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政治史初逢挑战的20世纪70年代,个别海外宋史研究前辈尝试通过不同视角,发掘具有新意的政治史议题,为政治史研究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首先对政治史提出反省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已故教授刘子健。刘教授早年修习政治学,专攻宋史,并讲授中国现代史。他以政治史为研究主轴,提倡新视野、新方法,对宋代政治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的讨论,都有别于传统的历史人物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刘教授发表了《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包容政治的特点》《王安石、曾布与北宋晚期官僚的类型》《南宋君主和言官》《略论宋代武官群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等多篇论文,从宏观角度讨论了南宋立国环境及政权特色,论点虽仍待深化充实,但明显摆脱传统政治史的论述方式,重视解释与新观点的提出,颇具启发性
。惟当时国内历史学界缺乏这样重视思辨的训练,复以刘教授在美执教,其研究方法只能对少数学者产生影响,可惜未能带动整体华人学界政治史研究的新风
。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广岛大学的寺地遵教授提出的“政治过程论”,也可视为政治史研究的新视角。日本学界的宋史研究,长期受内藤虎次郎、宫崎市定等学者的宏观政治学、唐宋变革论影响,多以中央政治为讨论中心,关注君主独裁政治论,且过于偏重北宋时期。有感于此,寺地遵教授以南宋为研究对象,提出“政治过程论”,以微观视角考察南宋由皇帝到最下层的官僚机构中所存在的势力集团,及围绕国家决策所发生的冲突、抗争,也就是将中央与地方联系起来,以分析政治过程
。其代表著作《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1988)于1995年被译成中文
。
该书的出版对日本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影响颇为显著,后继者对此观点的阐述也时有新见。如大阪市立大学平田茂树教授,便曾以政治空间(场)的文书传递,以及议与对策等议题,阐述宋代政治决策的过程
。不过,直到近年,寺地教授的论点才因平田教授与余英时教授在著作中的引介而受到华人学界重视。此种强调过程的动态研究,也表现在邓小南教授发其端、个人继其后的文书传递与政令运作的研究项目中。这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不仅注意政治制度的功能与运作过程,还关注信息取得对帝国统治、士人沟通的关系,使制度与人事相结,形成动态发展,且能从政治运作的角度,赋予原属各专门领域的学术议题新的内涵。具体成果见于邓小南教授主编的《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一书
,及《汉学研究》“宋代的信息传递与政令运行”专辑
。
继“活的制度史”论点活络了政治史研究之后,后续出版的两本宋代政治文化史专著:余英时教授《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及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在宋史学界中引发了广泛的回响,更直接触发了政治史研究的新发展方向。余教授研究囊括经济、学术、思想等诸多领域,并长期以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及某些思想家哲学内涵为主要探讨课题。《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以思想史内容的政治解读为主要途径,关注孝宗朝著名思想家所形成的道学集团,及其因关切国是而展开的活动,强调综合文化史与政治史研究,注重两者的互动关系
。邓教授大作则在探索宋代官僚制度之外,进一步阐发宋史学者熟知的祖宗之法如何为北宋历朝君臣所利用,又如何影响当时政局,细致地勾勒出政治过程、制度运作与人事互动间的联动关系
。上述两本专书几乎同时以不同途径重新诠释了宋代政治史的文化意涵,在学界纷纷检讨如何在传统的典章制度之外寻求政治史研究新出路之际,成为宋史学界重启政治史研究最直接的触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