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历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配合改革开放的步伐,历史研究大幅跃进,面向拓展,质与量俱增。其中,宋代政治史研究继承了典章制度史坚实的考订传统,成果尤为显著,如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香港方面也有梁天锡《宋代祠禄制度考实》《宋枢密院制度》《宋宰辅制度研究论集·第一辑·宋宰辅兼摄制度》《宋宰相表新编》等四部力作,都是考订与增补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及前述《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则在制度考订之外,兼及其运行机制与特点
。
此一荣景,反映了大陆学术重建的劲道与成就,与同一时期台湾地区宋代政治史研究消退的情况,呈现明显对比。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陆随着研究资源日增,对外交流日盛,加上各类社会科学理论的触发,新的研究议题扩展迅速,政治史再难独重。复以大陆政治史研究途径受限于既有框架及训练方式,或一再重复相同的史料及议题,或无法跳脱静态的制度梳理。就数量而言,研究成果虽有明显成长,但往往缺乏新见,质量难以提升。到世纪交替之际,政治史研究较之于其他领域的兴盛,更是窘态日见。
为了重振宋代政治史研究并调整发展方向,青壮辈宋史研究者于2001年邀集海内外学者,在杭州召开“近百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针对制度研究发表17篇论文,除了部分以宋史为例,讨论了制度史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余12篇论文分由不同侧面,回顾与反思百年来的制度研究。这些论文在2004年由浙江大学包伟民教授集结成《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一书出版
。
该书各篇论文详细检视不同议题下的宋代制度研究,既总结了百年来制度史的研究成果,也深切地反省了过去的缺失与不足,希望借以改变政治史既有的研究形态,重新出发。该书呼吁学者跳脱制度阐释的藩篱,由以往强调宏观、静态、脱离历史实际的文本主义制度史,转向重视制度的动态发展与运作过程,尝试把握制度变迁与背后复杂的人事权力关系,以更贴近历史实情,总名之为“活的制度史”
。制度不外乎人事,政治体制的运行并非仅由人单纯地遵行制度规范,更是制度与人事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制度建立之后,仍须通过人事从中解释、运作,乃至创造新制度的发展空间;倘若太过单一、静态地看待制度,未能与政治、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制度史将沦为孤立的考证,而非具有历史意义的学术问题。
2001年的会议之后,经过反省、检讨并调整研究途径,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的整体情况已有所改变,其中以邓小南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论文最为具体。这些作品着重阐述制度的形成、推动与执行过程中,外在环境变动与人事权力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不再将制度视为客观独立且凝止不变的存在。论述也多能兼顾动态发展过程与人事运作的角色,将研究范畴扩及参与政治运作的各类社会组织与力量,以及文化发展与政治情势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使政治史研究不再偏于上层、中央政治结构,转而注意下层、地方,乃至上下沟通等议题。
此一发展趋向可以说明,推动“活的制度史”研究,实有助于宋史界走出旧有研究框架,对宋代政治有更整体的了解。不过,“活的制度史”只是活络政治史研究的途径之一,若期待政治史研究能改换新貌,仍需有新的思考,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跨越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整合性观察,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才能让政治史研究在众多学术领域的竞争下,开展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