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直观地总结万历朝的价格体系,我以海瑞、沈榜等人所载的价格数据,梳理出三个表格。第一个表格列出了25种可以用1分白银购买的东西,第二个则为1钱(10分)白银能够购买的东西,第三个是1两(1.3盎司)白银所能购买的东西。
第一个表格展示了1分银子可以购买的东西(见本章表2.2)。这是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价格。1分白银几乎可以买到1斤多果蔬(1.33磅,或600克),如黄瓜、菱芡等
。葱姜等基本食材则要便宜许多,它们的售价通常不超过0.2分,即约一二文。1分白银足够海瑞买到1斤酒了,当然酒也有多种价位(沈榜买酒,则每瓶要4分到20分不等)。
肉的标准价格是每斤2分,1分只能买到0.5斤肉(300克)。活的牲畜肉价只有宰杀后的一半。
鲜鱼或咸鱼的售价通常与肉类差不多。不过,在1602年的一封信中,耶稣会教士庞迪我曾写道,在北京,1分白银可以买到1斤鳟鱼。
据沈榜所载,烟草与肉价一样,1分可以买0.5斤。万历时期,烟草是西班牙人从菲律宾引进后再转售中国的,这就是那个时期烟草价格仍然很高的原因。
沈榜还列举了其他若干烟草价格,从每斤3分白银的本土烟草,到每斤1钱白银的吕宋进口烟草。这恰好成了最早的中国烟草消费记载。
小件家庭用品,从凳子到锅盖,乃至廉价瓷碗,都是1分白银1件。1分钱能买到质量最差的墨水和纸张。海瑞和沈榜都记载了大量质量各异的纸张价格,海瑞列了17种,沈榜则列了60多种。在官府需要不断发出奏报、张贴榜告的年代,用纸较多不足为奇。每100张纸,时人称为1刀。
最后,1分白银还能买到1斤鱼胶、1斤麻绳和1斤紫檀,但只能买到0.5斤铁钉。
表2.2 1分白银可以买到的25种物品
1分白银提高到1钱白银,就能买到更多高级食材,如1斤冬瓜或水蜜桃,2斤山药,1整条鲫鱼或雉鸡,还可以买到上等进口烟草或茶叶(见表2.3)。
和酒一样,茶叶也分不同品质和价位,高端茶酒的市场价极不稳定,茶商为了竞争,也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懂茶的买家光顾生意。
1钱能买到的家庭用品比1分白银能买到的产品更加精致,有的也许用料更好(如铁锅),有的也许费工更多(如阳伞)。1钱可以买到品质更好的纸墨,买到更贵的材料,比如蜡烛、石膏以及生产红色印染材料的进口杉木。从1钱价格起,服饰开始出现在清单上,药品也在这个价位出现。1钱还是医生出诊等服务的常见价格。《金瓶梅》间接证实了这一价格。作者在一段话中暗示,小说中的一个名声平平的医生出诊开方只收5分白银。小说后文印证了出诊费与医术的关系,小说主角西门庆为救爱妾,花了整整1两白银请名医治病。这个小妾是前面5分银庸医的前妻。
表2.3 1钱(10分)白银可以买到的25种物品
1钱提高到1两,意味着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消费水平(见表2.4)。这个消费水平几乎没有饮食项,因为食物太便宜了,涨不到这个价格。可供呈现到表中的饮食项,只有彘猪和上等的芥片茶。动物是主要的例外。1两白银不够买1整只动物。1头成年猪的价格甚至高达4两到5两。
1两白银能买到的家庭用品比1钱白银能买到的更精致结实,布料更为奢华,纸张重量更重、质量更高。榜纸是长宽皆大致为1.5米的大型纸张,是被官府广泛应用的标准规格纸张。需求量使得这种榜纸价格相对较高。
表2.4中还出现了前表都不曾出现的几类新商品。1两白银能买1把火枪,且不是普通的鸟铳,而是叫“鲁密”的火绳枪。“鲁密”即奥斯曼帝国,“鲁密铳”
是仿制的土耳其火枪。这个层级的商品里还出现了“书籍”。万历时期的出版印刷文化生机勃勃,读书人越多,书籍卖得也就越多。一些人为了科举而学习,也有一些人为了汲取新知而学习,当然,还有一些人纯粹为了娱乐。书价高低取决于纸张质量,雕版种类,刻工精细度,印刷、装帧技术以及文字编辑的准确性。能为大众消费的书籍每卷仅售6分,但这只是一套书的一卷分册而非全集。
最便宜的书是福建书坊出版印刷的大量廉价图书。诚如藏书家胡应麟对书价的总结:“凡刻,闽中十不当越中七,越中七不当吴中五,吴中五不当燕中三。”我所搜集的78部书的价格,均价为2两,其中四分之一书的价格低于1两。五分之二的书价在1两到3两之间,这个价位的图书应当是较为高雅上乘的读物。
高于均值的,书价能逐渐涨到10两,乃至在此价格之上,还有作为收藏品的书籍价格会飙升到几十两、上百两。从万历年间祁承㸁的藏书那里,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书籍的价格。祁承㸁告诉诸子,自己留给他们的书籍总价超过了2000两。他的藏书清单最终列了9378部书,如此,则每部书的均价在2钱左右。
祁承㸁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如何处理他的书籍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做法肯定是将书籍兑换成钱,这也是每个藏书家心头的梦魇。几十年后,陆文衡不遗余力地恢复祖父在万历年间毁于火灾的藏书,但他也颇为悲观愤世地预言,他的下一代将对这些遗产漠不关心。他感慨道:“人家子弟爱才(财)者多,爱书者少。积而遗之,非饱蠹则覆瓿耳。”
1两白银也达到了购买专业劳动服务的水准,无论是写春联、画门神,还是装裱。1两还能直接购买劳动力,至少可以买到1个小厮,即青少年男孩仆从。1两通常是最低价,购买小厮甚或到6两以上,购买成年奴婢的价格则在4两到20两之间,媵妾等性伴侣价格则更高。据上海人潘允端在其日记中所载,他在1588年到1593年间曾四次购买家仆,每次支付2两到10两不等。
1592年,潘允端还以8两价格,将陈文夫妇二人成对买入。然而在1588年,潘允端只以2两的价格就购买了油漆匠顾秀夫妇。这很可能是因为1588年是严重的饥荒年,卖身求活总比饿死街头好。潘允端还收购过艺人。1588年至1590年间,潘允端先后用1两到20两不等的价格购买了11名串戏小厮(均价8两)。
我们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了解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普通民众而言,1两是一笔巨额财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贫富的分水岭。
穷人或许会花1两白银买彘猪,但他买不起表2.4中的其他任何东西。对于表中的每一种商品,穷人都在竭力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一张价格1两白银的梨木床,不会是穷人所需要的,而富人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不买它。在拥有梨木床的某富人家庭的物品清单中,这张床算是便宜的床了,最贵的床,价格甚至是梨木床的15倍。
从富人的角度看,1两银子根本不够买一张床。
事实上,明代的小说中,1两经常成为为所欲为的边界。1两之下往往不足以构成严重的犯罪,但1两以上通常就与重罪挂钩。万历末年(1620年),冯梦龙的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就有个箍桶匠试图夺走某人的画眉鸟并贩卖掉,换得二三两收入。于是他杀死了画眉鸟的主人,并将鸟卖给一个商人。但商人开价只有1两,箍桶匠往上抬价,最终换得1两2钱。他回家将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诚如冯梦龙所写,二人得到1两2钱后,“欢天喜地”。
以上并非个案,香火钱也以1两为界限。17世纪第二个10年末,江西某佛寺募捐时,将芳名录的最低上榜金额定为2两。
1两还不足以在佛祖面前流芳。
表2.4 1两(1.3盎司)白银可以买到的25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