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宋代政治史研究兴起阶段的研究焦点集中北宋,讨论议题偏重政治事件与历史人物探究,至20世纪70年代起转入消退阶段。这与典籍的大量出版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引进关系密切。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认识、了解中国的需求急切,积极开展中国学研究。国际学界视中国台湾地区所藏的丰富典籍为重要研究资源,台湾地区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对外窗口,大规模的史料编辑、翻印等出版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陆续展开。以宋史研究材料而言,除了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名家文集、笔记小说,以及由赵铁寒教授主编的《宋史资料萃编》,均大大丰富了研究资源,连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与议题
。
同时,受到欧美学界的影响,社会科学理论也浸渐主导台湾地区的中国史研究取向。欧美学者关心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或源于其对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察,或撷取自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观点都是触发其灵感的来源。通过旅美学者的转介,各时期流行的理论和方法先后引进,如计量统计、社会流动都曾或深或浅地影响史学研究,使历史学研究途径多样化,观察诠释也趋于多元。不同学科间的激荡刺激,使新的议题不断出现,带动了新的研究方法,也扩展了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降,史学研究的重点不断改变,如以个别人物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史、强调量化统计与理论的社会经济史、着眼于庶民生活的文化史与后现代研究等,都曾在史学界引领过一代风骚。
研究材料的开拓、数字数据库的出现,加上一波波不同领域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历史研究议题不断扩大、分殊,研究范畴也由原本的中央、上层,向地方、下层、庶民推展,面向渐广。史学研究的热点日益被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形形色色的课题占据。在此背景下,政治史论著数量虽未减少,但相较于各类新生议题,显得欠缺新意,因而传统的以典章制度考订或政治事件探究为主的政治性议题,不再受到学界关注,政治史的重要性渐渐被冲淡、稀释,甚至有消退之势。这种现象从近十年来台湾地区史学界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各大学相关系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可以清楚发现。
研究途径和书写技术的改变,与政治史研究热潮消退相系。传统历史研究侧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考订解读,留心对时空背景的整体掌握,着重“变”与“常”之间的关系,在数据分析之外,更看重叙述。这样的治学方式强调“文史不分家”的涵养,研究者必须具备扎实的阅读与文字掌握能力,善于参照不同性质的史料,同时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充实历史地理、年代、职官、版本目录等基本素养,才能深透。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的历史学被视为人文学枢纽,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学科边界并不明显。
然而,传统的“学问”在现代学科划分的影响下,相互之间分际凛然,非但训练与途径各有不同,更纷纷强调创新、注重理论,学术专业性日益强化,尤其仰赖大型数据库查索数据,用大量数据说明立论的完备性与严谨度,借以建立具备学术说服力的观点,人文学科遂日渐趋近自然科学。强调专业,即使各学科间的疏离感加剧,造成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隔阂,历史学传统的讨论方式也因难以迎合现代学术标准,研究成果受到其他学科的贬抑,渐渐退居学术边缘。甚者,历史学者借助社会科学理论的同时,无形中也放弃了传统史学的思考、分析、叙述与整体关照,将历史学拆解成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不同研究类型,以致各类型研究间隔行如隔山,许多课题若不曾涉足,几乎无法深入评论。
鉴于政治史研究的消退、传统历史书写技术后继无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2009年春天举办历史研习营,特别强调政治史研究,及传统历史书写技术与训练的重要性。这个例子结合上述历史系缺乏政治史课程的现象,可以反映政治史研究在台湾地区面临的人才断层与研究发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