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民众而言,1两是一笔巨额财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贫富的分水岭。
陈其德回忆起他在万历年间的童年,那是一个食品便宜、价格公平的时代。万历皇帝于1572年登基,登基时不满9岁,在位直到1620年,57岁驾崩。万历皇帝晚景凄凉,死因可能是过度服用宦官在广州进口并运至大内的鸦片。从青少年到老年,万历皇帝对明朝的统治经历了他一生中许多阶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注意到,他在位近半个世纪里,对统治人口过亿的明朝所面临的挑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因此,没有单一的“万历皇帝”,正如他的统治时代也不能被简化为单一静态的时期。在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发生了很多事,以至于仅仅提到那个时代就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反应,即使今天仍然如此。对一些人来说,那是一个党争四起、奢靡浪费、道德沦丧的时代。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社会活力四射、哲学复兴和经济繁荣的时期。两种表述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有其可取的地方。
每一位皇帝登基,至少都会有一个蕴含施政意图或期许的年号。万历的年号,或可理解为“万年大计”。万历皇帝朱翊钧是隆庆皇帝的庶出第三子,其母为贵妃李氏,并非皇后,这意味着通常而言,他无法继承皇位。1572年7月,隆庆皇帝驾崩,年仅35岁。不过,朱翊钧两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即皇后嫡出的孩子,此前都去世了。就这样,朱翊钧在他9岁生日前的六周登基。青少年时期,万历皇帝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认真学习帝王之术。1582年,张居正去世,将近20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独自统治明朝。
与大多数皇帝一样,万历皇帝深居宫闱,因缺乏对臣民生活世界的了解而感到困扰。尽管如此,年轻的万历皇帝似乎也曾尽力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当然,他是否知道水桶的单价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起码他知道灾荒年的物价。我们之所以能了解这一点,乃在于1594年4月19日,他与皇贵妃郑氏有一段相关对话。郑氏为万历皇帝所宠,比万历皇帝小4岁。第二天,他将此次谈话告知了内阁首辅。
昨者,朕览《饥民图说》,时有皇贵妃侍,因问:“此是何图?画着死人,又有赴水的。”朕说:“此乃刑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进河南饥民之图。今彼处甚是荒乱,有吃树皮的,有人相食的,故上此图,欲上知之,速行蠲赈,以救危亡于旦夕。”
这则简短的文字记载意义非凡,尤其是它向我们展示了彼时宫廷内私下谈话的情形。皇帝与皇贵妃的谈话是否原原本本呈如上文,并非重点,重点在于万历皇帝断言事实如此。这是他向内阁首辅和其他朝廷官员明确表达的内容,显然他已经意识到饥荒问题迫在眉睫,并将亲自参与赈济灾荒的工作。万历皇帝自始至终没有见过任何灾民,因为只要他出宫,士兵就会提前肃清整顿沿途街道,不会让皇帝看到任何苦楚景象。他只能从图册中了解饥荒的情形。对话发生大约两周前,万历皇帝收到了这份《饥民图说》,《明神宗实录》称,这令他“惊惶忧惧”
。两周后,这份《饥民图说》仍在寝宫案头,想必万历皇帝已经多次细阅,就像郑氏初看到它时的反应一样,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当万历皇帝给她看这份《饥民图说》时,他已经用了两周时间消化其中的内容。这些内容详细地解释了天灾及其可能引起的人祸——起初是社会动荡,最后乃是民变。
官员将《饥民图说》进呈皇帝的目的看来完全实现了,万历皇帝立即做出了回应。他告诉首辅:
皇贵妃闻说,自愿出累年所赐合用之积,以施救本地之民,奏朕未知可否。朕说甚好。且皇贵妃已进赈银五千两,朕意其少,欲待再有进助,一并发出。
郑皇贵妃发起赈济后,太后、两位亲王(福王、沈王)和万历皇帝本人也都捐出赈灾银两。
他们的赈银总数,堪称明朝历代皇帝单次予以的最高数额。皇室的慷慨给予成了钳制首辅的更多道德筹码,政府得以要求五品以上官员捐出俸禄以赈灾。
然而,仅靠这些赈济并不能真正缓解灾荒带来的威胁,鼓励价格产生差异,进而发挥作用才是解决方案。当每石粮的价格涨到闻所未闻的5两白银时,受到刺激的粮商就会从黄河顺流而下,把粮食运抵灾区。负责赈灾的官员向皇帝奏称:“米舟并集,延袤五十里。”
结果,每石米的价格跌到了8钱。尽管这个价格仍然很高,但大致已经回到正常歉收年份的价格水平,而非严重饥荒时期的价格,这也足以让粮商们收回成本。最终,河南未有饥民因不济而饿死。
从两个方面看,情况更为复杂。仔细研究是年河南的记载会发现,该省当年并未濒临饥荒。虽然粮食产量略有下降,但还不至于像皇帝看到的那样满目疮痍。事实证明,对饥荒的恐惧远比现实夸大。万历皇帝之所以急于带上官员捐银赈济,乃因在此事的六年前有席卷中国的严重饥荒,让彼时政府措手不及。陈其德在其《灾荒记事》中也有所提及。
第二个复杂的情况是郑皇贵妃。在诸多妃嫔中,万历皇帝最宠爱她。她在1586年生子后,万历皇帝敕谕礼部晋其为皇贵妃,并试图以其子为皇太子,尽管其子乃万历皇帝之第三子。此举造成的皇位继承纷争一直困扰万历皇帝,并使他与大臣渐行渐远,乃至辍朝怠政。万历皇帝将郑氏塑造成对话的主人公,并要求官员支持其倡议,这很可能是他在竭力提高郑氏的地位,并进一步推动立其子为皇太子。当然,这件事的政治意义与粮价无关。我们只须注意到,在万历朝的每一个政策背后总是能看见若隐若现的政治影响。
当然,本章的主题既非万历皇帝本人,亦非饥荒时期价格。这些内容将放到第四章。本章想要谈的是万历皇帝统治时期的明代社会的样貌,尤其是我提到的构成万历朝价格体系的价格,以及民众在这一体系下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眼前需要谈的问题是,陈其德将万历时代视为“在在丰亨”的太平盛世,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