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是巡检制度由唐末萌芽至制度初创的阶段,仍存在许多过渡时期的特征。一方面,巡检在官制上职能多样,既有维持地方治安的低阶官员,也有统领军队、镇守境内重要区域,乃至肩负军事任务、驻置于境外欲征服地区的军事将领,且又以后者为多。各类巡检虽有官阶高低之别,但官阶、层级、任期和隶属关系等,仍未见比较确定的制度。另一方面,设置巡检的地域更为广泛,不仅存在于政权相续的中原王朝,也出现于遍及江南的十国,甚至契丹;惟临时差派性的军事任务显然较多。
这些领军的巡检使或为帝王宠信,或因拥有实力而被任命。他们之中固有效忠于帝王,为之死节者,但多数曾任巡检使的高阶将领则叛服无常,充分显示了五代政治败坏、伦常失序的社会现象。巡检自唐末创置之后,本应逐步进入稳定的制度化阶段,但由于继之而来的五代政局混乱、政权短暂,复以人际关系诡谲多变,反使巡检一职的职能、角色多样发展。其权位转化也因此掺杂了更多的人为因素,显现该时期特殊的政治风貌,与制度发展时的过渡性质;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
赵宋建政是五代政局的延续,政权背景的类似性使赵宋王朝对旧制度仍多有沿袭。当时,对握有重权、曾任巡检使的众多军事将领而言,依循五代的旧习,转事新主赵氏并非难事;宋太祖、太宗为稳定政局,在南征北讨、战事频仍的时期,也正需要这些臣服的宿将为之御敌或平乱。因此,除了韩通等少数几人,这些曾任巡检的将领,皆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王朝的权贵,但他们被委任的职责,通常多是在边境维护国家安全,而较少在国境内握有军事重权。
其后,随着宋与辽、西夏的紧张对峙局面缓和,此类巡检也逐渐消失
。在中央集权与一统中土的政局下,像五代时期拥有叛逆实力的巡检已不复见。相对地,维持治安的低阶巡检却逐渐成为王朝统治地方的要角。仁宗时期,宋朝外部压力稍缓,内部变乱却渐增,宋廷为了巩固政局,逐步将巡检的职能制度化。此后,巡检便与县尉共同维持县级地方的治安,并在宋代成为定制,逐渐发展至清。