了。这招很简单,就是对他不理不睬,随他折腾。首先,如果大王愿意在巩固赵国的基础上拿下燕、代两地扩大地盘,到时候就算楚国打败秦国,陈胜也不敢远来冒犯赵国。其次,如果楚国胜不了秦国,理所当然要倚重赵国,那么到时赵国趁着两国斗得死去活来再打他个措手不及,得到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实事求是地来考证张耳和陈馀这番话,里面是有相当大的水分的。比如说如果陈胜打败秦国,就不敢北上冒犯赵国,这话简直就是低估了陈胜的勇气和魄力。要不是相国拦路,他早就冲过来了。然而张耳哥俩这话也不完全错,他们凭着对时势敏锐的判断力,料定陈胜必败。想想都知道,张楚军的主力都被打散了,陈胜凭什么打败章邯那二十几万役卒,况且除了章邯之外,王离还有三十万重兵在那里等着陈胜呢,陈胜左顾右盼,他能顾得过来那么多吗?

武臣一听也立即明白了,其实赵国只要有充分的筹码,不但不怕陈胜威胁,甚至还在无形中威胁着张楚呢。如此看来,担心家人亲属的安全,简直就是多余的。他说干就干,马上派兵四处圈地,韩广负责抢燕代之地,李良负责抢常山之地。

可武臣赵王之位还没坐热,后院就起火了。

这一天,李良率军回到邯郸城。他突然远远地看见有一百多个随从的仪仗队向赵国方向奔驰而来,排场这么大,肯定是大王出游或是赴宴归来。李良来不及多想,急忙下马,在道旁伏地拜谒。

李良这一拜,可是拜错人了。

因为当仪仗队走到跟前时,他才发现坐在车里的不是赵王,而是赵王那喝得烂醉如泥的姐姐。而那个女人竟然没有认出李良,以为跪拜在地上的只是一般将领,便懒得下车还礼,只派一个骑兵过来叫了一声请起,马上就奔驰而去了。

这面子丢大了!将军膝上长黄金,上跪天,下跪地;出则跪君主,入则跪父母。如今不明不白地对一个醉酒的女人下跪,这个女人竟然还不亲自还礼就扬长而去,李良怎么搁得下这张老脸?可跪都跪了,有什么办法呢!

李良站起身来,无比羞愧地看着侍从官。

有一个官员愤怒地对李良说道:“天下背叛秦国的人当中,有能力的都纷纷自立称王了。赵王的地位曾经在将军之下,现在连个女人都不肯下车为将军还礼,她算个什么东西,还是让我追上去把她杀了吧。”

这话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侍从官们个个义愤填膺,全都吵着要杀掉那个醉酒女人以报怠慢将军之仇。

亏官员们想得出来,杀一个醉酒的女人实在太简单了,可问题是她是赵王的姐姐,杀她就等于刺赵王的心,那不就是造反吗?

其实,侍从官们想做的就是造反之事。

正如前面那个官员所说的,那些有能力的都纷纷称王了,就我们跟着你李将军混得没出息。

李良头都大了。

之前,他收到过秦军主将王离的一封劝降书,如今侍从官们又都跳着发牢骚,莫非反赵乃天意耶?

别人都敢反,我为什么不能反?即使现在不反,将来也要反,晚反早反一个样,不如现在就反了!李良又一阵脑热,他突然发出命令,既然大家想替我报仇,那都听好了,给我追上去把那个女人杀了,准备血洗邯郸!

果然,李良快兵追上赵王的姐姐,一刀斩首。紧接着他率军袭击邯郸城。

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武臣还来不及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李良攻下邯郸,一刀剁掉。

李良这次突然行动,张耳和陈馀却幸运地逃过了一劫。这主要是他们俩的耳目多,一听闻李良造反,就脚底抹油溜到邯郸城外去了。为了东山再起,莫名地沦为逃难者的张耳和陈馀带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收拾散兵,竟然还有数万人。

报仇是合理的,雪耻是必然的。可就在陈馀准备攻打李良时,一个门客给他们出了一个好主意,这个主意及时地敲醒了张耳和陈馀冲动的大脑。

门客认为,张耳和陈馀都是客居在赵国的外乡人,想让赵国百姓依附他们成大事,那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他们舍得腾出赵王之位,扶立赵国后裔,那么肯定可以成功。

张耳和陈馀立即明白了:门客这招就是要他们立一个傀儡,这不是他们曾经教陈胜使用过的绝招吗?

门客说得一点没错,立赵国后裔对张耳和陈馀大有益处。李良之所以反叛,不就是想称王吗?就算他在邯郸自封赵王,只要张耳和陈馀扶赵国后裔上台,李良自然就成了假赵王。真王杀假王,那可是理直气壮多了,赵国士兵和百姓自然会站在真王的立场上,为故国家园而奋起杀敌。

张耳和陈馀立即动手寻找赵国后裔,果然找到了一个理想中人。这个传说中的傀儡,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赵王歇。

当身在邯郸城的李良听说赵国突然冒出一个赵王时,气得七窍生烟。你张耳和陈馀下手可真快,我还没称王,你们就抢我名号去了,我无名无实,还怎么混下去?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杀气,一个是为了抢王,一个是为了守王,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信都城外,不知是哪方先叫了一声杀,厮杀之声立即漫山遍野。

早就憋了一肚子怒火的陈馀像火山爆发一般把所有的怒气和郁闷统统撒向李良,主动出击的李良却像一只丧家之犬,一路被陈馀追着打,连邯郸都回不去了,只好直接投奔章邯而去。

章邯当然欢迎李良投奔,这个年头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那可是比什么都强。既然你来了,那就是客人,以前叛秦的事过去了就算了,重要的是目光要朝前看,诚心合作才是彼此最需要的。 v+2pt14nkAtJPx/+L2RHKdzseGHDXIlCL62QPrL840UIrk5H6y4749cP0D9vCW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