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兴盛阶段

20世纪初,符合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史研究方才展开,政治史研究已广受学界重视并位居主流,是为政治史研究的兴起阶段。历史研究在此阶段因出版典籍不多,重要图书不易使用,加上讨论上层政治结构、人物与政治发展等问题,仅需结合重要经典及“二十五史”等正史典籍即能提出新见,成一家之言,故投身研究者众多,成果辉煌。在偏爱研究盛世典制的学术氛围与史料局限下,学界研究虽有“重汉唐、轻宋明”的现象,但第一代宋史学者仍为宋代政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聂崇岐《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与《论宋太祖收兵权》、张荫麟《北宋的外患和变法》、钱穆《论宋代相权》,以及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与《宋史刑法志考正》等著作,通过文献考索的实证方法,对史志与制度翔实地考订与探究,是早期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变法、党争、政局变动、集团与政治斗争,以及政治人物的作为与历史定位等议题,也都是早期政治史研究的热点;宋代的皇权与相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更是讨论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课题。

不过,此阶段的宋史也如同其他断代研究,明显独重开国立制阶段与变法党争,对北宋晚期以降,特别是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历史,多有忽视。之所以如此,一来是研究者多认为开国时期的规划与作为决定了一朝格局,后继者多是祖述旧章,无关宏旨,故疏于论述。二来,研究资料也限制了讨论的开展。北宋一朝除了《宋史》,尚有编年体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该书保留北宋中晚期以前的详细史料,裨于学者掌握兴革变化;南宋除了《宋史》与记录高宗一朝历史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缺乏完备的编年史料,其他文献又殊为零散,不易搜集整理,一时难以掌握梳理。再者,在追求盛世宏规的国情下,南宋往往被视为偏安小朝廷,除了悲剧性英雄岳飞、文天祥与理学大儒朱熹等历史人物,其他课题鲜受学者青睐。

台湾地区的宋史研究开展于1949年之后。当时大量典籍文献进入台湾,许多历史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揭开了中国史研究的序幕。惟此时期受限于庋藏条件,一般学者难有机会利用这些典籍,故而整体研究环境和风气仍与在大陆时无异。学界多遵循传统的考证分析,此即被批评为缺乏理论的史料学派。此时,各大学历史学系的课程讲授及研究仍以政治史为主,焦点也偏重北宋史。其中,政治大学的政治研究所的成果最为丰硕。该所以政治制度及其运用为主要探讨方向,有较强的政治学训练,并能参用政治与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虽然研究途径及史料运用与历史学界不尽相同,史料爬梳与考订亦不如历史学界,却是跨领域研究的先行者。 WGB3lZf9qSdWrI5r3YVZ0mAFadbr8ClmaWYFcYCTvbYwQ15i0+W19pfzZ/PYyM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